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课件.ppt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课件.ppt(1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 病 机 制,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发 病 机 制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一)甲型肝炎HAV 口 肠道 入血流 病毒血症 肝脏 胆汁 肠道 粪便 复制 入血循环 低浓度的病毒血症。,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一)甲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目前认为,感染早期由于HAV大量增殖,使肝细胞轻微破坏,随后细胞免疫起了重要作用;在感染的后期体液免疫也参与其中。,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目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与感染者的年龄、宿主因素、病毒因素有关。,(二)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
2、然史与感染者的年龄、宿主因素、病毒,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发病机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免疫应答既可清除病毒,同时亦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迫使病毒变异。,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发病机理: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HBV通过注射或破损的皮肤、粘膜 HBV在肝外组织中可潜伏下来并导致相应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的改变。,肝脏、胆管胰腺肾小球基底膜血管、皮肤白细胞和骨髓细胞,血流,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7,肝脏、胆管血流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7,HBV复制:,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8,前基因组mR
3、NAHBVDNAcccDNA胞浆负链DNA正链D,HBV复制过程非常特殊:细胞核内有稳定的cccDNA存在;有一个逆转录步骤。,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9,HBV复制过程非常特殊:细胞核内有稳定,Strand synthesis合成PackageAssembly装配core核心MinusPlusBuding Endoplasmicvesicular,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0,Strand synthesis合成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0,机体免疫反应与临床表现: 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当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围生期获得HBV感染,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不发生免疫应答,多成为无症状
4、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经过,成年感染HBV者常属于这种情况,大部分病人可彻底清除病毒而痊愈;,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1,机体免疫反应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1,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反应产生、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下,可导致慢性肝炎;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l(ILl)、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2,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反应产生、HBV,急乙肝早期偶有血清病样表现很可能是C
5、IC沉积在血管壁和关节腔滑膜并激活C所致,此时血清C滴度通常显著下降;在慢乙肝时CIC导致膜性肾小球性肾炎伴发肾病综合征,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可检出HBsAg、Ig和补体C3;IC也可导致结节性多动脉炎。这些IC多是抗原过剩的IC。,乙型肝炎的肝外损伤IC,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3,急乙肝早期偶有血清病样表现很可能是CIC沉积在血管壁和关节腔,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还未充分明了,但有证据表明:1、免疫耐受是关键因素之 一。由于HBeAg是一种可溶性抗原,HBeAg的大量产生可能导致免疫耐受。2、免疫抑制与慢性化有明显关系。,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4,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还未充分明了,但有证,
6、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慢性化与遗传因素有关。 我国HBsAg携带者多呈家庭聚集现象,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趋势。,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5,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慢性化与遗传因,近年来注意到各种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严重肝损害的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NF及IL-1、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及慢性迁延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可能与T细胞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是机体清除病毒的手段之一。,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6,近年来注意到各种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HBV与HCC的关系密切。1、认为首先
7、由于HBV在肝细胞内的整合,这是癌变的启动因素。2、此外,某些原癌基因可被激活,某些抑癌基因可能产生突变,都可促进癌变的发生。,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7,HBV与HCC的关系密切。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三)丙型肝炎 HCV进入体内之后,首先引起病毒血症。病毒血症间断地出现于整个病程。细胞免疫可能发挥作用,因在慢丙肝患者肝组织中可检出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引起肝损害的机制,可能和乙型肝炎相似。即由免疫应答所介导。,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8,(三)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8,超过50的HCV感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HCV的高度变异性。 HCV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特别是
8、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HCV,可能成为反复感染肝细胞的来源;,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19,超过50的HCV感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可能,HCV在血液中滴度低,免疫原性弱,机体对其免疫应答水平低下,甚至产生免疫耐受,造成病毒持续感染。,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0,HCV在血液中滴度低,免疫原性弱,,HCV与HCC的关系也很密切。但HCV与HBV不同,它不经过与肝细胞整合的过程。认为慢性炎症可能是转变为HCC的重要因素。炎症物质能破坏细胞DNA,成为恶性转化的直接因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1,HCV与HCC的关系也很密
9、切。但HCV与HBV,(四)丁型肝炎 HDV的复制效率高,感染肝细胞内含大量HDV。丁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五)戊型肝炎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甲型肝炎相似。细胞免疫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2,(四)丁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2,病 理 解 剖,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3,病 理 解 剖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3,五型肝炎的病理解剖改变显示,除甲、戊两型不转为慢性外,其余各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基本相同。 基本病变主要是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另外肝外器官可有一定的损害。,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4,五型肝炎的病理解剖改变显示,
10、除甲、戊两型不转,(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急性轻型肝炎 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肿胀,嗜酸性变、脂肪性变,点状、灶状坏死,嗜酸小体,肝窦内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 2.伴桥形坏死的急性肝炎 或称为较重型的急性肝炎。组织学改变除见有中央带状坏死外其余改变同急性轻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5,(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5,肝细胞疏松肿胀 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6,肝细胞疏松肿胀 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6,肝细胞气球样变 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7,肝细胞气球样变 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7,肝细胞嗜酸性变 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8,肝细胞嗜酸性变 40病
11、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8,(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把慢性肝炎的炎症活动度分为04共五级(见表)。方案建议病理诊断应包括病因、分类、组织学改变的分级、分期。如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活动度3级,纤维化2期(G3S2)等。,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9,(二)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29,表 慢性肝炎分期分级标准 炎症活动度(G) 纤维化程度(S)级 汇管区及周围 小叶内 级 纤维化程度0 无炎症 无炎症 0 无1 汇管区炎症(CPH) 变性及少数坏死灶 1 汇管区扩大,纤维化2 轻度PN(轻型CAH) 变性,点、灶状坏死 2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 或嗜酸小体
12、 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3 中度PN(中型(CAH) 变性、坏死重或见PN 3 纤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 无肝硬化4 重度PN(重型(CAH) PN范围厂,累及多个小 4 早期肝硬化或肯定的 叶,小叶结构失常(多小 肝硬化 叶坏死),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0,表 慢性肝炎分期分级标准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0,慢性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 G12,S02。2.中度慢性肝炎 G3,S133.重度慢性肝炎 G4,S24,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1,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1,桥形坏死10汇管区至汇管区架桥,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2,桥形坏死10汇管区至汇管区架桥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2,门脉区碎屑状坏死20,
13、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3,门脉区碎屑状坏死2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3,(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大块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性坏死,或大灶性坏死伴肝细胞的重度水肿。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50);小叶周围出现团状肝细胞再生;小胆管增生,并常与增生的肝细胞移行,重度淤胆,尤其是小叶周边增生的小胆管及小叶间胆管较为显著。,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4,(三)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4,肝大块坏死,小胆管增生,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5,肝大块坏死,小胆管增生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5,亚急性肝坏死大体标本,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6,亚急性
14、肝坏死大体标本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6,亚急性肝坏死大体标本(切面图),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7,亚急性肝坏死大体标本(切面图)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7,肝亚大块坏死1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8,肝亚大块坏死1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8,3.慢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新鲜的肝实质坏死。,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9,3.慢性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39,肝细胞再生 40 双核肝细胞增多,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0,肝细胞再生 40 双核肝细胞增多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假小叶形成2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1,假小叶形成2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1,肝细胞坏死
15、团块(电镜)468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2,肝细胞坏死团块(电镜)468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2,(四)淤胆型肝炎 除轻度急性肝炎变化外,还有毛细胆管内胆拴形成,肝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色素颗粒。,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3,(四)淤胆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3,肝细胞淤胆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4,肝细胞淤胆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4,毛细胆管淤胆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5,毛细胆管淤胆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5,胆栓形成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6,胆栓形成40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6,病理生理,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7,病理生理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7,(一)黄疸
16、 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由于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淤胆。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8,(一)黄疸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8,(二)肝性脑病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重症肝炎和在肝硬化时各因素的比重不同。1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2氨基酸支、芳比例失调 3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4其他诱发因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9,(二)肝性脑病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49,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示意图,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0,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示意图病毒性肝
17、炎第三部分50,(三)出血 肝细胞坏死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重型肝炎时DI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少数情况下可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1,(三)出血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1,出血的发生机制示意图,凝血因子减少,VK1,VK1吸收障碍,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2,出血的发生机制示意图凝血因子减少VK1VK1吸收障碍病毒性肝,(四)急性肾功能不全 又称肝肾综合征或功能性肾衰竭。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从而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肾损害多是功能
18、性的,但亦可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3,(四)急性肾功能不全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3,(五)肝肺综台征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 肝肺综合征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低氧血症和高动力循环症。,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4,(五)肝肺综台征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4,原因: 根本原因是肺内毛细管扩张,动-静脉分流,从而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所致。 其次肝功能衰竭也可导致门脉循环受阻、门-腔静脉分流,肠道细菌进入肺循环释放内毒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5,原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5,(
19、六)腹水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由于肾皮质缺血,肾素分泌增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钠潴留。利钠激素的减少也导致钠潴留。钠潴留是早期腹水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后期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肝硬化时增生的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则是促进腹水增多的因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6,(六)腹水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6,腹水的发生机制示意图,白蛋白合成抗利尿激素灭活淋巴液生成,门脉高压,醛固酮肾素,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7,腹水的发生机制示意图白蛋白合成门脉高压醛固酮病毒性肝炎第三部,临 床 表 现,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8,临 床 表 现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8,(一)潜伏期 甲肝4W(
20、26W) 乙肝3M (16M) 丙肝40d (2W6M) 戊肝6W (29W) 丁肝 (4 20W),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9,(一)潜伏期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59,(二)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三度) 五型 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0,(二)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0,.急性肝炎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肝约10%转为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典型病例的临床可分为三期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21、总病程约24个月。,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1,.急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1,1.黄疸前期 起病急,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肝区痛、尿色加深呈浓茶状。本期持续121d,平均57d。,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2,1.黄疸前期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2,2.黄疸期 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巩膜、皮肤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肝大肋下13cm,充实,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3,2.黄疸期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3,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4,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4,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5,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5,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6,
22、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6,3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月。,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7,3恢复期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7,急性乙肝起病慢,常无发热,部分病例可转慢。丙肝表现与乙肝相似而较轻,但转慢率很高,至少50转为慢性。急性丁肝表现有两种:与HBV同时感染。表现与急乙肝相似,恢复后仅5以下转慢。在HBV感染基础上重叠感染。则病情往往加重,容易转为重肝,恢复后约70%转慢。,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68,急性乙肝起病慢,常无发热,部分病例可转慢。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急性戊肝表现与甲肝相似,但淤胆常见,病情重,尤其妊娠后期并戊肝者,容易转为重肝。,病毒
23、性肝炎第三部分,69,急性戊肝表现与甲肝相似,但淤胆常见,病情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发生于五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是一种轻型的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70,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发生于五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慢性肝炎又分为: 1.轻度慢性肝炎 2.中度慢性肝炎 3.重度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71,.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第三部分71,1.轻度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可有反复轻度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大,可有轻度脾大。肝功能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肝活检有轻度肝炎改变,可有轻度纤维增生,病程迁延数年。病情虽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性肝炎 第三 部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