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ppt课件.ppt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院:农学院班级:园林151班姓名:贾永生指导老师:杨梅花,颐和园,目录,颐 和 园,1、颐和园(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颐和园(颐和园简介),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
2、,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1、颐和园(颐和园历史发展),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颐和园建筑颐和园建筑(14张)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1、颐和园(颐和园历史发展),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
3、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1、颐和园(颐和园历史发展),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颐和园大戏楼,1、颐和园(颐和园历史发展),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4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
4、,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苏州街,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颐和园仁寿殿,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
5、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颐和园乐寿堂,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
6、寝宫。,颐和园玉澜堂,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颐和园宜芸馆,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
7、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颐和园佛香阁,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颐和园万寿山,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
8、,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颐和园昆明湖,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颐和园佛香阁,空间艺术造景手法,
9、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在形式美规律中有主与次、重点与一般的形状表现关系,在园林中有主景和配景的关系、也有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全园整体中要有主要的景区和次要的景区,每个局部的景区也有主景和配景。,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主景是所在视景空间的构图中心,体现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配景起着衬托主景的作用,在体量、位置、色彩、形式等方面都不能超越主景。,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主景升高突出主景,为了使构图主题鲜明,常把主景在高程上加以突出,而颐和园中的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颐和园中的佛香阁,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主景与配景),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园林中有意识
10、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分景),我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忌“一览无余”,所谓“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深邃含蓄和曲折多变往往就在于对园林空间合理的分割和组合,即分景的处理。,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分景),分景是利用地形、植物、建筑等要素在某种程度上上隔断视线和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画中有画的丰富空间和境界.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范围内,把大空间分隔成若干变化多样的空间,虚实相间,形成丰富的景色。分景依据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2、空间
11、艺术造景手法(分景-障景),障景 在园中祈祷屏障作用的景观,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各方面的行为需求,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用石头遮挡视线,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分景-隔景),隔景是将绿地分为不同的景区,造成不同空间效果的景物。我国园林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隔景有实隔、虚隔、虚实相隔之分。游人视线不能从一个空间看到另一个空间,叫做实隔,常用的隔景材料有建筑、实墙、山石密林。,建筑物隔开后面的植物,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分景-借景),借景多是立面景观的构景手法。就是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
12、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效果。中国古典袁立也是以围墙环绕,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颐和园的玉泉山塔,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取空间的优美景色,这样把自然风景框起来作画面处理的手法叫做框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司以通过门窗看到如画的风景,在粉墙上出现以圆闹门为框的山石盆景画面,使人产生美感.,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框景),鱼藻轩眺望玉泉塔,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多采用建筑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构成的方框构景。,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其他造景手法),漏景漏景是通过院墙或廊壁
13、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扩大视野,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颐和园观漏景,颐和园观漏景,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其他造景手法),夹景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左右两侧贫乏景观以树丛、树列、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形成狭长空间,这种左右两侧的前景叫夹景。,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其他造景手法),对景对景是园林建筑构景手段之一。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南湖岛与佛香阁相对,2、空间艺术造景手法(其他造景手法)
14、,透景透景是园林建筑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园 林 艺 术 创 作,3、园林艺术创作(掇山叠石艺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假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3、园林艺术创作(掇山叠
15、石艺术),3、园林艺术创作(掇山叠石艺术),乐寿堂前庭院的石头,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池水、水塘等。设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一般构成安静的风景区,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
16、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意境。 现代园林中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多以动态的水出现,如溪流、喷泉、泻流、涌泉、叠水、水梯、水涛、水墙等。,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山水相依,构成园林,山与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系与山体相互组成有机整体,山的走势、水的脉络相互穿插、渗透、融合,而不能是孤立的山,无源的水。,颐和园的山与水相接,3、园林艺术创作(理水艺术),颐和园的昆明湖,3、园林艺术创作(道路艺术),颐和园中的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
17、的妙用,长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3、园林艺术创作(道路艺术),廊道可以分割空间中园林道路还有组织空间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它作为景区的分界线。将各个景区连为一体,3、园林艺术创作(建筑艺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就是把建筑与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依山依水来建造。,颐和园中的佛香阁,3、园林艺术创作(建筑艺术),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
18、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颐和园中的大戏楼,3、园林艺术创作(植物配置艺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繁盛,一派天然山水地貌。据文献记载,仅万寿山地区就有10余种花果树木,包括柏树、丁香、山桃、柿子、红梅等。在颐和园志则记载了牡丹、太平花、芍药等名贵的花卉。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颐和园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常见的野生观赏草坪植物有细叶苔草、异穗苔草、花黑麦草、草和马唐等;常见的野生观赏植物有枸杞、诸葛菜、薄荷等;常见的野生水生观赏植物有善菜、水葱、金鱼
19、藻等;常见的野生观赏蕨类植物有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等;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有益母草、薄荷、地黄、车前、蒲公英等。各类野生植物不仅具有点缀景观的作用,丰富了物种还使颐和园的景色更加有自然气息。,3、园林艺术创作(植物配置艺术),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乔木为骨,灌木为皮,花为装饰,以草坪及地被植物作为基础。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功能不同,选择的植物种类、搭配及其所营造出的效果也各有不同。,3、园林艺术创作(植物配置艺术),万寿山以松柏为主要植物,松柏多为暗绿色,色彩凝重,大片的栽植不但体现了“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美好象征,1而且形成了山地的底色,增加了景深,与建筑的鲜艳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万寿山景观的气势与神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3、园林艺术创作(植物配置艺术),昆明湖的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水面浮叶植物、水中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从“昆明湖3500年沉积植物中的孢粉测定”2的结果可以看到昆明湖历史上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昆明湖挺水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荷花、香蒲、千屈菜、红蓼、芦苇等。,感谢老师的指导与点评谢谢观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7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