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PPT课件.ppt
《《老子五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五章》PPT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子五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
2、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思想的核心是“道”
3、。,“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思想,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
4、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
5、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孔子问礼,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
6、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译文:,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
7、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理解:,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马致远在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8、 :“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老子中的“道”指什么?,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
9、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要求人们做事不可拘泥于万物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德实质。,1、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
10、。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
11、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
12、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有无互为生灭,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
13、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辩证观,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处处提醒人们不要走极端:,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14、大。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评析】,本章确立了道的存在地位,及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描画了道、天、地、人递归相依的宇宙图像,
15、并提出了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可以看成是对前面一些章节有关道的论述的概括总结。 老子对道的描画也可以看成是对宇宙的运行形态以及宇宙整体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或者说是某种宇宙论观点的提出。这是人们谈论老子的宇宙论时的主要依据。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出一个起比兴旁证作用的范例,而不是为了某一因应决断而求证事实的根基。,怎么看待“清静无为”?,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16、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
17、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论述方法: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译: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大意: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
18、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无为而治,价值观,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本然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状态。比如海鸟,它在海边的时候,在水边吃小鱼,在那里活动着,等人来的时候,它就走了,人一离开的时候,它又来了,这就是它的生活方式和动作方式,是天然而然的,是自然如此的,不是强迫它如此的。因此老子说,人应当按照自然的原则去生活。,举一个例子,叫“鲁侯养鸟”的故事
19、。古代的时候,山东曲阜这一带叫鲁国,鲁国人当时在海边发现一只鸟非常漂亮,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它,鲁国人把这只鸟捉住以后,就送到宫里面去了。这只鸟怎么养呢?是依鸟养鸟呢?还是依人养鸟呢?最后选择依人养鸟,按照鲁侯的生活去养这只鸟。鲁侯吃的是什么呢?方丈之食,整头猪肉、山珍海味,按照这个规格去养这只鸟,听的音乐是九韶之乐!依人养鸟,依照国君的生活方式去养这只鸟,结果这个鸟听到这个声音不是它原来的环境的声音,那方丈之食也没有吃一口,哆哆嗦嗦三天就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顺其自然。,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五章 老子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