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ppt
《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学院病理教研组,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学院病理教研组,Contents,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感染性心内膜炎,1,2,3,4,Contents 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感染性心内,自心脏发出的一些大血管均属于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弹性纤维,故又称弹性动脉。,自心脏发出的一些大血管均属于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大动脉,(1)内膜:较厚,尤其内皮下层较中动脉明显增厚,并于近中膜处常见纵行的平滑肌。内皮下层近中膜处有数层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不易分清。(2)中膜:很厚,主要由4
2、070层有孔的弹性膜组成,弹性膜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化学组成为弹性蛋白。在血管的横切面上,由于血管收缩,弹性膜呈波浪状。膜上有许多窗孔。弹性膜之间有少量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软骨素。(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其中的小血管称营养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内膜一般无血管分布,其营养由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大动脉(1)内膜:较厚,尤其内皮下层较中动脉明显增厚,并于近,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非常丰富,所以又名肌性动脉。,
3、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中动脉管壁,中动脉,(1) 内膜:近管腔面,是三层膜中最薄的一层,又分为三层:1) 内皮:衬于内腔表面,内皮细胞为长多边形,细胞长径与血管的长轴一致。2) 内皮下层:为内皮下方很薄的一层,含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3)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在标本横切面上明显可见,由于收缩而呈波浪状,作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2) 中膜:中动脉中膜最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构成。肌纤维间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没有成纤维细胞。该纤维和基质成分是由平滑肌细胞产生的。(3)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
4、维多纵行排列。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由多层弹性蛋白构成。有的呈明显的波浪状,有的薄而连续。外膜的结缔组织中还有小动、静脉,为管壁的营养血管。,中动脉(1) 内膜:近管腔面,是三层膜中最薄的一层,又,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小动脉 管径0.31mm的动脉称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一般缺乏外弹性膜。,小动脉 管径0.31mm的动脉称小动脉,也属,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外膜很薄。,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病理
5、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 AS) 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疾病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主A、冠状A、脑A) 基本病变: 动脉内膜脂质沉积, 内膜灶状纤维化, 粥样斑块形成,管壁变硬、管腔狭窄。 动脉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性疾病, 包括AS、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钙化。,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一)危险因素,1.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增高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LDL 、VLDL与AS正相关 胆固醇与CHD死亡率、危险程度 正相关 HDL 抗AS、CHD发病作用,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6、,(一)危险因素1.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2. 高血压: 机制不十分清楚,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 内膜损伤3. 吸烟: CO内皮缺氧损伤;使LDL易于氧化 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迁入内膜及转为泡沫细胞;含有糖蛋白激活凝血因子及致突变物质 SMC增生4. 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甘油三脂和VLDL , HDL 高血糖LDL氧化 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A壁SMC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肾病综合征LDL,2. 高血压: 机制不十分清楚,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 内膜,5. 遗传因素: 约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LDL受体基因突变 LDL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
7、症 6. 其他因素: (1) 年龄: 年龄接触致AS因素机会多 动脉壁本身增生性改变 (2) 性别: 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降低胆固 醇水平, 绝经后与男性相同 (3)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肥胖症等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5. 遗传因素: 约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二)发病机制,1. 脂质渗入学说: 冠心病以小、致密LDL为主,该微粒是高脂血症患者LDL的主要成分,较易穿透动脉内膜,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被巨噬细胞有效清除。,(二)发病机制1. 脂质渗入学说:,2.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内皮损伤学说 ) AS斑块是EC对多种损伤因素修复性反应的结
8、果 损伤因素: 机械、LDL、高胆固醇血症、过氧化脂质、吸烟、毒素、病毒等,2.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损伤的EC分泌生长因子,激活A中膜SMC迁入内膜,经表面LPL受体吞噬脂质 SMC源性泡沫细胞,吸引MC迁入内皮下间隙 经清道夫受体等与ox-LDL结合 MC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及合成细胞外基质,激活A中膜SMC迁入内膜经表面LPL受体吞噬脂质 SMC,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3.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平滑肌成分越多,血管对粥样硬化性损伤的反应越活跃4.慢性炎症学说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CRP:预测CHD危险的指标,3.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平
9、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平滑肌成,5. 单核巨噬C作用学说 巨噬C作用: 吞噬作用:巨噬细胞表面存在LDL受体和清道夫受体与氧化变性LDL结合 多数MC源性泡沫细胞 促进增殖作用:释放各种因子 SMC迁移和增生,5. 单核巨噬C作用学说,(一) 基本病理变化 1. 脂纹(fatty streak): 最早病变 (1) 肉眼: 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 位于主A后壁及其分支出口处,二、病理变化,(一) 基本病理变化二、病理变化,(2) 镜下: 病灶处内膜下大量泡沫细胞(foam cell)聚集 来源于巨噬C和SMC,(2) 镜下:,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心血管 系统疾病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