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第二章课件.ppt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第二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第二章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水体污染的概念,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一般情况,影响水体生态平衡的关键是水中的DO。,第二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第一节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1,一、水体污染的概念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影响水中氧平衡的因素,(1)有机污染的进入;(2)影响大气复氧的物质;(3)热污染。,其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1)有毒物;(2)酸碱物污染;(3)悬浮污染;(4)NP营养性污染。,2,影响水中氧平衡的因素(1)有机污染的进入;其他影响水体生态平,一
2、、水体的自净概念 指水体在流动中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中的污染物自然降低的现象。 通过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对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浓度衰减,是水体自净的主要过程。可以用两个相关的水质指标来描述水体的自净过程。一个是生化需氧量BOD,该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含量越多,水体受污染程度越严重;另一个是水中溶解氧DO,它是维持水生物生态平衡和有机物能够进行生化分解的条件。,第二节 水体自净,3,一、水体的自净概念第二节 水体自净3,水体自净的过程十分复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机理上看,水体自净主要由下列几种过程组成: 1)物理过程:其中包括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其
3、中包括氧化、还原、吸附、絮凝、中和、络合等反应过程;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噬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4,水体自净的过程十分复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机理上看,被污染的水体都是自净水体!但自净恢复的程度不同,或称污染现状不同。,5,被污染的水体都是自净水体!5,衡量水体污染与自净的指标,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溶解氧等等,山东小清河,6,衡量水体污染与自净的指标 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水体外观,外观特征:混浊程度、颜色及气味等原 因:水中细菌种类
4、数量、悬浮物种类数量,污染前 污染 净化开始 持续 结束 外观:无色 暗灰色 灰色 继续变清 无色 澄清透明 很混浊、臭 混浊 浊度下降 澄清透明 水面有泡沫 泡沫减少,7,水体外观外观特征:混浊程度、颜色及气味等,二、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1)稀释机理: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存在两种运动形式: 推流(平流):由于水流的推动而产生的沿着水流前进方向的运动; 扩散:由于污染物质在水中浓度的差异而形成的污染物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迁移。,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因扩散而降低了浓度,稀释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去除污染物质。,8,二、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1)稀释机理: 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推
5、流运动 Q1v扩散运动 Q2-k d/dx 其中,v河流流速m/s 污染物质量浓度mg/m3 Q1污染物质推流量mg/m2.s Q2污染物质扩散量mg/m2.s 推流和扩散是两种同时存在而又相互影响的运动形式。由此而产生河流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从排入口往下游逐渐降低的稀释现象。,9,推流运动 Q1v9,2)水体的混合稀释 影响因素主要有:(1)废水流量与河水流量的比值:此值大时,就需要通过较长的距离,才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达到完全均匀的混合;(2)废水排放口的形式:如果废水在岸边集中排放,则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和距离较长,如果是分散地排放于河流中央,则完全混合所需时间较短;(3)河流的水文条件:如河
6、深、流速、河道弯曲状况、是否有急流、跌水等都会影响混合程度。,10,2)水体的混合稀释10,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与河水总流量之比称为混合系数。混合系数 Q1 / Q Q河水总流量mg/m2.s Q1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 在完全混合断面前,混合系数1;而在完全混合的河道断面上及其下游,1。 混合系数通常可采用经验数值:对于流速在0.2-0.3m/s的河流,取=0.7-0.8;流速较低时,取=0.3-0.6;流速较高时,取=0.9左右。,11,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与河水总流量之比称为混合系数。11,水流断面上污染物质的浓度可用下式求出 : =(1q +2Q )/(Q + q) 式中,计算断面
7、上污染物质的浓度mg/ L q废水流量m3 /s; Q河水总流量m3 /s 1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mg/L 2原来河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mg/L,12,水流断面上污染物质的浓度可用下式求出 : 12,三、水体的生化自净,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 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氧化分解为无机物,此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这就是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13,三、水体的生化自净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13,1)水体中氧的消耗和溶解 生化自净作用需要消耗氧,氧的消耗过程(碳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还原性物质以及水生植物的呼吸)主要取决于排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也要考虑排入水体中氨氮的数量。,
8、14,1)水体中氧的消耗和溶解14,2)氧的补充和恢复途径 : 除了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外,一般有以下两个途径: 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扩散,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 水生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15,2)氧的补充和恢复途径 :15,BOD和DO变化曲线,16,BOD和DO变化曲线 16,由图可见,在排放口附近,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此时排入的有机物较多,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随着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分解氧化,耗氧速度不断降低,在排放口下游的某点终于出现了耗氧速度与复氧速度相等的情况,这时溶解氧的含量最低,此点被称为最缺氧点(氧垂点)。根据图中反映溶解氧浓
9、度变化的曲线呈现的形状,它常被称为氧垂曲线。如果不再受到新的污染,河水中的溶解氧会逐渐恢复到废水排入口之前的含量。,17,由图可见,在排放口附近,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此,3)氧垂曲线公式 设河流经过t日后,消耗的氧量为X1,溶入的氧量为X2,河水中实际的溶解氧量为X,则XX2X1。于是,在此时间内,水中溶解氧量的实际增加速率为:,18,3)氧垂曲线公式18,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 K1耗氧速度常数。 是耗氧速率。 是复氧速率。 复氧速率的大小与该时刻水中的溶解氧亏缺量(简称亏氧量)成正比。,19,19,亏氧量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即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与实
10、际浓度(即实际溶解氧量)之差: D = S X 那么 式中: D亏氧量 S饱和溶解氧量 K2复氧速率常数,20,亏氧量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即该温度下的饱和,对dt微分,可以得到亏氧量的变化速率: 所以,21,对dt微分,可以得到亏氧量的变化速率:21,氧垂曲线公式: 或者式中,Dt一废水排入河流t日后,河水与废水混合水中的亏氧量;Do废水排入点(受污点)处河水与废水混合水中的亏氧量;La一废水排入点处河水与废水混合水的第一阶段BOD; Kl,K2分别为耗氧速度常数和复氧速度常数,Kl0.434K1;K20.434K2。,22,氧垂曲线公式:22,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希望找到废水
11、排入河流后溶解氧最低的点临界点。令 ,就可以得到:,23,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希望找到废水排入河流后溶解氧最低的点临界,复氧速度常数K2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河流的湍急情况、水流速度、河床特征、水深、河水表面积以及水温等。 K2与水温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2(T),K2(20)分别表示温度为T和20时的K2值;是温度系数,在多数情况下,可取1.016。,24,复氧速度常数K2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河流的湍急情况、水流,例1-6: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排入一河流。最不利的情况将发生在夏季气温高而河水流量小的时候。已知废水的最大流量为15000m3d,BOD540mg/L,DO2mg/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污染 控制 原理 技术 第二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