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课件.ppt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 临床免疫,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王传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 临床免疫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王传,目录,第一节 超敏反应5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39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46,目录第一节 超敏反应5,重点难点,重点1.超敏反应、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概念。2.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3.抗原抗体检测原理和类型。4.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难点1.超敏反应发生机制。2.抗原抗体检测类型。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目标,1.具有应用超敏反应、免疫学检验和免疫学防治知识的能力。2.掌握超敏
2、反应的概念、分型和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类型、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3.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所用的制剂。4.了解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免疫治疗的方式。5.能正确进行超敏反应的诊断及其防治,能正确应用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学习目标1.具有应用超敏反应、免疫学检验和免疫学防治,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之为变应原。,发生是有条件的:1.变应原进入
3、 2.发生在再次应答 3.生理功能紊乱或损伤 4.个体差异,概念,第一节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分类,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1.致敏阶段 变应原:药物或化学物质或异种血清、吸入性变应原、 食物 抗 体:IgE 细 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一)发生机制,变应原,初次,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致敏阶段(一)发生机制变应原初次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2. 抗体,第一节
4、 超敏反应I 型,2.发敏阶段 变应原 抗体 细胞交联,释放活性介质,2. 抗体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2.发敏阶段变应原再次,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发生快,消退快 通常只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引起组织损伤 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主要病理改变是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二)特点,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发生快,消退快 (二)特点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过敏性休克 最严重的一种 表现:数秒到数分钟发生,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血压下降 (1)
5、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 卡因、有机碘、维生素B12(2)血清过敏性休克 动物免疫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等)2.呼吸道过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敏性鼻炎、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三)常见疾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过敏性休克 最严重的一种(三)常见疾病第一节 超敏,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询问病史(2)皮肤过敏试验,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三)防治原则,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询问
6、病史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三)防治原则第一节,(一)异种血清 适合于异种免疫血清皮试阳性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min30min)、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生物介质少量多次释放暂时使其耗竭(二)特异性变应原 应用于已查明又不可避免的变应原 方法:小剂量、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次/周 1次/2周)、 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IgG竞争结合变应原,2.脱敏治疗,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一)异种血清 适合于异种免疫血清皮试阳性2.脱敏治疗第,(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释放的药物 色甘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脱颗粒 肾上腺素、异丙肾、麻黄碱: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增加 cAMP合成 肾上腺素、氨
7、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药物 苯海拉明 扑尔敏 竞争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 异丙嗪能(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解除支气管痉挛 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C,3.药物治疗,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释放的药物3.药物治疗第一节 超敏,1.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正常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修饰的自身细胞 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自身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如青霉素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1.抗体:IgG、IgM2.靶细胞溶解机制(1)激活补体(2)
8、调理作用(3)ADCC作用,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1.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补体单核吞噬细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1.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膜上,导致靶细胞溶解,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2.有补体参加,参加的抗体主要是IgG、IgM。3.通过激活补体、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二)特点,1.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膜上,导致靶细胞溶解,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1.输血反应 :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三)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 :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 输血反应第一
9、节 超敏反,2.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2.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半抗原性:如青霉素(2)免疫复合物型:如非那西丁(3)自身免疫病型:病毒感染或化学药品,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半抗原性:如青霉素第一节 超敏,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形成与沉积 IC形成:Ag Ab 沉积条件:抗原量 稍抗体量 沉积部位:血压高且血流慢的毛细血管 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皮下,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形成
10、与沉积,(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 (2)趋化作用 C5a 中性粒细胞 释放溶酶体 损伤(3)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IC和C3b 可使血小板聚集 血栓,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1)过敏毒素作用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活性酶C3a 肥大细胞 血小板,1.变应原多为可溶性抗原。,2.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引起。,3.参与的抗体是IgG、IgM、IgA,有补体参加。,4.主要病理变化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
11、小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二)特点,1.变应原多为可溶性抗原。 2.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马血清 家兔,皮下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1)Arthus反应,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局部多次注射,(2)类Arthus反应(人体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三)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马血清,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1)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血清病,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1)链球菌感染后,(3)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3)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原 生物 免疫学 基础 第四 临床 免疫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