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发光分析ppt课件.ppt
《分子发光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发光分析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分子光谱,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子发光,2,第二章 分子发光分析,分子,吸收能量,激发为激发态,释放出能量,基态,电能,化学能,光能,称为“发光”,光的形式释放,荧光,磷光,分子发光,光致发光,化学发光,辐射跃迁,非辐射跃迁,以热的形式释放,3,分子荧光分析法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从分子结构理论来讨论,分子中电子的能量状态,电子所处的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电子的多重态,J=2S+1,S:为各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S=0, J=1 单重态S表示,(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S=1, J=3,三重态 T表示,
2、大多数基态分子都处于单重态,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自旋方向的变化(自旋平行),4,基态单重态S,激发态单重态S,激发态三重态T,激发单重态S与激发三重态T的不同点:, S是抗磁分子,T是顺磁分子, tS = 10-8s, tT = 10-41s;(发光速度很慢), 基态单重态到激发单重态的激发为允许跃迁, 基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的激发为禁阻跃迁;, 激发三重态的能量较激发单重态的能量低,5,其中S0、S1和S2分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单重态,T1和T2则分别表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三重态。,V=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2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6,振动弛
3、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 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7,内转移: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 叠时, 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S1 转移 S2),8,系间窜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例如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 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9,辐射能量传递过程,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得到最大波长为3的荧光,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3 2 1,10,
4、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 但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这个跃迁过程(T1S0)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较慢,约为10-4-10s。因此,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11,外转移 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或“猝灭”。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
5、态,区别,12,(二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ex)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荧光强度 即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即可得到激发光谱曲线。发射光谱:(em)固定激发光波长(最大)然后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即可绘制荧光发射光谱曲线,13,在荧光的产生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形式的无辐射跃迁,损失能量,所以它们的最大发射波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以磷光波长的移动最多,而且它的强度也相对较弱。,14,15,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a. Stokes位移,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
6、能量。,b.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图 2 ,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c. 镜像规则,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16,(三)荧光的影响因素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紫外-可见光)相适应的结构(共轭双键),才能吸收激发光; 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量之后,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17,1.荧光效率 它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示,荧光效率越高;,物质发射荧光越强
7、,kf为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与化学结构有关),ki为其它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的总和(化学环境),凡使kf 值升高而使ki值降低的因素,都可增强荧光。,18,2.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1)跃迁类型 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生 跃迁而得到荧光。 (2)共轭效应实验证明,容易实现激发 的芳香族化合物容易发生荧光,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19,(3) 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 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
8、使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也就减少了碰 撞去活的可能性。,20,(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取代基,给电子基团,荧光增强,(-OH、-OR、-CN、-NH2),产生了p-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共轭程度,使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吸电子基团,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如-COOH、-NO、-C O、卤素,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 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由单重态转化为三重态的速率,21,3. 金属螯合物的荧光大多数无机盐类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只能发生无辐射跃迁,因而不产生荧光。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
9、但由于不是刚性结构,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荧光。 但是,若这些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常会发生荧光,22,23,同一种荧光物质溶于不同溶剂,其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强度可能有明显不同。,4溶剂效应,一般情况下,随着溶剂的极性的增加,荧光物质的* 跃迁几率增加,荧光强度将增强,荧光波长也发生红移。,5 温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大多数荧光物质的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将增加,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0以下每降低10 ,荧光效率增加3%,冷至-80时,荧光效率为100%。,24,(四)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1.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
10、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与荧光量 子产率 。 If = Ia 式中为荧光量子效率,又根据Beer定律 A=-lg I/ I0 I= I0 .10- A Ia = I0 - I = I0(1- 10 -A) I0和I分别是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代入上式得 If = I0(1- 10 -kb c),25,整理得: If =2.3 I0 kbc当入射光强度I0 和b一定时,上式为: If = K c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之正比, 但这种线性关系只有在极稀的溶液中, 当 kbc0.05时才成立。 对于较浓溶液,由于猝灭现象和自吸收等原因,使荧光强度和浓度不呈线性关系。,26,2 、影响荧光强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 发光 分析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9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