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八版传染病全面版课件.pptx
《病理学第八版传染病全面版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第八版传染病全面版课件.pptx(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理学第八版最新传染病,第1页/共108页,病理学第八版最新传染病第1页/共108页,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i, BT)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是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以回肠末端最为突出临床: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 皮肤玫瑰疹、WBC减少,第2页/共108页,第二节 伤寒 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一、病因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 G(-)。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Vi”抗原使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的抗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
2、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 毒素,第3页/共108页,一、病因第3页/共108页,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 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第4页/共108页,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第4页/共108页,二、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小肠粘膜上皮局部LTMC吞噬伤寒杆菌胸导管入血菌血症MPS吞噬并繁殖肝、脾、淋巴结肿大细菌和毒素再次入血败血症、毒血症 胆囊中的细菌再次入肠肠黏膜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第5页/共108页,二、发病机制第5页/共108页,三、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肝、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及伤寒肉芽肿,第6页/共1
3、08页,三、病变第6页/共108页,伤寒细胞: 吞噬有淋巴细胞、红细 胞和细胞碎片的MC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 形成小结节,第7页/共108页,伤寒细胞: 吞噬有淋巴细胞、红细 胞,第8页/共108页,第8页/共108页,伤寒肉芽肿,第9页/共108页,伤寒肉芽肿第9页/共108页,伤寒肉芽肿,第10页/共108页,伤寒肉芽肿第10页/共108页,1.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 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明显,第11页/共108页,1. 肠道病变第11页/共108页,(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 面,灰红色,质软。形似脑的沟回(2) 坏死期(第二周) :
4、 病灶局部坏死,第12页/共108页,(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第12页/共108页,(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 起、底不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 椭圆形,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 穿孔、出血(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填平、上皮增生修复,第13页/共108页,(3)溃疡期(第三周) 第13页/共108页,髓样肿胀期,坏死期,第14页/共108页,髓样肿胀期坏死期第14页/共108页,溃疡期,穿 孔,第15页/共108页,溃疡期穿 孔第15页/共108页,2. 其他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
5、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腹内收肌-凝固性坏死,第16页/共108页,2. 其他病变第16页/共108页,临床表现: 肌痛、皮肤知觉过敏 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带菌者,淋 巴细胞在胆汁中大量繁殖,第17页/共108页,临床表现:第17页/共108页,结局和并发症: 一般4-5周可痊愈。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感染可累及关节、骨、脑膜及其他部位,第18页/共108页,结局和并发症: 第18页/共108页,肉芽肿的类型: 1. 感染性:由生物病原体引起。 结核、伤寒、麻风杆 菌、梅毒螺旋体、真 菌和寄生虫等 2. 异物性:外科缝线、
6、粉尘、滑 石粉、木刺等,第19页/共108页,肉芽肿的类型:第19页/共108页,思考题: 1. 肠出血出血性休克,肠穿孔 弥漫性腹膜炎 2. 支气管肺炎 3. 其他,如肾功衰竭,骨髓、脑 膜、关节感染,第20页/共108页,思考题:第20页/共108页,其他,如肾功衰竭,骨髓、脑 膜、关节感染女性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及肛周但梅毒疹可自行消退AIDS病程分三阶段:第一、二期:早期梅毒,传染性强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潜伏期为2-10年,总死亡率几乎为100%,90%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部位:阴茎冠状沟、龟头和阴囊,外阴、阴 唇、宫颈等,亦可发生于口唇、舌、肛 周等 早期(急性期):感染3
7、-6周后出现性肿瘤、神经系统症状。,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痢疾杆菌(bacillus dysenteriae, BD)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以结肠假膜性炎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临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第21页/共108页,其他,如肾功衰竭,骨髓、脑 膜、关节感染第三节 细,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菌:G(-)痢疾杆菌 福氏 宋内氏 鲍氏 志贺菌内毒素/外毒素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内毒素,第22页/共108页,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内毒素第22页/共108页,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发病情况:夏秋季多见,好发于儿童
8、发病机制:痢疾杆菌逃脱胃酸、SIgA抑 制在结肠内繁殖直接浸入 肠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内毒 素肠粘膜假膜及溃疡形成 全身毒血症 志贺杆菌外毒素水样腹泻,第23页/共108页,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第23页/共108页,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病变:假膜、粘膜充血水肿、炎性 细胞浸润 假膜脱落形成“地图状”溃疡,第24页/共108页,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第25页/共108页,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第25页/共108页,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第26页/共108页,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
9、性肠炎)第26页/共108页,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第27页/共108页,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第27页/共108页,假膜 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 假膜首先出现于黏膜皱襞的顶部,呈糠皮状,随后融合成片 一般呈灰白色,出血明显呈暗红色,受胆色素浸染呈灰绿色,第28页/共108页,假膜第28页/共108页,临床: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愈合:适当治疗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少见,少数 病例转为慢性,第2
10、9页/共108页,临床:第29页/共108页,2.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可长达数月或数年。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者居多病变:新旧溃疡同时存在,损伤与修复反 复进行,黏膜常过度增生而形成息 肉,肠壁各层均有炎细胞浸润、纤维 组织增生,乃至瘢痕形成,使肠壁不 规则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第30页/共108页,2. 慢性细菌性痢疾:第30页/共108页,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病的发生与内毒素血症有关,急性微循环障碍是病理基础,第31页/共108页,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第31页/共10
11、8页,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呈 卡他性炎表现,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呈滤泡性肠炎改变,第32页/共108页,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呈 卡他性炎表现,有时肠壁集,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大脑和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第33页/共108页,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大脑和脑干水肿、神经,(滤泡性肠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第34页/共108页,(滤泡性肠炎)第34页/共108页,第六节 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统的性病只包括梅
12、毒、淋病、软下疳等。近10余年病种多达20余种,第35页/共108页,第六节 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一、淋病(gonorrhea) 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最常见的性病,多发生于15-30岁。成人几乎全部通过性交而传染,儿童可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衣物等传染,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第36页/共108页,一、淋病(gonorrhea)第36页/共108页,淋球菌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对柱 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的亲和力 男性病变从前尿道开始,逆行蔓延到 后尿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 女性累及外阴、阴道腺体、宫内膜、 输卵管及尿道。少数病例可经血道播 散引起其他部位的病变 粘附和侵入2
13、个步骤,第37页/共108页,淋球菌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对柱 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STD, 多见于20-40岁。好发于潮湿温暖的黏膜 和皮肤交界的部位 男性常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系带、 尿道口或肛门附近 女性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及肛周 喉,第38页/共108页,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第,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传播,也可通 过非性接触的间接感染而致病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潜伏期:通常为3个月病原体:主要是HPV6型及11型,第39页/共108页,传播途径:主要为
14、性接触传播,也可通 过非性,肉眼:小而尖的突起,逐渐扩大,淡红或暗红,质软,湿润,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状颗粒,有时较大呈菜花状生长,第40页/共108页,肉眼:第40页/共108页,镜下: 角质层增生,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乳头状瘤样增生,出现凹空细胞,表皮突增粗延长,真皮内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淋巴管扩张 凹空细胞(挖空细胞或核周空穴细胞):细胞较大,胞浆空泡状,核增大居中,可见双核或多核,第41页/共108页,镜下:第41页/共108页,尖锐湿疣,第42页/共108页,尖锐湿疣第42页/共108页,分娩时粘膜接触、哺乳等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性梅毒疹和全身 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
15、一般呈 卡他性炎表现,有时肠壁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呈滤泡性肠炎改变性肿瘤、神经系统症状。脊髓痨:脊髓后束变性、萎缩闪电 样痛,下肢感觉异常,腱反射 减弱、消失,进行性共济失调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 起、底不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 椭圆形,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 穿孔、出血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特点是病程的长期性和隐匿性,病原体侵犯多器官性,临床表现多样性。HIV-2的基因组和HIV-1在当地卫生所按感冒治疗,给予安痛定加青霉素肌注。结肿大、发热、乏力、皮疹等。病理学第八版最新传染病大量复制储存、释放感染性:由生物病原体引起。2岁胎
16、儿、新生儿: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STD, 多见于20-40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结局: 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临床有局部搔痒、烧灼感。1/3可自行消退。有癌变可能,第43页/共108页,分娩时粘膜接触、哺乳等结局:第43页/共108页,三、梅毒 (Syphilis) 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特点是病程的长期性和隐匿性,病原体侵犯多器官性,临床表现多样性。我国解放后,基本上消灭了此病,但近年来又有新的病例发现,第44页/共108页,三、梅毒 (Syphilis)第44页/共108页,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体外活力低,不易生存。青霉素、四环素、汞、砷、铋等药物敏感
17、 传染源:梅毒病人传播途径: 先天性梅毒:母婴垂直传播 后天性梅毒:性交、输血、接吻、医源性,第45页/共108页,病原体:第45页/共108页,感染后第6周,血清出现抗体及反应素阳性,有血清诊断价值 随着抗体产生,机体对螺旋体的免疫力增强,病变部位的螺旋体数量减少,以致早期有不治自愈的倾向。然而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螺旋体常难以彻底消灭,成为复发梅毒、晚期梅毒发生的原因,第46页/共108页,感染后第6周,血清出现抗体及反应素阳性,有血清诊断价值第,隐性梅毒: 病原体终身潜伏,血清反应阳性而无病变和临床症状;或二、三期梅毒时 局部病变消失而血清反应阳性者,第47页/共108页,隐性梅毒:第4
18、7页/共108页,基本病变: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见于各期 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 使管壁增厚,官腔狭窄闭塞 围管性,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本病的病变特点之一,第48页/共108页,基本病变:第48页/共108页, 树胶样肿(梅毒瘤):第三期梅毒 特征性病变,灰白色、大小不一,质韧有弹性镜下: 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弹力纤维尚保存,周围富含、浆细胞,少量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且必有闭-A和周围炎 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第49页/共108页, 树胶样肿(梅毒瘤):第三期梅毒 特征性病变,灰白色,镜下: 类似结核结节(凝固性坏死上皮样细胞Lang
19、hans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化瘢痕收缩器官变形 最常见于皮肤、粘膜、肝、骨、睾丸,第50页/共108页,镜下: 类似结核结节(凝固性坏死上皮样细胞Lan,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第51页/共108页,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第51页/共108页,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第52页/共108页,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第52页/共108页,树胶样肿(梅毒瘤),第53页/共108页,树胶样肿(梅毒瘤)第53页/共108页,(一)后天性梅毒 可分为三期: 第一、二期:早期梅毒,传染性强 第三期:晚期梅毒,传染性小,常 累及内脏,又称内脏梅毒,第54页/共108页,(一)后天性梅毒第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第八 传染病 全面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