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2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汉代至北宋的佛经翻译,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阶段从东晋开始,到隋末为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317年420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建都建康,史称东晋。五胡十六国:东晋时期,由匈奴、羯、鲜卑、羌、氐五大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
2、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十六国,另外,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与之并立。,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朝,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
3、朝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发展状况,北方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在后赵、前后秦、北凉等地推广佛教,特别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
4、发展状况,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北方各民族区域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23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其时后赵石勒屯军在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专用杀戮来壮大声威。佛图澄用道术感化了他,阻止了他的残杀,从此中州各族的人民逐渐奉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后来石虎即位,迁都到邺城,也很尊崇佛图澄,一时人民多营寺庙,争先出家,并产生了许多流弊。但佛图澄本人
5、严守戒律,深解佛典,且通晓世论,在讲说时,只标明大旨便令首尾了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其见于史传的,有系出天竺、康居远道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和佛图澄同时在后赵的,还有敦煌人单道开,襄阳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桥(经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继后赵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建都长安,其地处于与西域往还的要冲。前秦统治者第二代苻坚笃好佛教,所以当他在位时,佛教称盛,道安实为其中心人物。,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
6、),道安(312385)原来在邺师事佛图澄,后受请到武邑开讲,弟子极多。东晋兴宁三年(365),为了避免兵乱,他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到襄阳,住在樊沔十五年,以每年讲放光般若二次为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了襄阳,就送道安和习凿齿往关中。道安住在长安城内五重寺,领众数千人,宣讲佛法,并组织佛典的传译。当时译人僧伽提婆等翻译经论时,道安常与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外他还决定了沙门以释为姓,并制定僧尼赴请、礼忏等行仪轨范。又创编经录,疏注众经,提出了关于翻译的理论。其高足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
7、、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就中慧远尤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教在后秦,比前秦尤盛。后秦统治者第二代姚兴,也笃好佛教,又因得鸠摩罗什,译经讲习都超越前代。,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鸠摩罗什(344413, Kumarajiva)系出天竺而生于龟兹,广究大乘,尤精于般若性空的教义。苻秦建元中(365384),苻坚遣将军吕光等攻龟兹,迎罗什,到凉州时,苻秦已经灭亡。到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出兵凉州,罗什才被请到长安,入西明阁和逍遥园从事翻译。著名译作金刚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其时四方的义学沙门群集长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
8、就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一作常)、僧影、慧观、慧严、昙影、僧睿、道标、僧导、僧因均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当时先后来到长安从事译经的,还有弗若多罗、佛陀耶舍、昙摩耶舍等,都是罽宾国人。当姚秦佛教鼎盛时,长安僧尼数以万计,非常杂滥。弘始七年(405),姚兴以罗什的弟子僧略为“僧正”,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为“僧录”,令管理僧尼的事务。,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方东晋地区的佛教,以庐山的东林寺为中心,主持者慧远。,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334416)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根柢,后从道安出家,对般若性空深造有得。道安入
9、关,分散徒众。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并倡导念佛法门。他以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也残缺,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到天竺去寻访。一听到罗什来长安,便致书通好,并就大乘的要义往复问答(后人集为大乘大义章),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还请佛陀跋陀罗和僧伽提婆等从事经论的传译,对佛教各方面均发生很大的影响。其弟子有慧宝、法净、法领、僧济、法安、昙邕(先曾师事道安)、僧彻、道汪、道祖、慧要、昙顺、昙铣、法幽、道恒、道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时代南方佛教的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是东晋王朝的首都,佛教又为当地一般士大夫所崇
10、尚,所以那里佛教非常隆盛。如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359429, Buddhabhadra)迦维罗卫(今尼泊尔)人,于禅法、律藏都有心得,先到达长安,住在宫寺,教授禅法,门徒数百人,名僧智严、宝云、慧睿、慧观都从他修业。他常和罗什共究法相,咨决疑义,后因和罗什见解相违,引起双方门徒间的龃龉,被罗什的门人所摈,只得和慧观等四十余人南下到庐山。,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随即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他在庐山一年多,更转到建康,住在道场寺。义熙十四年(418),和慧义、慧严等百
11、余人,传译法领在于田获得的华严经梵本,经过两年,译成五十卷(后世作六十卷)。又和法显译出摩诃僧祇律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观(?453)先曾师事慧远,既而听说罗什到了长安,就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当时罗什称赞他说:“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后来跟随佛陀跋陀罗南下,辗转去到建康,住道场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昙无谶所译大本涅槃传到建康时,慧观参与慧严、谢灵运等的修订。所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等。他又立“二教五时”的教判,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在渐教内更开作三乘别教、三乘
12、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此是中国判教的嚆矢,后来南地的教判,多半拿它来作根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西行求法的运动:法显常慨叹律藏的残缺,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和同学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往天竺寻求戒律,阅时十一年,经过三十余国,在中天竺巴连佛邑,获得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等梵本,更泛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了两年,又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的梵本。,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然后,法显经南海回到青州长广郡界,更南来建康,就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等,又自撰佛游天竺记一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
13、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元帝(317322)、明帝(323325)都以宾友礼敬沙门,元帝又“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 。习凿齿与释道安书中并说明帝“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由于佛教受到崇尚,至咸康五年(339),庾冰辅政,代成帝诏令“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以为不应尽敬,使礼官详议,主张不一,往复三次不能决,于是搁置。后来隆安中(397401),太尉桓玄又重申庾冰之议,慧远便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时朝贵亦致力宏护。建康的佛教,乃盛极一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
14、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又东晋初期,名流相继避世江东,玄风也跟着南渡,从而长于清谈的义学名僧竺潜、支遁都为时人所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诸帝中,文帝(424453)最重视佛教。他听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即致意佛经,后来常和慧严、慧观等论究佛理。又先后令道猷、法瑗等申述道生的顿悟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孝武帝(454464)也崇信佛教,尝造药王、新安两寺。先后令道猷、法瑶住新安,“使顿渐二悟义各
15、有宗”并往新安听讲。孝武帝还信任僧人慧琳,使他参与政事,世人称为“黑衣宰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佛教到梁武帝(502549)时达到全盛。武帝起初崇奉道教,即位的第三年(504)四月八日,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诸大寺。所造佛像,有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爱敬寺的丈八旃檀像、铜像,同泰寺的十方佛银像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还著有大涅槃、大品、净名、大集诸经的疏记及问答等数百卷。在重云殿、同泰寺讲说涅槃、般若。又命僧旻等编纂众
16、经要钞八十八卷,智藏篡集众经义理为义林八十卷,宝唱抄撮经律中殊胜因缘为经律异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传来后僧俗叙述佛理的著作为续法门论七十余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并重视译事,天监二年(503)命扶南沙门曼陀罗(仙)、僧伽婆罗共同译经。著名的译师真谛从扶南应武帝的邀请而东来。他特别尊敬禅师宝志。任十诵名家法超为都邑僧正,并欲自为白衣僧正。又以律部繁广,命法超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境内,通令照行。中国佛经翻译四大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此外,武帝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的断禁肉食
17、,影响及于后世者很大,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他并作有断酒肉文四首,严令僧徒遵守。,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由于武帝笃好佛教,他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第三子简文帝(550551)、第七子元帝(552554),也都好佛。但在这方面滋生的流弊,亦不一而足。不久即有侯景的事变,寺塔被毁,僧徒被杀,建康佛教顿告衰微。,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文帝(560565),任宝琼为京邑大僧正,也在太极殿设无遮大会并舍身,招集僧众举行法华、金光明、大通方广、虚空藏等忏,并别制愿辞自称菩萨戒弟子。,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
18、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数甚多。据传,宋代有寺院一千九百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齐代有寺院二千零十五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梁代有寺院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后梁有寺院一百零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到了齐、梁二代,佛教虽更隆盛,而译事反有逊色;进入梁末陈初,由于真谛的伟绩,发展了南朝的译业。宋代从西土东来的译人,有罽宾的佛陀什、昙摩蜜多、求那跋摩,西域的畺良耶舍、伊叶波罗,印
19、度的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中土的译人,有西凉的智严,凉州的宝云、沮渠京声,幽州黄龙的昙无竭(法勇)等。其中佛陀什于景平元年(423)七月来到建康,应道生、慧严诸僧之请,在龙光寺译出弥沙塞部的五分律三十卷。至此完成了汉地流行的四部广律(十诵、四分、僧祇、五分)的传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396409)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令绾摄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
20、立塔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至文成帝(452465),即明令重兴佛教,准许诸州城郡县于众居处各建寺一所,并许平民出家,寺塔经像渐渐修复。文成帝还以罽宾(今克什米尔)沙门师贤为道人统,后又以凉州沙门昙曜继任,井一再改称沙门统,乃至昭玄沙门都统,并礼以为师。昙曜原来和玄高同在凉州修习禅业,后到平城,即为太子晃所礼重,被任为昭玄都统,即请于平城西武州山开凿石窟,镌建佛像,这就是遗留至今的著名佛教遗迹云冈石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献文帝(465471)继位,也嗜好黄老浮屠之学,六年即退位,在宫中建寺习禅。后
21、孝文帝(471499)时,迎像、度僧、立寺、设斋、起塔,广作佛事,并提倡成实、涅槃、毗昙等佛教义学,师事通晓涅槃、成实的学者道登。又敬信佛陀扇多,替他在嵩山立少林寺,与以供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其后宣武帝(499515)时大兴佛教,有不少外国僧人来到洛阳,帝为立永明寺,房舍一千余间,共住外国沙门千余人,其中有著名的译师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为其首席。他到洛阳时,宣武帝殷勤慰劳;他在内殿翻译十地经论的第一日,帝亲自笔受。著名的龙门石窟(在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也是这时所营造。因之当时佛事很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
22、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隋代佛教,是从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到恭帝义宁二年(618 )中国隋王朝一代三十七年间的佛教。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大成时期。隋代虽然立国不久,但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两朝,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综合的新形式,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教学、宗派建立,形成了划一时期的特色。,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隋文帝(581 604 )继承了北周的统治,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京师(长安)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
23、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多到很多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在度僧方面,他于开皇十年(590 )听许以前私度的僧尼和人民志愿出家,一时受度的多到五十余万人。在建寺方面,他于即位初年,即改周宣帝所建立的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又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并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又建延兴、光明、净影、胜光及禅定等寺,据传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在造像写经方面,据传从开皇初到仁寿末(604
24、 ),建造金、铜、檀香、夹纻、牙、石等像大小一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并且在开皇二十年(600 )严禁毁坏、偷盗佛像等。又缮写新经十三万二千零八十六卷,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此外,文帝在建国初年,仿北齐的制度,设置昭玄大统、昭玄统、昭玄都及外国僧主等僧官,以管理僧尼的事务。他于开皇元年授名僧僧猛为隋国大统(即昭玄大统)三藏法师,七年(587 )又命昙迁为昭玄大沙门统,至十一年(591 )又诏灵裕为国统。至于地方僧官则有统都、沙门都、断事、僧正等的设置。,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
25、佛教发展状况,帝对于佛教义学的提倡,即以长安为中心建立了传教系统,选聘当时各学派著名的学者,集中在都邑,分为五众:一、涅槃众,二、地论众,三、大论众,四、讲律众,五、禅门众。每众立一“众主”,领导教学。,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情况,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求那跋摩谢灵运真谛慧恺菩提流支,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求那跋摩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师子贤。以刚直被徙。父僧伽阿难。此言众喜。因潜隐山泽。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 中西 翻译 简史 第三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