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精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精讲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加法运算定律,2.乘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生活中的小数,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第五单元 三角形,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综合与实践,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1.营养午餐(第三单元后),2.小管家(第八单元后),1.三角形的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图形的拼组,课时安排,新课标,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
2、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问题暴露引领,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教材简析,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掌握】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 计算三步式题。【经历】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 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 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
3、实际问题。【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课程目标,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1、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如何把握?,问题指南,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2、对“先”字的理解。,问题指南,如计算12+(13-4)-6 =9+12-6 (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 还如12+56-15 =30+12-15,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3、对“先乘除,后加减” 的误解。,问题指南,如计算1232 =126 =2 (把先算乘法,后算除法。) 还如12-3+6 =12-9 =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1、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教学心得,(1)加强口算训练。(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
4、指导,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题量和题型。,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全册书只出现两次:书P16(14) 和 P129(6)。,(160+880)20,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2、重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的掌握。,教学心得,(1)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综合法和分析法,6天预计接待的人数?每天接待的人数6天,每天接待9873,列式: 9873 6,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2、重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的掌握。,教学心得,(2)重视数形结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3、对教学要求的把握:,教学心得,标准明确提出“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但要求学生达到熟练
5、和正确计算的程度。,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以前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简析,【理解】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 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掌握】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 其位置。【习惯】借助直尺、量角器等工具确定物体的位置;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
6、物体的位置。,课程目标,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1、“确定位置”与第一学段有什么不同? 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从8个方向发展到任意角度的方向。,问题指南,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2、学生学习本单元时的易错点在哪里? 判断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课所学习的方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例如西偏北30方向也可以说成是北偏西60方向,学生在判断方向时容易出现问题。还有部分同学如果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以谁为观测点的话(如:学校在小林家什么方向)就会因为观测点位置的判断失误而出现错误的结论。,1、物体的位置由方向和距离来决定的。,教学心得,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方向:即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
7、向,方向又是在相邻的两个方向之间,和某一个方向的夹角有关。距离:距离的长短与绘制图形的比例尺大小有关,因此识图必须要看懂图例,才能够叙述准确。,2、要理解()偏()的()度的意思。,如东偏南30度,指从东开始向南倾斜或转动后与东的夹角为30度,也可以说南偏东60度,方向与角度要对应,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一般以小角度来叙述。,教学心得,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3、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这是弄清问题的基准,否则就要乱套。 (2)在观测点上建立方向标(每到一个观测点就要建立一次方向标)。 (3)测量,即量出方向角和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最后才能正确叙述和绘
8、图。,教学心得,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4、归类处理 例1、例3属一类,教学心得,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4、归类处理 例2、例4属一类,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简析,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探索】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理解】能运用字母表示。【运用】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价值】在探索与应用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运算律在运算 过程中的价值。,课程目标,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学生在运用运算律
9、进行计算时会出现哪些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是学生最不易理解、最容易出错的一条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ab)c=acbc,却将原来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改变为四个数进行运算。并且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涉及一种运算,而乘法分配律却涉及两种运算。,问题指南,学生常见的错误有: 25(430) 25(430)=25430 =2542530,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2、为什么运算律反而成了学生计算的“绊脚石”? 比如: 455513 1237327 =(4555)13 =123(7327) =10013 =123100 =1300 =23,问题指南,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
10、调整教材顺序,教学心得,“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 “加法的交换律”的教学可以与“乘法的交换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二、设计对比练习,教学心得,如(1)4638218 4638218 4638218 (2)9600254 9600254 9600254 (3)254254 (254)(254),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对新知有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从知识与方法的
11、障碍中解脱出来。,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进行逆向训练,教学心得,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这样的训练对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很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四、加强应用训练,教学心得,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2512=2543,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3225=8425,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33052=330(52),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五、加强错例分析,教学心得,253
12、2125 32125=2548125 =4(8125) =484125,9600254 25(4004)=9600(254) =254004,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教材简析,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能比较小数的大小。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 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能根据
13、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 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 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情感】借助直观模型认识和计算小数,提高 学习小数的兴趣。,课程目标,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能比较小数的大小。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 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 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 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情感】借助直观模型认识和计算小数,提高 学习小数的兴趣。,课程目标,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
14、性质,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问题指南,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 练习题:2.06读作(),表示()。,又如,判断题:1.70与1.7大小一样,计数单位也一样。 (),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教学心
15、得,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心得,3、小数的性质(2):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10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到原数
16、的1/100=小数100,,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心得,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根据单位判断应该去掉几个零,然后记得写上单位。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30476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3047640=304.764万304.76万,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心得,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人民币单位的
17、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第五单元 三角形,教材简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有: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通过这一单元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第五单元 三角形,课程目标,【理解】
18、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 角形、钝角三角 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探索】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经历“猜想 验证”的研究历程。 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 三边,渗透极限数学思想。【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 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情感】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三边关系的学习,激发探究欲望。【价值
19、】体会分类不仅是认识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图形之间相 互关系的重要手段,还是整理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五单元 三角形,问题指南,一、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本质理解不透彻。,【案例描述】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红领巾是三角 形的,用手拉扯它,它就变形了!三角形也不稳定呀?”还有的学生提出:“有的地方用钢管焊的四边形框架,可是它也不变形呀?”,第五单元 三角形,问题指南,二、操作上的误差致使学生对数学定理产生疑虑。,【案例描述】在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个别学生用两根长度和等于第三根长度的,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很扁很扁的三角形。这一案例在往届省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也曾出现过。,第五单元 三角
20、形,教学心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是解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分化与概念的运用,在概念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智能。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一、在操作探究中形成概念例如: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二、在对比练习中分化概念 例如:1.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第五单元 三角形,教学心得,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概念 例如:1.一个三角形,1=40度,2=30度,求3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是70度,另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3.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40度,其中的一个
21、底角是多少度?,四、在知识联系中融会贯通 例如:1. 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可以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联系起来,与梯形的高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量一量这些图形周围各线段的长度,再求一求这引起图形的周长。 2.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相联系。,第五单元 三角形,教学心得,五、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智能 例如:1.一个三角形的二条边分别是5厘米、7厘米,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2.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一求五边形的内角和。,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简析,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程目标,【理解】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 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2、。(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掌握】能运用简便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数感。【体会】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 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问题指南,学生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的易错点有哪些? (1)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 比如:1.80.72=0.9;2.46=3 学生容易受到数字本身特点的干扰而进行凑整。 (2)退位减法中需要补0的题目,比如:7.80.26=7.66。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7.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学生直接将0.26的6移下来所致。,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心得
23、,1、在小数加减运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错误? 在最初接触小数加减运算时,应在教材所提供情境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不同位数小数相加减的有关题目,例如1.42.35。,2、有意识地渗透,加强估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3、小数加减法与本册其他单元相比,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紧凑,练习较少,计算错误还是很多的。作为小数加减法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第七单元 统计,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学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
24、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第七单元 统计,课程目标,【体会】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 义和作用。【了解】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掌握】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 题。【运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情感】运用合理的方法描述数据,体会数据统计在描述问题、 分析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第七单元 统计,教学心得,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3、把握好教学要求。,第八单元 数学
25、广角,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课程目标,【体会】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 思想方法。【思考】初步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 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情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 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学心得,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例如,在第117页例1的教学中应渗透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数形结合方法。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2、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解答问题 。 例如,,根据194=76的错误是把最外层每个角的棋子算重了,可以找到194-4、174+4。还可以从棋盘的整体观察,用棋子总数减去内部的棋子数得出1919-171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