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目的,回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能够干什么。提问:教育应该干什么?提示:“教育应该干什么”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待。,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横向分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
2、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所作出的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2、教育目的的纵向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四个层次。,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方向)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动力)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质量)教育目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四、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 教
3、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及其类型,(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客观的)1、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需要的制约(客观的)(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观的)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
4、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苟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3、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
5、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其次,就价值取向的事项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或“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最后,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和超越问题;(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
6、问题;(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5、人的价值取向确定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4、教育目的社会价值的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问题(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此必然负有重要的使命。因此,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地和
7、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一、片面化。,(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的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但只注重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
8、,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越的教育,会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未来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自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然要反映和满足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而且也是社会精神文化方面。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
9、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4、教育目的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
10、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合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没有人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个体将难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自主创造于社会,从而使各个不同的个体在社会中失去共有的基础和赖以相互交往的基本规范;而没有人的个性化及其发展,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就会千人一面,其自身的才智及其潜能就难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可见,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也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得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真
11、理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与自然,与人从事物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得科学技术方面得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得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即运用得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
12、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二、教育目的的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四)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五)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七)“应然”的教育目的 和“实然”的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
13、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定再认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藏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
14、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根据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倾向因素,存在方式因素。由此而产生了以这三个因素为依据而进行教育目的分类的标准。 1.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4“应然”的教育目的 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回顾,一、我国的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
15、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指针和主导价值。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国家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有的时候,教育方针一身二任,既是方针,又是目的。区别: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3、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
16、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
17、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 掌握各育的概念、基本任务和五育之间的关系。,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5、倡导素质教育,三、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危害;应试教育得以存在的原因。2、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的特点;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1、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含义 应试教育是专指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主要特征是以应考为目的、违背教育方针
18、,将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教育僵化为“一刀切”的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和部分学生被抛弃。,教育目的实现倡导素质教育,(2)应试教育的成因: 一是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支配、影响我国教育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是社会现实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教育机会竞争激烈。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使然。招生制度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合理。部分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3)应试教育的危害: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堪重负,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弱化了学生的能力。影响教育公平。导致学生片面
19、发展。,(4)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再次,教育机会竞争激烈。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2、倡导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在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既有高尚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其实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以及
20、人类文化和知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养和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主体性;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2)素质教育的特点: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3)素质教育存在的基础: 首先是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纠偏作用。 最后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4)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进行教育整体改革。 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改革考试制度。 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价
21、值观的不同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补充 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它不是万能的。在教育实践中,同样要注重应试教育积极的一面,作为素质教育有益的补充。首先,学生具有应试能力,能够在短期内熟记一些必要的知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次,教育离不开考试手段,考试具有选拔和评价功能,素质教育的结果同样需要考试进行衡量。,1、谈谈教育目的内涵及其功能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5、分析说明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6、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思考题:,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7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