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ppt课件.ppt
《经方临床应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临床应用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一、伤寒论在中医的学术地位,(一)非伤寒不属大家(二)非经方不治大病 仲景方的方是经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是“医方之祖”。 经方特点:“一剂知、二剂已”,二、伤寒学的基本概念,(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 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内经六经与伤寒六经不同。 内经:“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六经不同学说,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 陈修园:经络、气化学说。在注解太阳病提纲证时“在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而浮。何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何谓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而不离恶寒。盖人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方有执: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部犹今六部之部,手足之分上下,犹宰职之列左右。圣人之道,三纲五常,
3、百行庶政,六经尽之矣;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二)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三)六经传变 六经传变体现
4、了疾病时间和空间概念,循经传: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为循经传,反之称之为逆经传。越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表里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直中: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合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兼证: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变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四)六经治法,广义伤寒“六经四法”体系: 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三阴当温。百病伤寒学提出了六经各有独立病因病机证治的“六经六法”、“一经多法”体系,(五)六经主药,太阳主药:桂枝、麻黄、生姜、细辛、杏仁阳明主药:大黄、石膏、葛根、黄连、黄芩、黄柏、山栀、
5、连翘、枳实、厚朴、芒硝、茵陈、麦冬、粳米、苦酒(陈醋)、少阳主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太阴主药:人参、黄芪、干姜、生姜、附子、半夏、炙甘草、白芍、大枣、饴糖(麦芽糖)少阴主药:附子、肉桂、桂枝、人参、干姜、细辛、阿胶、鸡子黄、熟地厥阴主药:乌梅、蜀椒、吴茱萸、细辛、五味子,(五)六经用药量,现将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杜雨茂观点):一铢(6铢为1分)约0.58克;一两(24铢为1两)约13.92克;一斤(16两为1斤)约222.72克;一合(10勺为1合)约19.81毫升;一升(10合为1升)约198.10毫升;一斗(10升为1斗)约1981毫升;一钱匕普通药粉约2.10
6、克,金属药粉约4.12克;一方寸匕普通药粉3.13克,金属药粉6.20克。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经方药量有关问题,1 煎服法方面注重“序贯给药模式”达到“最佳量效”。 大剂量一次煎后分服,如桂枝汤,用原方剂量(桂枝42克、芍药42克、炙甘草28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啜热粥一升,温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三服尽;若病重
7、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二三剂。先煎、后下、复煎要求严格。 麻黄汤:麻黄先煎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再后下 小柴胡汤:去渣复煎 附子泻心汤:附子煎煮,大黄芩连以麻沸汤(开水)渍之,2 药物品质方面。药物的品质不同,临床疗效相差甚远,中药产地、种植、采集、炮制等环节与中药品质关系十分密切。如附子、人参、熟地、黄连、桂枝、肉桂等药物,如达不到品质要求,即使我们按仲景药物用量比例组方,其药物也失去仲景组方的原意。规范化种植,中药用量标准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开展中药量效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经方用量独特的伤寒大家,常规量:胡希恕、刘渡舟等 轻剂量:
8、何廉臣、蒲辅周、秦伯末等重剂量:吴佩衡、李可等,三、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伤寒论的基本学术框架 。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主要用于外感疾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也可用于各科疾病(六经钤百病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侧重时空概念,淡化脏腑经络概念。,(一) 太阳病 1 太阳病性质: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肺炎、 肺心病、高血压、颈椎病、慢性疲劳性疾病等 3 常见证型: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4 治
9、法:开发太阳(散寒解表) 5 主方:太阳中风: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太阳伤寒:麻黄汤,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兼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兼项背不舒: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呕: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伤寒兼内热烦燥:大青龙汤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小青龙汤,太阳病变证,蓄水证:五苓散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结胸证:大陷胸汤、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热扰胸隔: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心阳虚: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
10、蛎汤、桂枝加桂汤心阴阳两虚:炙甘草汤脾阳虚: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脾虚气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肾阳虚:干姜附子汤、真武汤,(二) 阳明病,1 性质: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邪的表现。2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3 常见证型:阳明实热阳明热结3 治法:清泻阳明(清火泻下)4 主方:阳明实热:白虎汤阳明热结:三大承气汤,阳明病兼证或变证,阳明热盛,气阴两伤:白虎加人参汤阳明津亏,燥屎内结:麻子仁丸阳明中寒,食谷欲呕:吴茱萸汤阳明湿热:(详细论述),阳明湿热常见证型,阳明湿热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阳明湿热发黄: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 热重
11、于湿:栀子柏皮汤 湿重于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阳明湿热特殊表现及用药,1 阳阴湿热的特殊表现发热不扬,口渴不欲饮。上身汗多,下身汗少,或下身某部位汗多,如 大腿内侧、阴部汗多或有湿疹,或下身瘙痒。体偏胖,面色黄暗或油光。尿色黄、尿味大,大便溏或粘腻。舌苔黄腻,脉滑。2 阳明湿热的用药热重:芩连柏栀湿重:苓术猪泽湿热轻:苦酒(酸苦涌泄湿热),阳明湿热可与其它证型相兼,阳明湿热兼太阳伤寒:下利粘腻秽臭葛根汤阳明湿热兼太阴虚寒:脘腹痞满下利半夏泻心汤阳明湿热兼太阴血虚:汗出多,色黄而臭;小便若浓茶;湿疹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三)少阳病 1 性质: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寒。 2 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应用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6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