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培训课件.ppt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培训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郑州市卫生学校 张晓红,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郑州市卫生学校 张,目录,第一节 抗原5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7第三节 免疫系统28第四节 免疫应答50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65,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目录第一节 抗原5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重点难点,重点1.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免疫应答的概念。2.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4.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免疫应答的基本
2、过程。3.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及意义。,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重点难点重点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学习目标,1.具有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理解免疫现象。2.掌握抗原、抗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与功能。3.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特性、抗体产生的规律、细胞免疫的作用。4.了解免疫调节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5.学会运用免疫学原理辅助诊断及防治相关疾病。,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学习目标1.具有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理解免疫现象。5病原生,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
3、)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 应T细胞的特性。抗 原 性:也称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相 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概念,第一节 抗原,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第一节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效应物质,且仅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亦是临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抗原的特异性,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 特异性是指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第一节 抗
4、原,抗原的特性示意图,8,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机体 抗原,第一节 抗原,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般由几个到十几个氨基酸构成。 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它是与抗体、免疫活性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抗原决定基,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 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第一节 抗原,如两种抗原含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表位,能与同一抗体发生反应,则这两种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1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 如两种
5、抗原含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表位,能与,第一节 抗原,(一)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 (二)理化性状1.分子大小与化学组成 分子质量一般在l0kD以上,且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2.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一)异物性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1病原,第一节 抗原,(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化学组成复杂,免疫原性较强 细菌的外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 注射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即抗毒素),能有效
6、中和外毒素,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第一节 抗原,(二)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治疗疾病使用的抗毒素,是将类毒素给马注射,从马血清中提取的 抗毒素注入人体,可中和相应的外毒素,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此抗毒素是异种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反复使用可引发超敏反应,故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1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二)动物免疫血清1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三)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异嗜性抗原。(四)同种异型抗原1.红细胞血型抗原(1)ABO
7、血型抗原(2)Rh血型抗原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参与免疫应答、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调节,1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三)异嗜性抗原1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五)自身抗原1.隐蔽的自身抗原 如甲状腺球蛋白、精子、脑组织和眼晶体蛋白等2.修饰的自身抗原(六)肿瘤抗原1.肿瘤特异性抗原 如黑色素瘤的抗原2.肿瘤相关抗原 指与某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不是该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物质。如肝细胞癌变时,体内的甲胎蛋白(AF
8、P)含量明显增加,1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五)自身抗原1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第一节 抗原,四、佐剂 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入机体,能明显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佐剂 包括微生物及其产物:如短小棒状杆菌、卡介苗(BCG)等;无机化合物:如明矾、氢氧化铝等;油剂:如弗氏佐剂等 佐剂能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刺激时间,刺激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发挥佐剂作用,1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一节 抗原四、佐剂1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小 结,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
9、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包括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 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1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小 结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body, Ab)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
10、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概念,18,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body, Ab) B淋,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9病原,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2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 2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类,2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类 2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F
11、ab段的生物学功能(1)中和作用(2)抑制细菌吸附2.Fc段的生物学功能 (1)激活补体(2)结合细胞(3)抗体调理作用 参与ADCC 介导型超敏反应(4)穿过胎盘和黏膜,免疫球蛋白的功能,2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Fab段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2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2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IgG 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至5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IgG是人体内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体液中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
12、免疫球蛋白 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病毒、细菌的抗体及抗毒素主要为IgG,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2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IgG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4,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2.IgM 由五个单体构成,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 主要分布于血液,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合成IgM,故脐带血中特异性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发生宫内感染 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出现的抗体,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则提示近期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天然的ABO血型抗体为IgM,25,病原生物与免
13、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2.IgM 2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3.IgA 人体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主要为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15 分泌型IgA(SIgA)广泛分布于黏膜和外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黏膜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母亲初乳中含有SIgA,是获得自然被动免疫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2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3.IgA 2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4.IgD 血清中含量很少,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0.3,是B淋
14、巴细胞的重要抗原受体,血液中的IgD功能尚不清楚5.IgE 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量0.02,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引发I型超敏反应。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2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4.IgD 2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小 结,28,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小 结 IgG IgA IgM IgD IgE,第三节 免疫系统,2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2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 是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
15、、发育和成熟的场所2.胸腺 是T 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3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免,第三节 免疫系统,二、免疫细胞 指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等 其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能够活化、增殖、分化、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和抗体,故又称为免疫活性细胞,3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二
16、、免疫细胞3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第三节 免疫系统,(一)T淋巴细胞 又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1.主要表面标志 (1)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TCR是T淋巴细胞膜上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T淋巴细胞通过TCR与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构成启动免疫应答的信号,3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一)T淋巴细胞3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第三节 免疫系统,T细胞表面分子,3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T细胞表面分子3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第三节 免疫系统,(2)CD4:存在于部分T淋巴细胞表面 这些T淋巴细胞被称为
17、CD4+ T淋巴细胞,CD4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结合,协助TCR接受抗原,3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2)CD4:存在于部分T淋巴细胞表面34,第三节 免疫系统,(3)CD8 表面有CD8的T淋巴细胞称为CD8+T淋巴细胞CD8与抗原细胞膜上的MHC-I类分子结合,参与CD8+ 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3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3)CD835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第三节 免疫系统,(4)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2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 B淋巴细胞上无CD2,所以CD2是T淋巴细胞区别于B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 采用T淋巴
18、细胞与绵羊红细胞混合形成的E花环试验可以检测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36,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4)CD2(绵羊红细胞受体)36病原生物,第三节 免疫系统,E 玫瑰花环,3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E 玫瑰花环3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第三节 免疫系统,2.分类 (1)按T淋巴细胞表面CD分子不同分为1)CD4+ T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表达CD4分子,受自身MHC类分子限制,活化后分化为Th细胞2)CD8+ T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表达CD8分子,受自身MHC类分子限制,活化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38,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
19、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2.分类 38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第三节 免疫系统,T 淋巴细胞的双识别,3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第三节 免疫系统T 淋巴细胞的双识别39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第三节 免疫系统,(2)按功能不同分为1)辅助T细胞(Th):分为Thl和Th2,Thl主要分泌细胞因子和介导型超敏反应,Th2细胞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2)细胞毒性T细胞(CTL):能对具有MHC-类分子的靶细胞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并特异性的溶解杀伤靶细胞3)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抑制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40,病原生物与免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原 生物 免疫学 基础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