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PPT课件.ppt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导读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导读,陕西师范大学,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五.经典章节六.参考书目,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以科学、冷静的态度研究孟子,历史、辩证地分析孟子,对于我们如实正确地把握孟子思想,批判地继承祖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以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为代表,认为该书完成于孟子生前,作者是
2、孟子自己。 二是:以唐代韩愈、北宋苏辙为代表,认为该书是孟子死后完成,是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记述的。 三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孟子周游列国,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与“所如者不合”,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人们认为孟子一书在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写作。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他距孟子生活的时代较近,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比后人多且更为确实,所以第三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继孔子之后儒
3、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相传其祖先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落,从鲁国迁至邹国。孟子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幼年受到了母亲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年长后,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赵岐孟子题辞)。他非常崇拜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推许孔子是先代圣人中“集大成者”。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曾为自己不能亲身接受孔子的教诲而遗憾不已,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但他一直以孔子忠实信徒自居,一生致力于弘扬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宋代被尊为仅次于孔子
4、的亚圣。,邹城孟母三迁祠,然而,由于孟子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与所如者不合”,故此一直不受重用,孟子深感失望,七十余岁时,就不再出游,“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阐发其思想。,据孟子载,他曾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先后游说齐、宋、薛、邹、鲁、滕、梁等国,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梁惠王恭敬地表示“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上)。齐宣王诚恳请求孟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梁惠王上),打算在国都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公孙丑下);还加封孟子为“齐之卿相”,令其“出吊于滕”(公孙丑下)。,亚圣庙,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
5、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共有七篇,这七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孟子有十一篇。除流传于今的七篇外,还有外书四篇,即: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赵岐认为外书是后人伪托之作,他说:“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因此不给它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了。 孟子七篇都是取首章第一、二句中二三字为篇名,并无实际意义,在这一点上与论语相同,所以赵岐据此说孟子是拟论语而作。篇下分章,每篇章数不一,全书共计二百六十一章。每章字数不等,多则千余字,少则十几字,全书共计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
6、逻辑联系。,汉代:其地位远不能同儒家经典相比。虽然东汉班固视孟子为子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入子部,但当时人们普遍只把它看作辅翼“经书”、解释经义的传。 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于成都文翁石室礼殿东南,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穀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 。,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北宋:宋太宗时又加翻刻,孟子始列入经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正式将其著录于经部。哲宗元祐年间,孟子被作为科举取士的试士内容。南宋孝宗时,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悉心为之作注,确立了孟子在经部的地位。 元明清三代:四书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
7、书。,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一)天道观 (二)性善论 (三)伦理道德思想,(一).天道观,天道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性善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依据。 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孟子关于“天”的论述的梳理和概括,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天”有四种意义:,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万章上) 此句中的“神”,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为是上天降生了人,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天降下民”、“天生蒸民”,既然天降生了人,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
8、人世有主宰作用。孟子认为帝位的传承就是由天决定的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 一个人遭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之空乏,所作所为遭到“拂乱”,实际是上天对将承担重任者的磨练和淬砺,意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但他又援引尚书太甲之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并且进一步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2.命运之天 所谓命运之天,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含义。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是存在于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异己力量。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 孟子认为命运之天左右
9、决定着天下的治乱。孟子认为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而平治天下,“其间必有名世者”辅佐“王者”;但从周武王至今已“七百有余岁矣”,论时间、论时势,该当是“王者”、“名世者”兴起平治天下之时。然而时势动荡不定,百姓陷于水火,自己的仁政主张不为世所用,究其原因,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公孙丑下),如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 孟子把个人在政治上的不遇也归之于天。“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孟子还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离娄上)
10、归之于命运之天。在“有道”的社会,“大德”之人役使“小德”之人,“大贤”役使“小贤”;在“无道”的社会,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支配,弱者为强者所役使,都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必然之势所决定的。“天下有道”,政治清明,尊德尚贤,大德和大贤因其德高贤明,故能役使小德小贤;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道德沦丧,推崇强权和武力,力大者、势强者因其力大、势强取得役使小者、强者的地位。“有道”和“无道”,德、贤、强、力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莫之为而为者”之天。对此意义之天,孟子主张应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具体行为上要“顺天”而行,他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反对任意妄为,逆天而行。在主观
11、态度上,要“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还提出了与此意义的天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命”。他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即人力未曾招致而结果如此,就是“命”。孟子所说的“命”实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异己力量。,他说:“莫非命也。”(尽心上)“命”有“正命”与“非正命”之分 ,孟子主张应当“知命”而“顺受其正”,即认识和尊重其客观必然性,尽力修身行道,避免“非正命”,以求“正命”,强调人们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孟子还将富贵利达、声色货利的获取与否归之于“命”。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他还认为富贵利达是“在外者”
12、,乃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也不一定能得到,“是求无益于得也”(尽心下),应“行法以俟命”(尽心上),即内修己身、外修法度,等待命定。 孟子这种“有命”论,实际是宿命论。 孟子还把人们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以及仁义礼智能否在现实社会实现归之于命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不过仁义礼智本是人与生俱有,是“在我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尽心上),只要努力“反求诸己”就可得到。因此主张人们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致力于道德修养,以保全仁义礼智。,3.道德、义理之天,在孟子的天道观中
13、,更强调道德、义理之天。孟子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公孙丑上)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 孟子把天道德化,并把天看成为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 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天。他援引诗经之语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们的内心规范就是其生而具有的善性,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人之本质所在,经过扩充、完善即为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认为人们只要在主观认识上“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在道德实践上“存心”、“
14、养性”就可以“事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进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这样,孟子便把客观世界与主观理念混而为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4.自然之天,孟子所说的天,有时指日月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梁惠王上)又援引诗经之语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肯定了天是“作云”、“下雨”的自然之体。他还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 在此,天的神秘性已完全失去,显示出孟子天道
15、观中蕴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天命观虽然不乏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是有神论的唯心主义的。,(二)性善论,第一,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说; 第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主张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 第三,公都子等主张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 第四,孟子主张的性善说。前三说都不曾肯定人性是善还是恶,只有孟子明确坚持人性善,并作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证。,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未详细说明。战国中期,大致有四种关于人性的不同说法:,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
16、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矣。”(告
17、子上)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论证人性善。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告子上) “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告子上) 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
18、命也。”(尽心下) 孟子还从认识论上论证人性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
19、“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三)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
20、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
21、“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父母死后的丧葬,孟子认为是一件比养生更重要的事,不能稍有疏忽。“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他主张“厚葬”,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厚葬”才合乎人情。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
22、三年,并“祭祀以时”,“永言孝思”。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母盲目顺从和绝对服从,没有后世统治者所宣扬的愚孝盲从的观念。,悌,就是尊敬兄长。敬长、从兄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也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实际行动中
23、,简而易行,如“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告子下)。敬长、从兄,只要人们愿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孝悌所蕴含的孝爱父母、敬重先祖、敬顺兄长的道德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二十四孝孝感动天,(2)五伦,“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
24、。,父子有亲: 即父子有骨肉亲情。肯定了父子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确定了父子之间各自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父有抚养子的义务,亦有要求子奉养的权利;子有要求父抚养的权利,亦有奉养父的义务。与此相联系,父有教育、支配子的权利,子有孝敬、服从的义务。 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25、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肯定夫妇间有一定的界限,明确了夫妇各自的职责,即女主内,男主外。孟子在描述当时婚嫁礼俗时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滕文公下)这里孟子把“无违”、“顺”作为妇女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就否认了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权利,具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 长幼有叙: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有尊卑之序。也就是说,在宗法等级制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导读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7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