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ppt课件.ppt
《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ppt课件.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GPS原理与应用,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4.1 GPS定位的方法与基本观测量4.2 GPS定位的基本观测方程 4.3 载波相位差分观测方程 4.4 GPS伪距绝对定位4.5 GPS载波相位相对定位4.6 GPS事后伪距差分定位4.7 CORS系统简介,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GPS的观测量,是用户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章将在前几章预备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利用GPS进行定位的基本方法和观测量的类型,并着重阐述与测码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量相应的观测方程及其线性化形式,最后介绍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线性组合及几种定位方法的定位原理,为
2、下一章分析GPS测量的误差来源打基础。,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4.1 GPS定位的方法与观测量,4.1.1 定位方法的分类,利用GPS进行定位的方法有多种,若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则可分为,绝对定位(或单点定位)。即在地球协议坐标系统中,确定观测站相对地球质心的位置。这时,可认为参考点与地球质心相重合。,1)单点定位的结果也属该坐标系统。2)优点:一台接收机即可独立定位,但定位精度较差。3) 在船舶、飞机的导航,地质矿产勘探,暗礁定位,建立浮标,海洋捕鱼及低精度测量领域应用广泛。,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相对定位。确定同步跟踪相同的GPS信号的若干台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可以消
3、除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误差,定位精度较高。但其缺点是外业组织实施较为困难,数据处理更为烦琐。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壳形变监测等精密定位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中,又都包含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两种方式。为缩短观测时间,提供作业效率,近年来发展了一些快速定位方法,如准动态相对定位法和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法等。,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静态定位 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的位置是固定的,处于静止状态。不过,严格说来,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在卫星大地测量学中,所谓静止状态,通常是指待定点的位置相对其周围的点位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极其缓慢以致在观测期内(例如数天或数星期)可以忽略。,第四章
4、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动态定位 即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处于运动状态。,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GPS定位实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4.1.2 观测量的基本概念,利用GPS定位,无论取何种方法都是通过观测GPS卫星而获得的某种观测量来实现的。RINEX,GPS卫星信号中含有多种定位信息,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观测量,目前广泛采用的基本观测量主要有两种,即码相位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根据码相位观测得出的伪距,所谓码相位观测,即测量GPS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C/A码或P码)到达用户接收机天线(观测站)的传播时间,因
5、此这种观测方法也称为时间延迟测量。,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伪距测量和码相位测量是以测距码为量测信号的。量测精度是一个码元长度的百分之一。对C/A码来说,由于其码元宽度约为293m,所以其观测精度约为2.9m;而P码的码元宽度为29.3m,所以其观测精度约为0.3m,比C/A码的观测精度约高10倍,在卫星钟与接收机钟完全同步并且忽略大气折射影响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时间延迟乘以光速便为所测卫星的信号发射天线至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几何距离,通常简称为所测卫星至观测站之间的几何距离。,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载波相位观测值:测量接收机接收到的、具有多普勒频移的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参考载
6、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根据载波相位观测观测得出的伪距,载波的波长远小于码的波长,在分辨率相同(1%)的情况下,载波相位的观测精度远较码相位的观测精度为高。对于L1和L2载波,其波长分别为0.19m和0.24m,则相应的观测精度为1.9mm和2.4mm。,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以GPS标准时为准,卫星i在历元T i发射的载波信号相位为i(T i),而测站p1的接收机在历元Tp1的参考载波信号相位为p1(T p1),则相位差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另外,在接收机跟踪GPS卫星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多种原因,例如接收机天线被阻挡、外界噪声信号的干扰等,还可能产生整周变跳现象。虽
7、然这些有关载波相位整周的不确定性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数据的事后处理来解决,但是,这样一来将使数据处理变得复杂。,载波相位观测的主要问题是,它无法直接测定卫星载波信号在传播路线上相位变化的整周数,因而存在整周不定性问题。,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同样,在卫星钟与接收机钟严格同步并忽略大气折射影响的情况下,如果载波的整周数已确定,则上述载波相位差乘以相应的载波波长,也可确定观测站至所测卫星之间的几何距离。 由于全球定位系统采用了单程测距原理,所以要准确地测定卫星至观测站的距离,就必须使卫星钟与用户接收机钟保持严格同步。但在实践中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实际上通过上述码相位观测和载波相位观测所确定的
8、卫星至观测站的距离,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卫星钟和接收机钟非同步误差的影响。为了与上述的几何距离相区别,这种含有钟差影响的距离通常均称为“伪距”,并把它视为GPS测量的基本观测量。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由码相位观测所确定的伪距简称为测码伪距,而由载波相位观测确定的伪距简称为测相伪距。,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4.2 GPS定位的基本观测方程,4.2.1 伪距测量的基本观测方程,码相位伪距观测值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时间延迟)乘以光速所得出的距离。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的误差及无线电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延迟,实际测得的距离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真正距离有误差,因此一般称测
9、得的距离为伪距。在建立伪距观测方程时,需考虑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及大气折射的影响。,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时间延迟实际为信号的接收时刻与发射时刻之差,即使不考虑大气折射延迟,为得出卫星至测站间的正确距离,要求接收机钟与卫星钟严格同步,且保持频标稳定。实际上,这是难以做到的,在任一时刻,无论是接收机钟还是卫星钟,相对于GPS时间系统下的标准时(以下简称GPS标准时)都存在着GPS钟差,即钟面时与GPS标准时之差。,设接收机p1在某一历元接收到卫星信号的钟面时为tp1,与此相应的标准时为Tp1,则接收机钟钟差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若该历元第i颗卫星信号发射的钟面时为t i,相应
10、的GPS标准时为T i,则卫星钟钟差为,若忽略大气折射的影响,并将卫星信号的发射时刻和接收时刻均化算到GPS标准时,则在该历元卫星i到测站p1的几何传播距离可表示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4.2.3)中的为相应的时间延迟。顾及到对流层和电离层引起的附加信号延迟trop和ion,则正确的卫地距为,由式(4.2.1)、(4.2.2)和式(4.2.3)可得,式(4.2.5)中左端的卫地距中含有测站p1的位置信息,右端的第一项实际上为伪距观测值,因此可将伪距观测值表示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4.2.6)中,trop和ion分别为对流层和电离层的折射改正。设测站p1的近似坐标为
11、(X 0p1 Y 0p1 Z 0p1),其改正数为 (Xp1 Yp1 Zp1),利用近似坐标将式(4.2.6)线性化可得伪距观测方程,式(4.2.7)中,(X i,Y i,Z i)为卫星i的瞬时坐标,而,为由测站近似坐标和卫星坐标计算得的伪距;h为天线高,为测站p1到卫星i的高度角,hsin为将卫星到天线相位中心的距离改正到至测站标石中心距离的改正项。,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4.2.2 载波相位测量的基本观测方程,以GPS标准时为准,卫星i在历元T i发射的载波信号相位为i(T i),而测站p1的接收机在历元Tp1的参考载波信号相位为p1(T p1),则相位差为,对于一个稳定性良好的振
12、荡器来说,相位与频率之间有关系,式中,f为信号频率,t为一微小时间间隔。则有,于是由式(4.2.9)可得,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4.2.11)中的是在卫星钟和接收机钟同步的情况下,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由于卫星信号的发射历元是未知的,因此需要根据已知的观测历元tp1(顾及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改正)按下式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其中为卫星与测站间的几何距离,(dot)为卫地距变率。,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都不可避免地含有钟差的影响,在处理多测站多历元对不同卫星的同步观测结果时,必须统一时间标准。由式(4.2.1)、(4.2.2)、(4.2.10)及相位差的定义,
13、可得卫星i在历元t i发射的载波信号相位 i (t i ),与测站p1的在接收历元tp1的参考载波信号相位p1(t p1)之间的相位差为,考虑到式(4.2.11)有,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将式(4.2.12)代入式(4.2.14)得以观测历元为基础的载波相位差,因为通过测量接收机振荡器所产生的参考载波信号与接收到的卫星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只能测定其不足一整周的小数部分。若假设ip1(t 0)、N ip1(t 0)为起始历元t0时相位差的小数部分及整周数,则起始历元t0时的总相位差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当卫星于历元t0被锁定以后,载波相位变化的整周数便被自动计数,所以对其后
14、任一历元tp1的总相位差为,式(4.2.17)右端的第二项由接收机自动连续计数确定,为已知量。,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记,则式(4.2.17)可改写成,ip1(t p1)实际上是在观测历元tp1接收机p1对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将式(4.2.15)代入式(4.2.19)即得载波相位的观测方程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中,N ip1(t 0)称为整周未知数或整周模糊度。对于GPS载波频率而言,一个整周的误差将引起19cm(L1载波)24cm(L2载波)的误差。 周跳:在观测过程中,如果卫星信号被阻挡或受到干扰,则接收机对卫星的跟踪便可能中断(失锁),而当卫星被重新锁定后,载波
15、相位的小数部分是连续正确的,而这时整周数却不正确,这种现象称为周跳。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整周模糊度及对周跳进行探测和修复,便成为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精密定位的关键问题。,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在式(4.2.20)中,考虑=c/f,则可得测相伪距的观测方程为,4.3 载波相位差分观测方程,若将(4.2.21)式与(4.2.6) 相比较可见,(4.2.21)式除增加了一项与载波相位整周待定值有关的项之外,其形式完全与测码伪距的基本观测方程相似。,载波相位测量的基本方程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未知参数:一种是必要参数如测站坐标(X,Y,Z)等;另一种是多余参数例如观测瞬间接收机钟的钟差,观测瞬
16、间信号的电离层延迟(单频资料)等。必要参数和多余参数是相对的。,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引入多余参数的目的是为了精化模型,以便求得精确的必要参数。然而多余参数的数目往往是十分惊人的。以接收机钟的信号为例,设采样间隔为15秒,共观测2小时。如果对这些钟差不加任何限制,而认为观测瞬间的钟差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将出现480个独立的钟差未知数。 方法之一:给这些多余参数的一定的约束,即在这些多余参数之间建立起一种函数关系。例如认为任一观测瞬间的接收机钟的钟差均满足下列关系式:,这样钟差未知数使可以从480个减少为3个。然而如果接收机钟的质量不够好,观测瞬间的钟差并不完全遵循上述规律的话,进行这种取
17、代后就会降低必要参数的精度。,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方法之二:通过求差来消除多余参数。仍以接收机钟的钟差为例,如果每个观测瞬间都进行求差,就可以消除这480个钟差未知数,而同时使观测方程也减少480个,实际上这就是解算联立方程组时经常采用的“消去法”。显然消去法和对多余参数不加任何约束而直接解算的方法从数学上讲是等价的(平差计算时考虑到观测值的相关性后也是等价的),求得的必要参数是相同的。但消去法可以大大减少未知数的个数,减少计算工作量。,求差法和“对多余参数进行约束”的方法相比,计算工作量相差不多。但由于我们对一些多余参数的误差特性了解得还不够充分,建立的约束条件不能精确反映客观情况
18、,从而将降低必要参数的精度,而且有些多余参数(如单频资料的电离层延迟)和随机误差还难以建立起约束条件。由于上述原因,求差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各种随机软件基本上都采取了求差法的模型。,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求差法和非差法相比也有许多缺点,在许多场合下使用非差法更为适宜。,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可以按测站、卫星和历元等三要素来产生,根据求差次数的多寡可分为单差观测值、双差观测值和三差观测值,这里仅讨论常用的测站和卫星间的单差和双差观测值。,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4.3.1 载波相位单差观测方程,由式(4.2.20),在观测历元t,测站p1和p3对
19、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方程为,则测站p1、p3对卫星i的单差观测值方程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中,在式(4.3.3)中,由于 ,则最后一项可写成,当测站距离较近,如小于20km时,则(ip3-ip1) 2104m,对于L1载波而言,于是有,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对于L2载波而言,其值约为0.012周。因此,对于短距离的相对定位而言,在单差观测值中该项的影响可以忽略。 式(4.3.6)中两接收机的相对钟差一般不会超过110-3s,否则接收机钟会通过跳秒方法来保持两接收机钟的同步观测。对于L1载波而言,该项影响为,对于L2载波而言,其值约为0.17周。因此,在单差观测值中,该项
20、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测站p1、p3对卫星i的单差观测值方程最终可表示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在单差观测值中,已消除了卫星钟钟差的影响,当测站距离较近时(20km),电离层、对流层的影响及卫星星历误差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4.3.2 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方程,设测站p1和p3在观测历元t同时观测到卫星i和卫星j,由式(4.3.9)类似可得测站p1、p3对卫星j的单差观测值方程为,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则测站p1、p3对卫星i和卫星j的双差观测值方程为,式中,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由式(4.3.6)和式(4.3.8)知,式(4.3.11)中的最后一项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测
21、站p1、p3对卫星i和卫星j的双差观测方程为,可见,对于短距离(20km)的相对定位而言,在测站和卫星的双差观测值中,接收机钟差、卫星钟差、卫地距变率的影响已基本消除,对流层和电离层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其剩余残差对双差观测值将不会产生显著性的影响。,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在非差法中接收机的钟差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接收机上通常采用石英钟,其稳定度较差,建立钟的误差模型较为困难。而如果不给任何约束,把每个观测历元的接收机钟差均当作一个未知数的话,又将使未知数的个数大量增加。采用二次差时可消除接收机的钟差,既不涉及钟的误差模型,又可使未知数的个数大为减少,因而在生产实线中被广泛采
22、用。 目前接收机厂家提供的基线处理软件大多采用二次差模型。在二次差模型中未知数的个数约为10个左右(三个基线向量未知数和(n-1)个整周末知数, n为该时段中观测的卫星数),用微机即可很方便地解算。,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求差法和非差法的比较 前面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求差法的优点。但求差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 数据利用率较低,许多好的观测值会因为与之配对的数据出了问题而无法被利用。求差的次数越多,丢失的观测值也越多,数据利用率就越低。 在接收机间求差后,会引进基线矢量而不是原来的位置矢量作为基本未知数,这是一个新的更为复杂的概念,特别是使用多台接收机进行网定位时较难处理。,第四
23、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求差后会出现观测值间的相关性问题,增加了计算的工作量。 在某些情况下难以求差,例如两站的数据输出率不相同时。 在求差过程中有效数字将迅速减少,计算中凑整误差等影响将增大,从而影响最后结果的精度。 求差法实质上是未对多余参数作任何约束,即认为各多余参数是相互独立的。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非差法的误差模型是有效的,如使用高精度的原子钟作外接频标时,在小范围内进行相对定位时,精度要求不太高时,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采用求差法时多余参数已被消去,因此难以对这些参数作进一步研究(当然也可以来用回代法求出,但需另增加工作量)。如果采用非差法并建立多余参数间的误差模型,这些多余参
24、数(例如钟的改正模型)就可以作为副产品同时求出。 例如比较不同时期的钟的改正模型就能进一步了解这台钟的参数(钟速a1,老化率a2等)是多少,这些参数是否稳定等。从残差中也可以看出,建立的误差模型的有效程度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这些误差模型。 (非差法,精密单点定位),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设在观测历元t,测站p1、p3同步观测卫星i和卫星j,为便于以后的应用,需对双差观测方程在WGS-84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线性化。卫星i、j的瞬时坐标可由星历和观测历元按公式求得,以p1点坐标 ( X Y Z )p1为已知值,以卫星i为参考卫星。设p3点近似坐标为( X 0 Y 0 Z 0 )p3,其改正数
25、为 (X Y Z )p3,则双差观测方程式(4.3.14)的线性化形式为:,4.3.3 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方程的线性化,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式(4.3.15)中,而l、m、n为由测站p3的近似坐标和卫星坐标计算的测站到卫星的方向余弦。若以卫星i为例,则有,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为测站p3到卫星i的计算距离。按式(4.3.17)和式(4.3.18)的方法可得式(4.3.15)中相应量的结果。记,并同时略去式(4.3.15)中大气延迟改正项,则可得简化的线性化双差观测方程,式(4.3.20)是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相对定位的线性化双差观测方程的基本模型。,第四章 GPS定位的基本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PS 卫星 定位 基本原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7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