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ppt课件.ppt
《《雨霖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进入课堂,2,雨 霖 铃,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去填词,遂落第。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葬之于南门外。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柳永,一、作者介绍,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情感铺垫,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4,二、情感铺垫,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本环节是教学的主体环节。对诗词的赏析主要是以读带讲,以研促读。通过反复朗读和研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欣赏研习,6,雨霖铃朗读,三、欣赏研习,7,FLASH动画,请单击上面按钮,一)音读全词大珠小珠落玉盘 整体把握
3、内容情感明心间,1、音读是指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等要求的朗读。全班朗读。2、概括上下阙的内容。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离别-写场景)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思念-写心情)基调: 凄凉哀婉,三、欣赏研习,8,二)义读全词间关莺语花底滑 研习文本寻微探幽赏技法,义读是指自然流畅、语意传达准确完整的朗读,是朗读的基本能力层次。朗读时要做到停顿科学,重音、拖音合理。提示:根据语意和节奏,雨霖铃应这样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4、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欣赏研习,9,研习上阕,问题:1、上阙写场景, 捕捉了哪些景物特点、按照什么顺序编织起来, 写得这样情景交融、细腻生动呢?2.结句中有一个字, 铺展有力。请结合上下阙作具体说明。3. “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这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情状?,三、欣赏研习,10,1、上阙写场景, 捕捉了哪些景物特点、按照什么顺序编织起来, 写得这样情景交融、细腻生动呢?,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起
5、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写郊外送别 所见、所闻、所感, 图画黯淡、悲凉诵读提示:“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感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骤雨” 是“ 留恋” 的短暂时机, 雨“ 初歇”则是“ 催发” 的缘由, 同时, , 留恋” 表明不忍别, “ 催发, 表明不得不别,这主观意愿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使“ 无绪” 铺写到一定的深度诵读:“留恋处”宜缓读,“催发”宜急切。“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这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情状?白描手法: 有悲痛、有眷恋、又无奈“ 状难状之景, 达难达之意” “此时无声胜有声”( 艺术境界)诵读提示:
6、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接着, 又怎样铺展一步以收束上阙呢?,三、欣赏研习,11,“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结句中有一个字, 铺展有力。请结合上下阙作具体说明。一个.“念” 字,告诉读者下面所写景物是想象之中的。一方面, 紧扣上文的“ 无语” , 接榫自然, 同时领起结句, 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 有实有虚, 铺展有力;另一方面, 这个“念” 字贯注到下阙的描叙,手法上因情设景, 结构上有结有领。诵读提示:要稍重、稍停,拖音 小结:词的上阙扣住别” 字写, 由出行到“帐饮” , 到“催发” , 到,执手” , 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霖铃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