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 ppt课件模板.ppt
《中西方文化 ppt课件模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 ppt课件模板.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中西文化的主导模式及其评价,一、中西文化的起源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 六、中西艺术比较,三、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天人合一”,认识论自然观(道) 社会观 (儒)宗教观,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 中国文
2、化的三种平衡: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平衡(人伦平衡)、人心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天人合”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
3、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认识论,认识论,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
4、的表现,因此,“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大程度 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礼记:阳盛则散为雨露,阴盛则凝为霜雪淮南子论镜: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国语论地震:
5、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为地震。吕氏春秋论酒:黍为阳,麴为阴,阴阳相感,乃能沸动。蔡邑论虹:阴阳交接之气,着于形色者也,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使对客体解析区别,也是用简单的阴阳(一分为二)解释一切,穷尽真理。这种朴素系统论,就是对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要素不做具体研究分析,而是笼统地解释。这种思维方式断绝了进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道路。,自然观,“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
6、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葬,灾难必然降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社会观
7、,“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二元对立,认识论自然观 社会观 宗教观,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
8、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分裂。,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世界,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的尊重及平等观念。 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
9、立思维,使西方人倾向于把世界看成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认识论,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
10、文化突出的特征。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圣经“人为自然立法”康德“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 马克思,“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亨利托马斯布克尔 英国文明史,社会观,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
11、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宗教观,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
12、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两小儿辩日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两 小 儿 辩 日,选自列子 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类比外推:,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
13、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而比喻、附会则是类比推理的出发点。万物感应关联,由特殊事物推出特殊事物。文学中形象思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发己心。朱熹:“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言外之意)2、认为只要把握了某些现象的某些特征和属性,就可以推导出其全部特征和属性。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千里之堤,蝼蚁之穴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崇尚一种观物取像、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故事寓言本身不直接
14、说明理论,而是要人从中领悟道理。这种领悟,不需要言传,只要意会,靠心领神会,直觉体悟。都是要求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 如“仁”、“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 。,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
15、,有创造力。 钟会答嵇康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 阿拉伯分驴故事何武断剑,评价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孔子门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中医文学艺术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西方式的逻辑推理,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缺点:限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方文化 ppt课件模板 中西方 文化 ppt 课件 模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8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