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十章 分光镜ppt课件.ppt
《第二篇第十章 分光镜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第十章 分光镜ppt课件.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分光镜曹建章,在光学系统或光学实验中,通常需要将一光源的光束分成两束,两束光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试光。一般的方法是用分光镜,使一部分光能量反射,而另一部分光能量透射,透射光与反射光的比称之为分光比,用T/R表示。由于反射率和透射率随入射角变化,所以分光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玻璃倾斜放置,就可分离出反射光和透射光。固定玻璃的倾斜角后,随着入射光入射角的不同,也可得到不同的的分光比T/R。但是当玻璃的倾角和入射光的入射角确定之后,分光比就是确定的值。一般情,况下,应用中对分光镜的反射角(也称分离角)和分光比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玻璃倾斜放置并改变入射角也不能满足应用中的分光要求,这时就需要
2、在玻璃表面镀膜,以得到所需的分光比。 依据光谱特性来区分,分光镜可分为中性分光镜和双色分光镜。中性分光镜即将一束光分成光谱成分相同而传播方向不同的两束光。中性分光镜仅改变光强,而不改变颜色。双色分光镜则将谱成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反射,一部分透射。依据光的偏振特性,将光束分成,为S-偏振光和P-偏振光,这种分光镜称之为偏振分光镜。偏振分光属于中性分光,即使 和 值差异很大,但在 角入射时,如果 接近于垂直入射的反射率,这种情况也属于中性分光。按分光镜的几何构型分光镜又分为平板分光镜和棱镜分光镜,在斜入射时这两种分光镜都存在偏振效应,大多数实际应用中偏振效应会造成光学系统性能的劣变,所以需要消偏振
3、,由此又产生消偏振分光镜。10.1 中性分光镜 常用的中性分光镜有两种几何形式:一种,分光形式是在透明的平行平板基底上镀一层膜,如图10-1(a)所示;另一种分光形式是在 直角棱镜斜面上镀膜,然后两直角棱镜再胶合成立方体,如图10-1(b)所示。平板分光透射光束经过平板,而反射光束未经过平板,两束光存在光程差。立方棱镜分光反射光束和透射光束不存在光程差,这是立方棱镜分光的优点,所以在高性能光学系统中常采用立方棱镜分光。另外,立方棱镜分光在光学仪器中装配方便,且膜层不暴露在空气中,不易损害和腐蚀,因而对膜层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要,求比较低。为了减小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反射光,分光镜的自由表面一般
4、都镀有增透膜。,由于基底介质和薄膜都存在色散和吸收,入射角变化会引起R和T的变化,且 和 、 和 也会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设计中性分光镜需要考虑的因素。10.1.1 金属膜中性分光 在平板基底表面或直角棱镜基底斜面上镀金属膜就构成金属膜中性分光镜。在可见光区,金属银的吸收最小,所以可用作金属分光。但由于银膜的中性较差,在蓝光波段反射率降低,且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都不好,因此在平板分光中很少使用银膜,一般都用在棱镜分光镜,中。 金属铬由于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都非常好,且其中性也比较好,分光比随波长的变化也很小,因此金属膜中性分光镜常用铬膜。在可见光区铬膜分光反射光束呈白色,透射光束略带
5、棕色。 由于金属膜都存在吸收,分光效率偏低。为了减小吸收损耗,可在金属膜分光镜上加镀一层四分之一波长厚度的介质膜,如图10-2所示。图中数据是在光垂直入射时,入射光波长 ,玻璃基底(n=1.52)表面镀铬膜,的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的测量数值以及在铬膜(Cr: =2-j3)和玻璃表面之间加镀硫化锌(ZnS:n=2.35)膜的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的测量值。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光正向入射的情况下,加镀硫化锌膜之后,吸收降低;反向入射,吸收增加。在铬膜的前表面加玻璃片,光正入射时,吸收大大降低,反射率和透射率都有提高;光反向入射时,反射降低,吸收增加,透射不变。根据图中数据也可以看出,
6、单层铬膜的T+R约为60%,加镀四分之一波长硫化锌介质膜后,T+R提高到82%。铬膜前表面加玻璃片,单层铬膜的T+R,约为51%,加镀硫化锌膜后,T+R提高到75%。,在玻璃和铬膜之间镀高折射率介质膜可以减小铬膜的吸收,以增加膜层的透明度。在玻璃与金属膜之间镀金属膜也可以减小金属膜的吸收,比如为了减小铝膜的吸收,在玻璃(玻璃的温度必须加热到 左右)基底的表面镀一层银膜,然后将铝膜加镀在银膜上,则铝膜的透明度在波长 处可增加到3.5倍,在 处可增加2.5倍,而铝膜与空气界面的反射率仍然保持不变。 除此之外,欲使分光的效果更佳,也可选耐热镍铬合金膜(Ni-80%,Cr-20%)、镍铬合,金膜(Ni
7、-90%,Cr-10%)和镍铬铁合金膜(Ni-80%,Cr-14%,Fe-6%)。在 的波段范围内,镍铬合金具有非常平坦的分光特性。由于镍铬的蒸发温度不同,蒸镀时温度的高低很重要,因为温度高低决定镍、铬的百分比, 是比较适合的合金温度。此外,为了提高合金膜的性能,蒸镀时基底温度需大于 ,蒸镀后在空气中以 的温度进行老化处理12小时。铂和铑用作中性分光金属膜,中性特性很好,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也很好。图10-3是在偏振光和非偏振光入射情况下得到的,镍铬铁合金分光膜实测光谱透射和反射曲线。 有时由于膜厚不易控制,在入射角给定的情况下,要得到合适的分光比T/R很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膜层用如图10-
8、4所示的马赛克图案代替(微波技术中称之为频率谐振表面)。,黑区是不透明的高反射金属膜,即高反射区,白区是高透射区。通过控制黑白区面积之比可得到所需的分光比T/R,而且T+R值很高。应该注意的是黑白间隔要大于波长两个数量级以避免引起衍射效应,尤其是间隔小于可见光波长会产生色差。 金属膜平板分光的反射率与入射光的方向有关,T和R的取值取决于具体的应用。比如,对于非偏振显微镜上的双目镜,要求 ,见图10-5(a);对于垂直反光镜, 应该取最大值,见图10-5(b);在某些干涉仪中,最,大条纹可见度要求 和 ,见图10-5(c)。这些条件对于介质膜立方棱镜分光和金属膜立方棱镜分光自然是满足的。 对于X
9、-射线区域分光镜的研究目前仅限于接近垂直入射的情况,并在很窄的波长范围内才有效。,X-射线区域分光镜是由沉积在膜片或基底上的多层反射膜系构成,膜片或基底要薄,以增强透射分量。图10-6给出的是X-射线分光的实测反射和透射曲线,X-射线分光镜的构成是在0.03厚的 薄膜上镀11个周期Mo和Si膜层,入射角为 。10.1.2 介质膜中性分光 在光学系统中使用分光镜,通常采用有效透射率描述其分光效果和性能。有效透射率定义为分光镜的反射率与透射率的乘积,用 表示。如果 , , ,这是 的,最佳值,因而对应的也是分光效果和性能最佳的分光镜。因而对应的也是分光效果和性能最佳的分光镜。大多数金属分光镜 值在
10、.0到.之间。 介质膜分光与金属膜分光相比较,其优点在于介质膜吸收很小,所以分光效率高。但介质膜存在色散,且其偏振效应明显,要产生中性分光比较困难。即使如此,介质膜分光都比金属膜分光性能要好。 在透明平板基底上镀四分之一波长厚的高折射率膜,可以增加反射率,减小透射率。因,此,选择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作为分光膜,就可得到不同的分光比。 假设玻璃基底( )上镀四分之一波长高折射率介质膜( ),入射介质为空气( ),根据式(3-39),斜入射时中心波长 处的反射率为光学等效导纳,(10-1),(10-2),而 为入射角, 和 分别为膜层和玻璃基底中的透射角。玻璃平板 角放置,入射角 ,取不同折射率 ,分
11、光膜的反射率极值曲线如图10-7所示。,(10-3),(10-4),(10-5),硫化锌是常用的分光镀膜材料,折射率 ,由图可知,在 时,-波偏振的有效透射率为-波偏振的有效透射率为由此得到非偏振情况下的有效透射率为,可以看出,介质膜分光的有效透射率比金属膜分光的有效透射率大,分光效果和性能更好。同样,由图中 和 值数据可计算出二氧化铈的有效透射率为 。如果分光膜用二氧化铈,比硫化锌分光膜更加牢固。 在可见光波段,介质膜的折射率通常小于2.5,因此,对自然光进行分光,要达到分光比T/R=1,单层介质分光膜很难实现,必须采用多层介质膜分光。 对于平板分光,通常采用膜系,(10-6),作为分光膜,
12、其中入射介质A为空气, ,基底G为玻璃, ,高低折射率介质选择硫化锌(ZnS: )和氟化镁(MgF: )。图10-8就是分光膜(10-6)计算特性曲线,图10-8(a)对应于入射角 ,图10-8(b)对应于入射角 (设计角),图10-8(c)对应于入射角 。 在某些光学系统中平板分光的背面反射会造成双像并引进像差,因而必须采用立方棱镜分光镜。如果采用四分之一波长单层高折射率介质膜分光,立方棱镜分光的反射率比平板分,光的反射率还要低,所以棱镜分光必须采用多层介质膜。在两直角棱镜间胶合多层膜系,(10-7),构成非偏振分光镜。图10-9就是立方棱镜分光镜(10-7)计算特性曲线,计算参数:玻璃棱镜
13、 ,低折射率膜 ,中等折射率膜 ,高折射率膜 ,膜层厚度四分之一波长,分光设计入射角 。,10.1.3 金属-介质膜中性分光 金属膜中性分光和介质膜中性分光各有优缺点。对于理想中性分光,希望分光色散小、R和T随入射角的变化小、偏振效应小和吸收小,要做到这一点可采用金属膜加介质膜构成金属-介质中性分光膜。比如在BK7玻璃上镀银并加镀硫化锌(ZnS)介质膜构成中性分光镜 为空气折射率, 为玻璃折射率。,(10-8),如果是BK7玻璃直角棱镜斜面间胶合金属-介质多层膜构成立方棱镜分光镜,设计角 ,可采用下列四种分光形式,(10-9),(10-10),(10-11),(10-12),图10-10就是分
14、光镜(10-12)反射率和透射率特性曲线。与纯金属分光膜和介质分光膜相比较,性能改善很明显。,图10-11是深圳飞莱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聚焦中性分光镜产品及特性曲线,其分光比为 ,最大误差小于 。该产品双窗口分光,入射光波长在1260nm1630nm,分光中心波长 =131050和 =155050;单窗口分光波长范围1500nm1630nm。该分光镜适用于网络监控等,具有波长相关损耗小、性能稳定等优点。,10.2 双色分光镜 在光电彩色显示系统及应用中,都需要将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分离出来,比如彩色投影电视、显示器、扫描仪、投影显示、彩色印刷以及纺织品检验等,采用的方法是双色分光。,根据光
15、谱特性,一束白光是由红(R)、绿(G)、蓝(B)三种波长的光构成的复色光,波长顺序逐渐变短,所以可由两个长波通截止滤光片或者两个短波通截止滤光片分离出三原色,图10-12所示为长波通截止滤光片分离出三原色。,图10-13所示为短波通截止滤光片分离出三原色,图10-13(a)是平板分光几何构型,图10-13(b)为两个具有不同截止波长的短波通截止滤光片透射特性曲线。,由于截止滤光片可把光的光谱成分分离成两部分,所以称图10-12(a)和图10-13(a)构型的分光为双色分光镜。实际上双色分光镜是由两个截止滤光片构成的,所以也有作者将双色分光的内容放在截止滤光片一章的应用部分。 双色分光除采用平板
16、构型外,也可采用棱镜构型。但光在 角入射时,不管是平板双色分光还是棱镜双色分光都会产生偏振效应,由此可影响色彩合成质量,且棱镜分光更为明显。图10-14给出相同膜系构成的平板分光(a)图),和棱镜分光(b)图)在入射角为 时透射特性偏振效应曲线。为了便于比较,图中也给出入射角 时的非偏振透射特性曲线。因为棱镜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相同角度 入射,棱镜中膜系的折射角比平板分光镜中的折射角大,所以棱镜分光偏振效应更为明显。,减小棱镜分光偏振效应的方法是合理设计分光棱镜的构型,使入射到膜层的入射角尽可能小。图10-15所示为投影电视中使用的棱镜分光实际光路图,图10-15(a)是投影电视系统中利用X
17、棱镜进行双色分光的光路图,图10-15(b)是飞利浦(Philips)棱镜在投影电视系统中用作双色分光光路图。这两种分光系统偏振效应很小,角偏移也很小。 实际上,双色分光通常都选择介质多层膜干涉截止滤光片,因为介质膜几乎无损耗,其次,介质多层膜可任意选择截止波长。对于大,多数彩色分光元件一般都是在入射角 的倾斜情况下使用,而彩色扩印机及彩色放大机的彩色镜头则是在入射角 的情况下使用,下面分别给出这两组双色分光介质膜系的构成实例及透射特性曲线。,1.低色偏短波通分光膜系( )(a)反绿透蓝膜系膜系参数取其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6(a)。(b)反红透蓝膜系,(10-13),(10-14),膜系参
18、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6(b)。,2. 低色偏长波通分光膜系( )(a)反蓝透红膜系膜系参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7(a)。(b)反绿透红膜系,(10-15),(10-16),膜系参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7(b)。,3. 红、绿、蓝三基色分光膜系( )(a)透蓝反红绿膜系(短波通截止滤光片)膜系参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8。,(10-17),(b)透绿反红蓝膜系(带通滤光片),(10-18),膜系参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8。(c)透红反蓝绿膜系(长波通截止滤光片)膜系参数取其膜系透射特性曲线见图10-18。,(10-19),图10-19是
19、深圳飞莱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产生红、绿、蓝三基色截止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产品及实测滤光片透射特性曲线。产品应用领域包括: 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投影机, 投影电视; CCD成像系统用滤光片等。产品优点: 波长精确,通带透过率高,温度稳定性好。产品技术参数: 红滤光片:,绿滤光片:蓝滤光片:,10.3 偏振分光 光学各向异性晶体具有很好的偏振特性,比如单轴晶体方解石、石英、红宝石等,这些晶体制成偏振光学器件在光学系统中广泛使用。,但由于光学晶体偏振特性适用的波长范围有限,且孔径小,损耗大,某些实际应用中在特定波段选择光学晶体就不能满足光学系统中的要求,而多层膜偏振分光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都可获得
20、偏振光,具有低损耗和宽带特性,因此给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方便。10.3.1 偏振特性的描述 根据光的偏振状态可把光分为自然光、部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自然光也称非偏振光,线偏振光也称全偏振光。为了衡量光偏振程度的大小,通常用偏振度P来描述,其定义为,反射光: 透射光:式中 、 分别为P-波偏振的反射率和S-波偏振的反射率, 、 分别为P-波偏振的透射率和S-波偏振的透射率。 实际上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反射偏振分量的光强之和,而 是两个相互垂直的透射偏振分量的光,(10-20),(10-21),强之和, 和 分别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反射偏振分量的光强之差和透射偏振分量的光强之差。 有时也把偏振度称之为消
21、光比, 为消光比的最大值,属完全消光,表明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横平面内仅存在一个方向的线偏振光,相互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的偏振光消失;而 ,表明无消光。如果 ,则属于部分消光,表明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偏振光的强度不等。 对于自然光,由于在垂直于光传播的方向,上电场振幅大小相等,即光强的横向分布具有轴对称性,因此,自然光的偏振度 。 当自然光斜入射到两介质分界面或膜系时,一般情况下P-波偏振和S-波偏振的反射率 、 和透射率 、 并不相等,即 , ,由定义式(10-20)和式(10-21)可知, ,这种光称之为部分偏振光。 特殊情况是:反射光 ,偏振度 ,则反射光也是自然光;透射光 , ,表明透射光也是
22、自然光;反射光 或 , ,即反射光为线偏振光;,透射光 或 , ,则透射光为线偏振光。10.3.2 平板偏振分光镜1.单层膜平板偏振分光 当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时,如果入射角满足布儒斯特条件(2-207)式或(2-208)式,即 或式中 和 分别为入射介质和透射介质的折射率, 为布儒斯特角。那么,P-波偏振的反,(10-22),射率为零,S-波偏振的反射率不为零,透射率也不为零,即S-波偏振部分反射,部分透射。 如果玻璃平板表面不镀膜,自然光由空气( )入射到玻璃( ),由式(10-22)计算可得P-波反射为零的条件是 ,而光从玻璃( )入射到空气( ),P-波反射为零的条件是 ,如图1
23、0-20(a)所示。 因为单片平板玻璃产生的透射偏振光偏振度很低,为了获得偏振度接近于1的透射偏振光,通常的做法是把许多玻璃平板叠放在一起,,当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玻璃表面时,每片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反射S-波偏振分量,致使最后透射的光趋于偏振度接近于1的线偏振光,这就是片堆偏振器或称片堆偏振分光镜。,玻璃片堆偏振分光存在两个缺点:即使玻璃片叠放的数目很大,透射光的偏振度也不会很高,且随玻璃片数目的增加透射偏振光的强度变小;玻璃片叠放的数目越多,偏振分光镜的体积越大。 为了克服玻璃片堆分光镜的缺点,通常是在玻璃平板的两个表面镀膜,如图10-20(b)所示。假设入射介质为空气, ,膜层折射率为
24、,基底玻璃折射率为 ,取单层膜光学厚度,(10-23),则相位厚度根据式(3-61)可写出膜系 在斜入射时的特征向量为对于P-波,(10-24),(10-25),(10-26),由此可写出单层膜系光学等效导纳为欲使单层膜系的P-波反射为零,根据式(3-65),有对于P-波利用折射定律,(10-27),(10-28),(10-29),(10-30),联立求解,可得膜系偏振角 满足的方程为比如 代入式(10-31),可得求解可得 图10-21给出了平板玻璃和三种镀膜平板玻璃分光叠放数目与透射P-波偏振光偏振度,(10-31),的关系曲线。由图可见,玻璃表面镀膜构成的平板偏振分光镜比玻璃平板偏振分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篇第十章 分光镜ppt课件 第二 第十 分光镜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6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