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2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训诂学主讲:储一鸣,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1、什么是训诂“训、诂”前人有很多解说 魏张揖:“诂者,古今之异言也:训者,谓有意义也。”唐孔颖达:“诂者,古也,古今之: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孔颖达云:“诂者,古也。”黄侃云:“诂者,故也。”“诂”、“故”皆从“古”得声,而“诂”加“言”旁,“诂”当指古言古语,因而解释古言古语
2、也称作“诂”,而这里的“诂”显然当是古代语言之意。其义偏重于“释故言”。,综上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2、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说“训诂是对于语言主要是古代语言的解释”,那么,训诂学(就)是关于这种解释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规律的理论,简言之,训诂学就是解释之学。通俗一点说:,“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
3、、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等工作。”,3、训诂学的特征(1)系统性(2)独创性(3)实用性,二、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1)它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2)从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三、学习方法,(1)、注重基础(2)、注重理论(3)联系实际,训诂的内容,1、释词,2、解句,3、解释语法现象,4、 说明修辞手法,5、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1、释词,释词是训诂学的中心工作 。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正文体即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如: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二)传注
4、体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称“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享的诗故训传为代表。注疏释义多灵活体,往往随文释义,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三)专著体 按:,1、释词,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专著体的释词方式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一个一个的词语进行解释,如:说文等书;另一类是对一组词进行训释,如尔雅等书。(参见第七章训诂要籍简介)
5、,2、解句,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仅仅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子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例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传仅云:“甘,厌也。”郑玄则进一步释句意:“原,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口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这样人们对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全面理解。此外:,2、解句,训诂学家还常常对篇题或者章旨也予以说明。例如:赵歧孟子章句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珠即离娄也。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圆。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篇。”,3、解释语法现象,为了解释清楚词义或者整
6、个句子的含义,有时候,还必须借助于语法分析。在传注训诂中,通过说明语法现象来阐明词义,句意的体例很多,这里择要以介绍:辨析名词动用。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颜师古曰:手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3、解释语法现象,辩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修文德,使远方人慕其德化而来。”“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交代了“来”字的使动用法。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时,急于为民,
7、三过家门而不如其室,孔子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世,不得其用,居之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贵。”,3、解释语法现象,说明特殊词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序与后世的词序不同,因而也成为理解句意的障碍,训诂学家也往往对这些“特殊词序”予以说明。比如: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不我能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3、解释语法现象,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十分常见,如果搞不清楚其省略的成分,则势必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因此,俞越在其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专将“省略“列入古人的行文行列。如:尚书禹贡:“荆
8、、歧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这几句话是说荆条山、歧山二山“治功毕”之后,又依次为终南山、惇物山和鸟鼠山。只不过它的谓语“既旅”承上文而省略。因此,孔颖达特予申明:“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3、解释语法现象,辨明偏义复词古人行文常常因为两字义类相关而牵连使用,这就是今人所谓的“偏义复词”。如:“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连用,义偏于“败”。又如:礼记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 。”正义曰:“按丧服云:大夫为适妇,为丧主。父为已妇之主,故妇不敢为妇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所以母在不杖者,以父母尊同,因父而连言语母。”,四、 说明修辞手
9、法,训诂学家还对修辞现象加以研究和说明。特别是古典诗词。下面仅举数加以说明 :比、兴、赋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手法。训诂学家对于这一现象往往加以注明。如:诗经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毛传:“兴也。”;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毛传:“忧者之兴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代称是修辞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以“婵娟”代月,如果不明代称之意,仅据字面解释诗词,则势必沦为皮相之论。故而训诂学家对这种手法,也多加注明。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也。”俞樾云:“三秋”即三岁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时候,训诂学家
10、对某些比喻义也也往往加以说明.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吕向注:“宝,珍,喻道德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忌讳是古人的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为求避忌,就必须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对于这些避忌现象训诂学家也很有加以说明的必要。如:战国策秦策:“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与朝生。”高注:“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互文见义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由于他具有“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特点因而也常常容易使后世读者误解。所以,训诂学家也多注明。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11、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惧出入互见。”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发凡起例”即通常所说的揭示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搞清楚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对人们阅读全书有很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所以训诂学家们非常注重这一工作。前人发凡起例,有的是结合疏注一起说明的,有的则在序或跋中予以说明,也有的直接写明“凡例”。例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就是在注文中对许说文解字一书体例做了许多说明,据吕景先先生说文段注指例一书所综,便有十八条。如: 卷一:“元,始也。从一,兀声。”段玉裁注:“凡从某,某声音,谓于六书为形声
12、也。凡文字有义有形有声。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和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则在“序言”中交代了全书的通例。,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在格律诗中,注音还直接关系到诗作是否合律的问题。因此,注诗者对此尤为重视,往往要注明字的音义关系。如: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贵贱惧物役,从公难重过。”杜诗详注:“重,义从平声,读依去声。”泰州杂诗二十首其四:“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杜诗详注:“殷,义从上声,读依平声。”,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校勘之所
13、以成为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简、讹字、脱文、衍文、倒文等情况甚多,不校正这些错误,文章则捍格难明。“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训诂学的功用,训诂学的功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古文研究与教学 (一)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举例:1、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二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对于“少益”,有的注解说:“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126),训诂学的功用,、冯谖客盂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有的注解说:“存,存在,逭裹指生活。”(古代汉语修订
14、本册一页99)按:无论训存为存在,还是生活,都显得生硬。存字在此应训为养,不能自存即是不能自养,也即是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存字占有养义,如:春秋繁露治水五行:“土用事,则养长老,存幼孤,矜寡独,施恩泽。”,训诂学的功用,、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页375)按:是以情思释思字。未为确诂。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义,声声思即是声声悲、声声哀。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选卷一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训诂学的功用,(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
15、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例如:,1、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人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束,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按:,训诂学的功用,“微闻”二字,有的注为“略略听到”(王利器等选注史记选注页83,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此处为顾学颉注),有的则注为“暗中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两汉文学史参考数据页105),哪一种说法对呢?这是要有训诂知识纔能作出裁断的。我们说后一种注解对。,训诂学的功用,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后面的微闻与前面的窃言相呼应,窃言就
16、是私下裹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义,隐匿与暗中义相通。,训诂学的功用,(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遗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例如:1、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其中“保其岩阻”,训诂学的功用,一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
17、册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这裹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闻惯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遣裹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保字在此是依恃、凭仗之义。这里是说:依恃、凭仗着险要的地理形势,在搞好内政、外交的基础卜,进一步出兵秦川,圆霸业、兴汉室。保字若训为保守,便会变积极为消极,与原意大相径庭。训保为恃,于古有征。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王逸楚辞章句训为保守,未当。清人林仲懿离骚中正、近人卫瑜章离骚集释训为恃,得之)。,训诂学的功用,(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例如:塞翁失马:“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
18、遽字,初中课本第一册注道:“遽,就。”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高中课本第一册注云:“岂遽难道就遽,遂,就。”观以上二注,都是训遽为就,未确。据王念孙考证,遽也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诅、距、巨、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第六“岂巨知”条)王氏的话是对的。颜师古注汉书,训遽篇迫促,杨惊注荀子),训遽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义所惑,中学课本训遽为就,为遂,盖即源于颜师古、杨惊之误注。,训诂学的功用,(五)、训诂学不但能够使我们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孔雀东南飞:“举手
19、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高中课本第三册注云:“劳劳,怅惘若失的状态。”这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什么“劳劳”会有怅惘若失之义?造就有必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探索。,训诂学的功用,考劳字古有忧义,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邶风柏舟“忧心悄悄”,两文相照,知劳即忧也。汉书谷永传:“损燕私之闲以劳天下。”师古曰:“劳,忧也。”淮南子泛论“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也。”此均证明劳字古有忧义,而忧义与怅惘若失之义是相通的,所以“劳劳”可以训为怅惘若失。,二 指导古籍整理,(一)训诂舆校勘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其经韵楼集舆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一文中,指出校书的困难不在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而在于难定是非。近人陈援
20、庵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论校勘之法有四,其四曰“理校”,即“不凭本而凭理也”。按段氏所谓的定其是非,陈氏所谓的理校,都必须在精通训诂的基础上方能办到,换言之,通训诂乃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否则即谬误百出,无以进行正确的校勘。且看下列实例:,训诂学的功用,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毕沅云:“举也之也疑衍。”王念孙则谓也非衍字,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故日:“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读书杂志墨子第四)按:毕沅未察墨子)书中也、他通用之例,遂疑也字为衍文,正所谓疑所不当疑。王氏据墨子用字之例,读也为他,文义大明,遣也是用训诂知识校读古籍的好例,训诂
21、学的功用,(二)、训诂与标点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例如:1、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按:疆理犹经界、界划。物,犹相也(见(仪礼既夕冢人郑玄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春秋经传集解将这句话断作“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春秋经传集解册二页643),即由于不明物字之义而误读(此例弓I自陈增杰同志语词札记一文)。,训诂学的功用,(三)训诂舆注释注释古书,必须通训诂,其理至颢,无待烦言。此正如宋人郑樵所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
22、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通志艺文略)按: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者,即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诠释。例如:,训诂学的功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文化部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按:观此注,是训僵字为僵死、僵硬之僵,实误。此僵字实篇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愤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
23、处。”(中华书局版汪绍楹校点本搜神记页80)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训诂学的功用,(四)训诂舆翻译近代著名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信、达、雅三者之中,信字居首,信即正确、准确之意。而要正确、准确地翻译古文,必须通训诂换言之,如果缺乏训诂的修养或根本无视训诂的基本法则,则其译文必不会准确,甚或凭臆妄说不知所云。例如:,训诂学的功用,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脉,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将这几句话译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按:译文舆原义大相径庭。“甘其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24、“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回到“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去,过一种“归真返朴”的缺乏物质文明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又以这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高尚美好,所以说“甘其食,美其服”。意思就是说:以自己所吃的为香甜,以自己所穿的为漂亮。实际上却是并不香甜,并不漂亮。,三 指导辞书编纂,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镝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5、一)纠正旧辞书在释例上的谬误,如修订本辞源册二页1469“会”字条,其第六个义项是“能”,引景德传灯录卷一二睦州龙兴寺陈尊宿“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一句为书证。按:此“会”字当训为领悟、晓解,不是能的意思,辞源引来作为“能”义的书证,是错误的。考会字屡见于禅宗语录,均为晓悟义,如景德传灯绿卷二:“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会即是懂得、晓解。又同书卷四:“某甲不会,乞师指示。”不会即不理解、不明白。又:“唐天册万岁中,天后韶入殿前,仰枧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此“会么”即懂吗?“不会”即不懂。,(二)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真 辞海语词分册(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训诂学 讲稿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6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