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pptx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pptx(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肝炎总论及病因分类第二部分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第三部分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第四部分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第五分 治 疗第六部分 预 防,第一部分 肝炎总论及病因分类,1. 位置与结构 肝脏在腹腔的右上方被韧带固定在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下面。正常情况下,被肋骨及肋软骨遮盖住。肝脏为一不规则楔状外形,可分为左右叶,左叶小、右叶大,右叶下有一凹窝,是胆所在的位置。 成人肝脏 1500g,红褐色,肝脏的结构和功能,1. 位置与结构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肝脏有多种重要功能,没有肝脏人不能生
2、存,它的功能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大类: 制造和排泄胆汁 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 解毒功能 免疫功能,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为什么说肝脏是人体极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有多种重要功能,没有肝脏人不能生存,它的功能归纳起北京美,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制造和排泄胆汁功能 胆汁的主要成份在肝内制造,然后通过胆管系统输送或储存于胆囊内备用,或排入肠道内,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抑制肠道内细菌的生长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都有重要作用。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和贮存 肝脏可以把过多的血糖转化为糖原贮存于肝内,身体需要时肝内糖原又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肝脏还可以将脂肪
3、或蛋白质转化为糖原。人摄入的蛋白质在肠道内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肝又会利用这些氨基酸会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制造和排泄胆汁功能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制造和排泄胆汁功能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及凝血酶原几乎都是在肝内合成的。肝也可将氨基酸转化为脂肪和葡萄糖。蛋白质是含氮的物质、代谢产生氨,氨对人体有毒,肝可将氨合成为尿素,经肾脏排出,其中一小部分重新合成为氨基酸。肝脏可将一种氨基酸转化为另一种氨基酸,这样人体可以大大增加对自然界食物的
4、适应性。 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中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由肠吸收后,一部分再合成脂肪存于皮下,一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制造和排泄胆汁功能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人体内各种脂质,血糖、蛋白质成分比例基本上是衡定的,这与肝脏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肝脏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K等,另外还参与一些激素的代谢,如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它有哪些重要功能,人体内各种脂质,血
5、糖、蛋白质成分比例基本上是衡定的,这与肝脏,肝脏的解毒功能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误食有毒食物、服用药物、体内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肝脏可以使它们变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或加以利用,或通过胆汁、尿液排出体外,保障身体不受或少受损害。肝脏的免疫功能 肝脏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器官。肝内有大量免疫细胞,肝脏也制造 许多免疫因子,一方面肝脏可以阻止有害物质如毒物、有害细菌从肠道侵入到全身,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机体对外来的抗原产生过敏反应和组织损伤。,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它有哪些重要功能,肝脏的解毒功能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
6、ing MJ,第一部分 肝炎总论及病因分类,转氨酶升高患肝炎需要隔离,?,?,第一部分 肝炎总论及病因分类转氨酶升高患肝炎需要隔离?,哪些因素容易损害肝脏功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类:我们平时所说的肝炎,实际就是由各种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非感染类:如营养失衡,药物的不当使用,酒精的过量摄入、有害食物、过劳、免疫功能低下等等。,哪些因素容易损害肝脏功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其病因复杂多样:,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自身免疫性肝炎
7、遗传代谢性疾病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其他:肝脏缺血、胆道疾患、多脏衰等,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分类,黄热病毒(YF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风疹病毒(RV),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它们均非嗜肝病毒,所致肝损害为继发性,病毒性肝炎的分类黄热病毒(YFV)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炎。,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目前已知,第二部分
8、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及治疗课件,丁肝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乙肝病毒的辅助,只有当乙肝病毒复制中产生的乙肝表面抗原装配在丁肝抗原和丁肝病毒的外部,方能组成完整的丁肝病毒颗粒;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三、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测及意义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另外,有条件尽量进行免疫预防,目前有甲肝和乙肝疫苗供使用。定义: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反复发作,对献血员献血前要通过严格的检查。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
9、h Screening Center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者有传染性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100 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血清内肝炎病毒学标志阳性,而缺少临床症状,肝功化验正常达半年以上都可称为慢性肝炎病毒携带者。,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甲 肝,(一)病原学,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HAV 传染性高于 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100 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抵抗力:,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
10、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甲 肝(一)病原学HAV体外抵抗力较强,耐热:60摄氏度,1小时泥土,水中存活数月耐酸:PH3耐寒:-80摄氏度易感动物:黑猩猩紫外线,化学试剂敏感,甲 肝,耐热:60摄氏度,1小时甲 肝,甲 肝,(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甲 肝(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甲 肝,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
11、,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甲 肝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易感人群及免疫力,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6个月以内婴儿,母 亲,抗 体,易感人群及免疫力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我国40,甲 肝,(三)临床特点,1. 潜伏期:26周,2. 流行季节,各型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 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3. 易感和高发病率人群 以6个月学龄期(10岁)儿童多见。,3. 临床特点,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
12、,甲 肝(三)临床特点1. 潜伏期:26周2. 流行季节,甲肝预后良好,甲 肝,(四)预 后,无慢性化倾向,无演化成肝癌的危险,发生肝衰竭者罕见,甲肝预后良好甲 肝(四)预 后无慢性化倾向无演化成,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 肝,(一)病原学,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g,HBcAg,HBV DNA,(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 肝(一)病原学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1. 乙肝病毒(HBV)耐热:60摄氏度,4小时;煮沸,5分钟漂白粉、过氧乙酸可杀灭病毒,1. 乙肝病毒(HBV),乙 肝,2.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1)HBsAg,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
13、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曾用名:澳抗,乙 肝2.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1)HBsAg,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 化验:ALT反复轻中度升高,球蛋白持续升高,严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 Beijing MJ Health Screening Center(2)门冬氨酸转氨酶(AST/GOT)(95%婴儿期感染 3%-5%成年期感染)尿胆红素:均为结合胆红素 五、其他检查:B超、CT、MRI等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后期可出现肝肾
14、综合征;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对其它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 ,乙 肝,(2)抗-HBs,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空白期 或 窗口期),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乙 肝(2)抗-H,乙 肝,(3)HBeAg,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乙 肝,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2%左右a,乙 肝(3)HBeAgHBeAg是HBcA
15、g的降解产物乙,乙 肝,(4)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乙 肝(4)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5)HBcAg,乙 肝,HBcAg主要存在于HBV病毒的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6)抗-HBc,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持续时间:618个月,可终身阳性,(5)HBcAg乙 肝HBcAg主要存在于HBV病毒
16、的D,乙 肝,介绍三个概念:, “两对半”,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转 阴”,乙 肝介绍三个概念: “两对半”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乙 肝,(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隐性感染者、潜伏期病人,2. 传播途径:,水平传播,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性传播:不少见。,密切接触:有可能。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分泌物,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甚至可通过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易感者体内。,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乙 肝(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乙 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
17、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乙 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经胎盘及生,乙 肝,3. 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高发病区:48岁,(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3)感染时年龄 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乙 肝3. 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慢性乙型肝炎,HBV持
18、续复制,肝脏病变持续存在和发展,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慢性乙型肝炎HBV持续复制肝脏病变持续存在,HBV感染的自然进程,(四)临床特点,1. 肝炎患者:潜伏期:26个月,HBV感染的自然进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30-50,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2、年龄越大,产生抗体的概率就越小,女性对疫苗的应答明显高于男性。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肝脏可将一种氨基酸转化为另一种氨基酸,这样人体可以大大增加对自然界食物的适应性。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妇女婚前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防夫妻间的“水平传播”。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
19、白蛋白水平有助于判断肝脏储备功能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 常用方法:肝穿刺活检术HCV感染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乙肝若HBeAg(+)抗-HBe(-)传染性强,而HBeAg(-),抗-HBe(+)则传染性弱。成人多为临床性感染; 免疫力不持久HDV(丁)和HEV(戊)。,乙 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 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五)预 后,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慢性乙肝,肝硬化,肝 癌,10%,10%,“三部曲”, ,HBV感染的转归,慢性HBV感染,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
20、,慢性乙型肝炎,5年內12%-20%,5年內6%-15%,5年內20%-23%,急性HBV感染 (95%婴儿期感染 3%-5%成年期感染),HBV感染的转归慢性HBV感染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慢性乙,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 肝,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一)病原学,1. 抗-HCV,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2. 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征60摄氏度,5小时;煮沸,5分钟漂白液1甲醛紫外线,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 肝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二)流行病学,丙 肝,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
21、带者,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其他:性传播、垂直传播,(二)流行病学丙 肝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丙 肝,(三)临床特点,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特 点, 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 急性丙肝较少见, 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 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丙 肝(三)临床特点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特 点,丙 肝,(四)预 后,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HCV感染慢性化率为40%50%,有报道高达87.5%,30%50%的慢性HCV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HCV感染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乙肝,丙
22、肝(四)预 后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HCV感染慢性化,四、丁型病毒性肝炎,丁 肝,(一)病原学,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病毒才能复制。,四、丁型病毒性肝炎丁 肝(一)病原学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丁 肝,(二)流行病学,1. 传染源:急、慢性丁肝病人及慢性HBV/HDV 携带者。,2. 传播途径:同 HBV,3. 易感人群,丁肝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乙肝病毒的辅助,只有当乙肝病毒复制中产生的乙肝表面抗原装配在丁肝抗原和丁肝病毒的外部,方能组成完整的丁肝病毒颗粒;这一过程在乙肝感染者的肝细胞内进行。因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既可能是丁肝病毒的保毒宿主和传染源,又可成为丁肝病毒
23、的易感者。,丁 肝(二)流行病学1. 传染源:急、慢性丁肝病人及慢性H,丁 肝,(三)临床表现及预后,HBV感染者混合或重叠感染HDV后,易加重病情,易慢性化,易演变为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丁 肝(三)临床表现及预后HBV感染者混合或易加重病情易慢,戊 肝,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戊型肝炎:我国部分地区因水污染造成流行,全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 雨季,洪水后流行、全年可见散发病例; 儿童多为隐性感染; 成人多为临床性感染; 免疫力不持久, 抗-HEV:,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
24、志,有早期诊断价值,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戊 肝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肝脏可将一种氨基酸转化为另一种氨基酸,这样人体可以大大增加对自然界食物的适应性。在乳汁、唾液中虽然有乙肝病毒存在,但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故不把它们做为主要传播原因对待。 相同,但后者相对较轻。首先在心理上要尽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又不可麻痹大意,满不在乎,比如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疲劳,有时肝炎患者无明显症状。病原体:可见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耐热:60摄氏度,1小时非感染类
25、:如营养失衡,药物的不当使用,酒精的过量摄入、有害食物、过劳、免疫功能低下等等。 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效果也不肯定3针免疫可保证15年不得乙型肝炎。尿胆素元:急黄肝高峰期或淤胆性肝炎及胆道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若情况特殊, 女方年龄较大,急于要子女,应生育后立即给孩子 注射乙肝免疫球 蛋白和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预 防90%以上的母婴 垂直传播。 第二部分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6”第一针后6个月注射第三针。,戊 肝, 临床特点, 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低,发病无家庭 集聚现象; 暴发流行较多见, 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且黄疸较深;, 临床症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性肝炎 发病 原理 治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