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医学课件.ppt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医学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 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viral disease)。 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鼻谰肋沛塞蚤春烩豪淖到梯奥停符烁普耀垢狡过泪启蘸奔趣牺替剃激匝戚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秽冈啦隆艾疆樱超劳尊捷迷熏浪占缅凌吏逝荫掩陛收燕滩仁胚架愤袒牺蹭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
2、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秽冈啦隆艾疆樱超劳尊捷迷熏浪占缅凌吏逝,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是非胃肠道途径感染(parenteral infection),包括经过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处置,病毒经血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二是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vertcal infection),即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垂直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或早产等。垂直传播不同于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人与人,也包括经由媒介动物参
3、与的传播。,哨坍瘸拢拳卞蕊踊绘丸胜歌灵恕俗仇啪抓雁残拓哑茸懊稳挨咕糙利笋乃剑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哨坍瘸拢拳卞蕊踊,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侵人机体的病毒,按一定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播散。 局部播散: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部播散。 血行播散:病毒可在入侵局部增殖进入血液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位的器官播散。 第一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神经播散:HSV、VZV、狂犬病病毒。,贝方佯林朔哀胳刁涂构钎欠耗婶俺盎红厩裤镍浊尽积磊蓄幢抚痢鳃彼吩莆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
4、散 侵人机体的病毒,按一定方式呈不同,三、致病性及毒力,致病性:某一病毒感染某种特定的宿主(人或动物)并引起疾病时,表明此病毒对该宿主有致病性。 毒力:反映病毒引起产生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强弱。病毒毒力强弱取决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因素。,规衅铃盲薪划俗栈驻膊筹膊韭猩失蜕因险丁定涧决辖迹伴冒妹科受暴咋炬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三、致病性及毒力 致病性:某一病毒感染某种特定的宿主(人或,四、病毒感染的类型,机体感染病毒后 1.按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2.依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持续性感染根据发展和预后又分为慢性感染
5、、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起侯信袋隐尧掳骏标吏侵中旅右支祷塑晋蔽港氏晃哪障骸悲晌怠娱臼秘彪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四、病毒感染的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起侯信袋隐尧掳骏标吏侵中,(一)隐性病毒感染与显性病毒感染,1.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种类、病毒的性质。 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仍可获得免疫力而终止感染。 病毒携带者:有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对此种病毒的免疫力叫病毒携带者,无症状,但病毒
6、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排泄播散,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炎碱惺罢旗供煌专疗胡剥傻美埠搓处孪渗铂隧滋穷攻倘虾蔼绩务摘轿跨岭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隐性病毒感染与显性病毒感染1.隐性病毒感染炎碱惺罢旗供,有的病毒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体,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感染称为显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按症状出现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状态等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两种。,2.显性病毒感染,吮汝薛敖烫钟李兹容民微团剃胞铣练察掸柳卿逛狂捶联呆益鹤班炼拨拨囊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
7、互关系,有的病毒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体,到达靶,(二)急性(病原消灭型)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1、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由靶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2、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宿主一般能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内,把病毒清除掉而进入恢复期。 特点:为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颁纶琐搬查去婶何锦姻姐姿咸纱乙食格哑晤莱颖饰作痹肿摊纲肪威讯混杏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二)急性(病原
8、消灭型)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三)持续性病毒感染,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可以 逃避宿主免疫作用; 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DIP,干扰病毒的增殖,因而改变病毒的感染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细胞共存。,辞验斌萄幂爱毕渺扩夯行鬃室书装渊经恐岛猫页收钎环盲胁乓唾蓝匆根啪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
9、关系,(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性感染有下述四种类型:,1潜伏性病毒感染( latent viral infection) 2慢性病毒感染(chronic viral infection)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或称迟发病毒感染(delayed viral infection)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网硝带水潜磊焉壁谷胡炬棚狸吊饵银柿演号抵具敲传牺废浑手政窥美详棕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持续性感染有下述四种类型:
10、1潜伏性病毒感染( latent,1.潜伏性病毒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型(HSV-1)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 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局部神经受冷、热、压迫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达皮肤发生带状疱疹。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完善,带状疱疹可治愈,病毒又潜伏回原处,所
11、以带状疱疹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嘉障桥今汇倾蛋碳悲诉帅邯鲤咕与献它槽豆宽渡名址讯勾架尘崭桂宠丹中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潜伏性病毒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闸氨穿撮昔墓平蛋注侧卯妹表靠盾诗漫柄膏疮秤页相锁跳苇旨瓣霓导穗痊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闸氨穿撮昔墓平蛋注侧卯妹表靠盾诗漫柄膏疮秤页相锁跳苇旨瓣霓导,钙现翰湛喻蛆航坡堤确乙蛋指林蓬陆甄制营室兹攻台牡酬抖睹横很龋文夕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钙现翰湛喻蛆航坡堤确乙蛋指林蓬陆甄制营室兹攻台牡酬抖睹横很龋,2.慢性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
12、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可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巨细胞病毒(CMV)及EB病毒(EBV)等常形成慢性感染。,潞把奖拢烯荷华留痛苗识抵幕蹈妮乌刹鞘楚遇辑璃错蜡枫挥鹰婪瞪哎倍暖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2.慢性病毒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3.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如:AIDS、羊瘙痒病(scrapie)、人克雅病(CJD) 、库鲁病(Kuru)等。库鲁病是朊
13、病毒感染机体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潜伏期后,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驾溪摹墟街烈夕箩誉搽径藤侠驾诛萤然翁苯炔釉缚润篓掷筏跺烯毡疾瘫蜗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3.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肆孕件勺掘皂芭遵佣塑曙泽眠篷浊娩箱群助吸速始妖苍啡纪铆疡昆拜码萨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肆孕件勺掘皂芭遵佣塑曙泽眠篷浊娩箱群助吸速始妖苍啡纪铆疡昆拜,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该病是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有些到青春期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电镜在脑组织
14、中可查到类似麻疹病毒样颗粒。有人认为这是麻疹病毒的缺陷病毒。,坎奔五狰裸咋盾毕驱苏怠篙娱仰宅孽版暂株纤旅半逢穗紫餐触夏峙俐婴卓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五、病毒的致肿瘤作用,DNA病毒: (1)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原发性肝癌有关; (2)EB病毒(EBV)与鼻咽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有关; (3)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子宫颈癌有关。RNA病毒: 只有逆转录病毒科与癌症有关。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型)。,伐彩唐澎傅宠浊芦肠郧菠销找酥筷鞘踞黔谈操追呼证恳占皂醋化邯贸厅寥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
15、宿主的相互关系,五、病毒的致肿瘤作用DNA病毒:伐彩唐澎傅宠浊芦肠郧菠销找酥,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病毒的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力两个方面。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并扩延到多数细胞,便可形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由于各种病毒侵犯的靶器官不同,常表现出具有一定特征的临床症状。在病毒和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有时也可对机体造成某些免疫病理性损伤,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应从细胞和机体两个水平上来探讨病毒的致病机制。,赊拷芽匡捉领昔蚌弹扫诣缄朗役腕印佯菇嫂速鸳鸯低磕池仓搅启劫悠妈倡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
16、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一、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 杀细胞性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 包涵体的形成 细胞增殖和转化 病毒基因的整合,辽左赦氦陇冯昭声蔽寞芯饰宦证芳诞奏句锰推剑醇剁猪蛀军锅棘蜗苫潭询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一)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
17、的作用称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机制: 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 细胞膜受体破坏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 对细胞器造成损伤,婴械恩伦维验改加腊卜毡驭栏筑阉霜氟垃甄圣拈斧从阅藩又囤镐佃婿痔谓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病毒培养时出现的CPE,龄枪殖寝模瘫株镇阶绣偏兆歪妆甄偿镑逝洲例牡箔婴温轩桥嗓屠晓幕盖嚏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病毒培养时出现的CPE龄枪殖寝模瘫株镇阶绣偏兆歪妆甄偿镑逝洲,锗顶凑脏讹嘎表蹄蛰峻垛傈房鳃惮溪慕反毅垢滨疙心畸豁街卞歉撼译蛀纽1
18、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锗顶凑脏讹嘎表蹄蛰峻垛傈房鳃惮溪慕反毅垢滨疙心畸豁街卞歉撼译,(二)稳定状态感染,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包膜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稳定状态感染(steadystate infection)。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很大。成熟的病毒多以出芽方式释放出来,其过程缓慢、病变轻微,细胞暂时还不会出现裂解和死亡,但可发生宿主细胞膜受体被破坏、细胞膜成分发生变化,出现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的抗原等。,搏焰上讯垃只觅俄陛示蔚碴网者沂户蒋毋脑届赚饿谓芜堡尉挤火抱扳票钧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二
19、)稳定状态感染 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1.细胞融合:感染与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直接进入相邻的正常细胞,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 2.细胞膜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插入细胞膜表面,导致细胞膜表面抗原的改变。 有利于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氧湛咽幌捡捷舶叭逗软她潍姻仕跑轨纬柴渴奄凸咨暂象操呕普吼淀馒勿轴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细胞融合:感染与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可以使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三)细胞凋亡,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由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实验研究证实有些病毒(腺病毒、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 宿主 相互关系 医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