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ppt课件3精编版.ppt
《《大学》节选ppt课件3精编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节选ppt课件3精编版.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介绍:,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
2、”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感知,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4、,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5、。(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
6、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
7、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
8、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
9、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
10、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恶()臭(x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4)好(ho)好(h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o)色,美女。(5)谦(qi):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11、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 (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
12、,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节选 ppt 课件 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