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ppt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六章 社会知觉,本 章 要 点,*社会知觉的概念*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心品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认知启发*印象管理*情境同一性*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第六章 社会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2、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
3、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
4、选择倾向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总体印象形成
5、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
6、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注:括号中为权重,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
7、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化:,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8、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
9、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社会知觉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