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ppt课件(部编人教版).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ppt课件(部编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ppt课件(部编人教版).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学习目标,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1976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走近作者,本文选自瞭望1991
2、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背景链接,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探察( ) 格物致知( ) 儒家( )埋没( ) 检讨( ) 清谈(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激变( ),字词学习,zho,ch,zh,r,xi,jin,m,pn hun,lio,min,cu,tn,j,词
3、语解释,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整体感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
4、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课文解读,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作者此次演讲的开场白,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此次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也为下文讲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做了铺垫。,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在文中举王阳
5、明的例子,有何作用?,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表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误把探察外界与探讨自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起来,进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ppt课件部编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下册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优质 ppt 课件 部编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