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教程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与难点,1、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含义、特点、结 构和功能。 2、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3、正确理解“五育”之间的关系。 4、深入领会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 质。,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的结合;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正确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通常是以“教育方针”的规定来表述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国家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3、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
4、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任何终极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教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调控功能4、评价功能5、激励功能,(二)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主要是指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的明确规定。 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引导教育沿着“教育是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考来展现其功能。 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教育目的的作用就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方面避免和减少人的发展的盲目性,规范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力量,另一方面,则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
5、要求的发展以正确的引导,规范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因素,使其发展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 4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教育目的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5、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规范,教师的职责表明,在其从教育过程中,务必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教师社会职责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奋进、并能够抵御各种功利性利益的诱惑。,(二)教育目的的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教育活动是一种系统工程。宏观的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规划的确定
6、以及微观的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 教育目的是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大学后教育等各个年龄段教育的合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必须朝向教育目的所指明的方向,都必须以教育目的的达成为整体和最高的目标。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二)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1、以确定价值取向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2、通过确立标准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3、通过确立目标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二)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1、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评价。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
7、,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3、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4、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工作成绩的高低以及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成长的状况如何,虽然可以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的表达,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力的作用。 此外,由于教育目的具有标准和依据作用,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具有比较性,而比较本身就具有激励性。,(三
8、)教育目的的结构,1、内容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的体系:教育目的学校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目标),(四)教育
9、目的的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五)教育目的的特点1、强制性2、宏观性3、历史性4、理想性,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总之,不同
10、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水平的制约,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程度,身心发展的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从教育目的上反映了教育对象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所谓教育目的
11、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1、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 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主张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统一。,1、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12、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1、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依据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
13、定的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小结: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2、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结论:,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
14、教育目的时,除了要依据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制度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三、 我国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
15、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 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多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六个字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所以,
16、质的方面的充分与自由不是在否定量上的尽可能与多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3)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过程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分工的历史指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否统一于个体或者统一于劳动生产的过程当中,是区分发展性质是片面还是全面的根本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二)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17、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是最早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教育家。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对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三民主义 1946年宪法“教育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人格、科学及生活智能。”,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18、,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198
1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
20、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12月30日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最具权威性的规定。,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这一方针,对我国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3
22、、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演化发展到现在,虽然由于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有所调整,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
23、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包含了培养的内容,又包括了培养成目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统一要求的两个方面。 3、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根本途径。是马义的重要原理,就是要求教育事业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4、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其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发展学生的智力,
25、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4、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
26、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社会
27、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同时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五育”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五)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同义
28、说” :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排斥说”: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具体化说”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
29、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辨证理解和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辨证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辨证理解和处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辨证理解和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七)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1、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 。 第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 第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
30、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一培养目标深刻的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三个面向”,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此外,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也是完全适用的,是国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
31、,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先后提出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组织全国高层次专家进行了顶层设计。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到2008年,全国初中已实
32、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至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2010年将全部进入。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项改革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
33、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追求,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1)公民意识;(2)价
34、值观念;(3)社会责任感;(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 (2)强调终生教育的基础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本章小结,1、教育目的探讨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和理 想性的特点。3、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4、教育目的有导向、规范、调控、评价和激励 功能。5、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上。,学用结合,1调查中小
35、学生的情况,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落实教育目的的现状,并谈谈你的看法。,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目的?它有哪些功能? 2、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 3、确定教育目的依据是什么? 4、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点分别是什么? 5、分析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6、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7、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拓展阅读,1、肖川:教育的视界, 岳麓书社2003年版。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年版。3、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 观,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瞿葆奎主编教育文学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9年版。5、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州,福建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6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