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CT诊断ppt课件.ppt
《纵隔肿瘤CT诊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隔肿瘤CT诊断ppt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纵隔肿瘤CT诊断,浙江省台州医院放射科-季文斌,纵隔肿瘤概论,纵隔影像解剖特点一、纵隔解剖结构复杂二、影像的对比度差三、纵隔内病种繁多,纵隔肿瘤概论,纵隔影像学分区一、五区分法二、三区分法三、分区的目的有利于纵隔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纵隔肿瘤概论,肿瘤定性诊断一、肿块的位置与定性诊断1、胸腔入口区肿块,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变形者,在成年人多为甲状腺肿瘤,在儿童可能为淋巴管瘤;2、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最常见的肿瘤为胸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或心包囊肿;3、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结肿大和肿瘤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较为常见;4、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
2、,最多见为神经源性肿瘤;5、其他,与主动脉及食管走行区的肿块,要考虑相应的肿瘤。,纵隔肿瘤概论,肿瘤定性诊断二、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1、囊性病变,CT值一般为020HU,如囊液内含蛋白质或囊内出血CT值可增高3040HU;2、脂肪性病变其密度较一般组织更低,CT值为-80-100HU;3、钙化、骨化发现率较高,CT值一般较高;4、在MR鉴别组织特性能力强于CT。,纵隔肿瘤概论,肿瘤定性诊断三、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1、肿块边缘:良性为光滑锐利清楚,与附近组织器官界限清楚、脂肪层存在,影响骨骼为骨质硬化的压迹;恶性为边界模糊不清或有多数小结节突起,分叶和毛刺状态,脂肪层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状
3、破坏;2、纵隔胸膜:良性表现为与肺野之界限光滑锐利,远处胸膜正常;恶性纵隔胸膜毛糙不平滑,甚至出现多发胸膜结节或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3、纵隔内组织器官受累情况:良性为纵隔器官压迫移位;恶性为侵蚀破坏:A、上腔静脉受累表现为上腔静脉梗阻、管腔不规则,内有血栓形成;B、神经受累,如喉返神经麻痹(声带麻痹)膈神经麻痹表现为膈肌升高和矛盾运动;C、远处转移;D、恶性淋巴瘤表现为两侧纵隔和或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巨大肿块。病变进展快,同时可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纵隔肿瘤概论,比较影像学一、胸片:1、较小肿瘤难以发现;2、密度分辨率较低,在定性诊断方面限度较大;二、CT:1、可清楚肿瘤密度差别,如
4、实性、囊性、脂肪性或钙化骨化;2、能显示肿瘤与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3、能显示肿瘤周缘状态;4、增强CT扫描能显示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三、MR:1、多体位显示;2、组织特性显示;3、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肿瘤内血管。,纵隔肿瘤概论,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一、前纵隔肿瘤诊断要点1、前纵隔内至胸腔入口区肿块,在成人强烈提示甲状腺肿大或肿瘤,常伴有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在儿童应考虑淋巴管瘤;2、胸腺肿瘤和畸胎类肿瘤均可发生在前纵隔中部,特别是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胸腺瘤发生部位较畸胎类肿瘤稍高;3、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囊性、脂肪、骨化、钙化或牙齿为畸胎类肿瘤表现;4、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侵
5、犯附近的组织器官,如合并非转移性的周身症状,如重症肌无力、内分泌症状(库欣综合征)和血液系统的症状,应考虑胸腺类癌可能;5、少数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在前上纵隔区;6、心包囊肿位于前肋膈角区,呈泪滴状,右侧多于左侧,心包脂肪垫或脂肪瘤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其密度较囊肿还低。,纵隔肿瘤概论,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二、中纵隔肿瘤诊断要点1、淋巴结病变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变、气管旁、气管支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分叉下均居中纵隔区,肉芽肿性病变(结核、结节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右上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内区域性结核病变,则纵隔结核可能性大很在;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肿瘤以淋巴瘤可能性大,转移性淋巴结肿
6、大以支气管肺癌淋巴结肿大的可能大,特别是小细胞肺癌,另外腹部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精源细胞瘤,也可出现纵隔LN转移;3、气管、支气管囊肿和肿瘤也是中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变,囊肿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锐利的低密度阴影,气管、支气管肿瘤形成肺门纵隔肿块,肿瘤经常向管腔内生长引致气管、支气管管腔的狭窄变形;4、主动脉弓部位于中纵隔,主动脉瘤是鉴别诊断中的重要问题,增强螺旋CT扫描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纵隔肿瘤概论,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三、后纵隔肿瘤诊断要点1、神经源性肿瘤是后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神经根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较常见为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具有椎管和肋骨的改变,如受压变形,移位如具
7、有骨质硬化者为良性肿瘤;如呈侵蚀破坏为恶性肿瘤;2、食管肿瘤也可表现为后纵隔肿块,如食管癌,多有吞咽困难症状,诊断不难,然而良性肿瘤症状不明显,诊断相对有难度;3、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椎旁脓肿(TB)、脊柱畸形和降主动脉瘤等,应注意鉴别诊断。,胸内甲状腺肿,临床概述一、占纵隔肿瘤的511%;二、胸骨后甲状腺肿系颈部甲状腺向胸内延伸比较多见,迷走甲状腺肿和颈部甲状腺无直接的联系;三、约80%胸内甲状腺肿位于胸骨后气管前间隙,位于后上纵隔气管后者约为20%;四、其病理性质可分为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一、清楚显示肿块与甲状腺关系;二、密度较一般软组织为高
8、,CT值高于100HU,因为甲状腺含碘高,有别于胸腺瘤和淋巴瘤;三、囊性变者可见低密度影,细小钙化能清楚显示;四、增强CT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样结节形成,胸腺肿瘤,胸腺的解剖与生理1、来自第三弓囊状细胞索,由颈部下降至前纵隔,出生量重1012g,青春期发育最旺盛,长5cm,宽4cm,重3050g,以后胸腺萎缩,50岁以后虽已萎缩,但仍残存具有功能的上皮网状细胞;2、位于前上纵隔,居中位,上自甲状腺下缘,下至第四前肋水平,有时达第六前肋平面,前贴胸骨,后自上而下贴附于气管、无名静脉、主动脉弓和心包;3、分左右叶和中间峡部,呈锥状,下基底较宽,上为锥体尖;4、分髓质和皮质,
9、髓质以上皮网状细胞为主,并可见胸腺小体(Hasall小体),分泌胸腺素,调节T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皮质内为密集的胸腺淋巴细胞;5、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上皮器官,它决定和影响着机体免疫和周身淋巴组织的发生和发育。,胸腺肿瘤,临床概述1、是纵隔肿瘤常见的一种,是前纵隔最常见肿瘤;2、可发生多种肿瘤,包括:上皮肿瘤(良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恶性淋巴瘤、胚胎细胞源性生殖细胞瘤、脂肪组织肿瘤;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发病年龄平均在50岁,约70%在40岁以上,半数无症状,50%患者在影像检查发现;4、侵袭性胸腺瘤具有胸部症状:胸闷、胸痛、咳
10、嗽、呼吸道感染症状、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5、胸腺瘤大约70%伴有各种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约30%,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约5%,结缔组织病、低球蛋白血症约412%,约1020%患者合并胸外的恶性肿瘤,少数患者可合并内分泌异常,如库欣综合征。,胸腺肿瘤,CT表现1、较大胸腺瘤表现为整个胸腺的变形,纵隔胸膜向肺野弓形移位,侵犯胸膜表现为胸膜肺界面不清,胸膜增厚积液,甚至可多发胸膜结节;2、微型胸腺瘤,退化的胸腺内软组织结节,三角形胸腺无变形,界限清楚光滑或呈分叶状边界,密度可均匀,变可不均匀如囊性变或钙化;3、侵袭性胸腺瘤界限不清,纵隔器官间脂肪消失,血管受压变形和移位、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纵隔 肿瘤 CT 诊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