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ppt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0讲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考点一 季风水田农业,课时作业,考点二 商品谷物农业,内容索引,季风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亚洲季风区,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最大稻米出口国:泰国,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居民喜食稻米,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特别提醒,基础自测,解析,答案,读“某区域略图”,完成13题。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A.商品谷物农业B.季风水田农业C.热带雨林迁移农业D.混合农业
2、,解析结合经纬度位置和曼谷湾可确定本区域的主要国家是泰国,其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解析,答案,2.不属于该地区发展该种农业的区位优势的是A.地形以平原为主B.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C.面积广大的热带草原D.丰富的劳动力,解析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与面积广大的热带草原无关。,解析,答案,3.关于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水利工程量小B.机械化水平高C.小农经营的粗放生产D.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解析季风水田农业水利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低,为小农经营的精耕细作农业。,答案,4.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地域
3、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答案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便于水田管理。,答案,(2)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答案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命题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
4、种植结构。据此完成13题。,解析根据材料提示,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可知由于种植杂交水稻,导致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季风水田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A.技术要求高 B.劳动力投入大C.种子成本高 D.单位面积产量低,解析,答案,解析乙村是观光农业村落,该村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季风水田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2.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解析,答案,解析根据农
5、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甲类村位置较偏僻,乙类村坐落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横断山脉南部坡度陡,地形起伏大,丙类村地形起伏也大;当地商品粮以水田作物为主。,季风水田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3.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A.甲类村位置较偏僻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解析,答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解析,答案,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4题。4.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C.经营方式粗放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解析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农田地块小,机械
6、化水平低,A项错误;季风水田农业需要的水利工程量大,B项正确;乙地劳动力丰富,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善于精耕细作,属集约型农业,C项错误;乙地的水稻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D项错误。,商品谷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市场广阔,农业科技先进,交通便利,俄罗斯乌克兰,中国西北,中国东北,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十年磨一件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基础自测,解析商品谷物农业种植的主要农作
7、物是小麦和玉米,以家庭大农场经营为主,商品率高。,解析,答案,读图,完成第1题。1.对M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农场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其基本特征多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场经营为主,A. B. C. D.,2.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A.季风水田农业 B.自给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答案,下图为“北半球某农场的工作历程(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解析,答案,3.依图示信息可知该农场可能分布在A.英国 B.加拿大C.马来西亚 D.德国,解析从图中的农事安排可知该地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并对产品进行售卖,所以为商品
8、谷物农业,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4.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答案,(1)说明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2)说明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答案,答案热量不足。,答案,(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结合表中信息,分析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的区位条件。,答案美国玉米带纬度偏低,热量较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降水量较多,玉米生长期长;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命题探究,商品谷物农业的判读与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是面
9、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读图完成12题。,A.a、b、c、dB.a、b、c、dC.a、b、c、dD.a、b、c、d,商品谷物农业的判读与分析,解析,答案,1.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农业科技先进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 市场广阔,商品谷物农业的判读与分析,解析农业科技先进使单产较高,而人均耕地面积大,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能,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商品谷物农业的判读与分析,解析,答案,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C.消费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10、,商品谷物农业的判读与分析,解析我国东北地区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农业区位优势是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大,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A、C、D三项内容东北地区均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答案,3.比较甲、乙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不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答案甲图所示区域为商品谷物农业。特点: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商品率高。乙图所示区域为混合农业。特点: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种农业类型,
11、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高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不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答案,(2)比较图甲中A、B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的差异。,答案A农业带种植春小麦,B农业带种植冬小麦。,不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答案,(3)甲图所示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答案生产成本太高,资源耗费太高,生态环境恶化。,不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及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答案,(4)限制乙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答案水资源缺乏。该区域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降水稀少。,课时作业,答
12、案,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12题。1.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东北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A.土壤条件改善B.机械化水平提高C.农业技术革新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答案,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读图完成34题。3.有关图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种植青稞 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第一轮 复习 种植业 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7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