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储粮害虫ppt课件.ppt
《第八章++储粮害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储粮害虫ppt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储粮害虫,第一节概述,储粮害虫:主要指能适应仓库环境、为害储藏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有害昆虫和害螨。全世界现有储粮害虫有490多种。分属于10目58科,害螨82种,分属于18个科。一般损失率在510%左右,每年被仓虫损害的谷物可供2亿多人一年的食用。 热带、亚热带3040%。我国已知储粮害虫254种,分属于7目42科,害螨54种,分属于15个科。我国常见的重要储粮害虫有30余种。从全国的分布来自看,南方的种类多于北方。,一、储粮害虫的主要类群,世界性分布:种类多分布广寄主调运频繁食性广抗逆性强易在新区存活主要类群包括3大类:甲虫类(beetles):如玉米象、豆象等;蛾类(moths):如
2、麦蛾、印度谷螟等;螨类(mites):如腐食酪螨等。,二、传播途径及危害方式,(一)传播途径1自然传播(natural dispersion) (1)兼能在田间危害或成虫以花蜜及腐败果实为食的仓虫,如麦蛾、米象、绿豆象等,由田间或仓外飞入仓内。(2)成虫在仓外砖石、腐木、旧包装材料及尘芥杂物中越冬,翌年春又返入仓内,如米象及锯谷盗。(3)粘附在鸟类、鼠类、昆虫等身上蔓延传播,如螨类。2人为传播(artificial dispersion) (1)调运感染仓虫的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品。(2)含有仓虫的粮食筛下物、粮脚、或尘芥杂物,未及时清除而造成仓虫繁殖传播。(3)仓库或加工厂内本来潜藏着仓虫,未
3、注意除治而繁殖传播。(4)感染仓虫的贮、运用具,如运输工具和包装器材以及围席、筛子、扦样用具以至扫帚等仓贮用具。,(二)危害方式1依取食粮粒完整与否(1)食害完整粮粒。如绿豆象、麦蛾、米象、谷蠹、拟谷盗等及一般蛾类幼虫。取食完整粮粒的仓虫又叫初期性害虫(primary pests)。(2)食害损伤粮粒及碎屑粉末。如锯谷盗、长头谷盗等。这些害虫又叫后期性害虫(secondary pests)。(3)食害完整或损伤粮粒,及取食粮食中的腐败尘芥杂物和虫尸、虫粪。如黑菌虫、黄粉虫、螨类、皮蠹、蛛甲等。(4)主要取食粮食中尘芥杂物粉末的,如书虱。 后2类又叫中间性害虫 (fungus feeders &
4、 scavengers),2. 依直接取食的方式(1)蛀食类(borers):如米象、豆象、谷蠹、麦蛾等的幼虫,在粮粒内蛀食,使粮粒仅剩空壳。(2)剥食类(peeler):如印度谷螟、一点谷螟等的幼虫,喜食粮粒的胚部,再剥食外皮,内部则较少食害。(3)侵食类(embezzler):一般甲虫均自外面向内侵食粮粒,使被害粒呈不规则缺刻状。(4)缀食类(webbing-feeder):一般蛾类幼虫均喜吐丝将粮粒连缀成块,匿伏其中食害。,3依危害位置(1)蛾类因体软形大善飞,一般具有正趋光性,适于在粮食上层及外表行动及产卵,羽化后又易于飞出,故幼虫危害一般自粮食上层及外表而达下层及内部。(2)甲虫类因
5、体硬,善于行走,一般具负趋光性,粮食下层较黑暗易于隐匿,故危害一般自粮食下层而达上层。(3)螨类体软而轻小,喜向外爬,故危害一般自粮食外表而达内部。,4依危害场所(1)不能在仓内繁殖,必须依靠自然界的食物在田间繁殖,但幼虫可随寄主带入仓内完成发育:如豌豆象。(2)兼在田间和仓内繁殖危害:如绿豆象、米象、麦蛾等。(3)仅能在仓内繁殖危害:如大部分仓虫。,三、一般生物学特性,分布广,多是世界性害虫。虫体小,扁平,人类活动易携传,检疫对象多。 (谷斑皮蠹、菜豆象、鹰嘴豆象、灰豆象、巴西豆象、谷象、大谷蠹等)飞行力弱,喜黑暗,怕光照。食性广而杂,多为多食性。抗逆性强,而干燥,而饥饿。繁殖力强,无滞育习
6、性。,三、造成的损失,(一)直接损失 重量损失如果小麦感染10对谷象,并在适宜环境中生存5年,其后代可在5年中吃掉40.625万公斤小麦。(二)间接损失1. 粮食营养成分的损失。2. 发芽率降低。3. 发热,引起受害粮食发霉、变质。4. 排泄物、虫尸、虫粪等污染粮食。5. 检疫问题。,第二节重要害虫,三大储粮害虫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谷蠹 Rhi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麦蛾Sitotroga cereallela (Olivier),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
7、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俗称象鼻虫、米牛儿、牛子、蛘子等。是中国储粮的头号害虫,也是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一、玉米象,一、分布与危害世界性分布。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只新疆无记录。成虫蛀害稻谷、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黑麦、荞麦、花生仁、豆类、干果、通心粉、面粉、面包等,其中以小麦、玉米、糙米及高粱受害最重。幼虫只能在粮粒内危害,是一种重要的初期性害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受害粮食的重量损失在3个月内为11.25%,6个月内增到35.12%。其结果不但会引起后期性害虫的发生,且能使粮食发热及水分增高,引起粮食发霉变质。也能飞到田间危害。,玉米象危害状
8、,澳大利亚19141918年间,在其中一个堆存场,每天可筛出1 t 米象。1868年,从美国运到英国145 t 玉米,下一年从这批玉米中筛出1.75 t 米象。,成虫体长2.94.2mm。体暗褐色,鞘翅常有 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喙长,除端部外,密被细刻点。前胸背板刻点圆形,沿中线刻点多于20个。鞘翅行间窄于行纹刻点。后翅发达,能飞。,玉米象1.成虫2.卵3.幼虫4.蛹5.被害状(引自四川仓库害虫图册),检疫对象!,玉米象,米象,谷象,二、生活史与习性,(一)生活史玉米象1年发生17代。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生12代,如东北;中原地区每年发生34代,如浙江;南方温暖地区每年发生45代,如湖北;亚热带
9、每年发生67代,如广东。主要以成虫在仓内黑暗潮湿的缝隙、垫席下、仓外砖石下、垃圾中、松土内及树皮缝中越冬,少数以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当初冬天气逐渐变冷,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成虫即进入越冬。次年气温转暧又回到粮堆内危害。,(二)主要习性成虫多在仓中粮堆内活动,大多分布在上层。雌成虫产卵时先在粮粒用口器咬成与喙状部等长的卵窝,然后在窝内产卵1粒,并分泌粘液封闭窝口。每雌平均产卵50粒,最多可达570粒。集中在上层离粮面7cm内。幼虫孵化后即在粮粒内蛀食,并逐渐深入内部。幼虫共4龄。被害粮粒蛀成空壳。幼虫老熟后在粮粒内化为前蛹,前蛹再脱皮一次化为蛹。成虫羽化后在粒内停留约5天后才蛀孔外出。成虫也蛀粮
10、粒,善于爬行并有向上爬的习性。成虫还有假死性,趋温及趋湿习性,性畏光,喜在黑暗处活动,遇光则向黑暗处聚集;喜欢飞向有花蜜的花中活动。成虫也可飞到禾谷类作物的田间,产卵于成熟的穗上,收获时随粮粒带入仓内。,三、储粮害虫在粮堆中的季节性分布成虫在粮堆内的分布,一般是随分层粮温的变化而迁移活动。例如,春末夏初气温达15时,越冬成虫大都在30厘米以上粮堆的上层或向阳面粮温较高的部位活动。夏季及初秋,当气温达30以上时,粮堆上层及向阳面的粮温超过成虫的适温时,即大批转向粮堆的下层,背阳面或其它比较通风阴凉的部位活动。秋凉后,又转入粮堆中层或向阳面粮温较高的部位。,谷蠹(Rhizopertha domin
11、ica 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也叫硬壳虫、谷长蠹、米长蠹 。,二、谷蠹,一、分布与为害,分布于南北纬40以内地区。国内除西藏、新疆未见报道外,其它省区均有,成以南方各省普遍而严重。贮藏谷物的重要害虫。还为害豆类、植物性药材。取食谷粒时大量咬碎颗粒,使贮粮遭受更多的损失。幼虫在仓库内喜寻木质板壁,蛀孔化蛹,严重破坏仓木。在野外,它生活在树木内。,成虫 体长2.43mm。长圆筒形,有光泽,深赤褐色至黑褐色。头被前胸背板覆盖,从上方不可见。触角10节,端部 3节向内侧扩展,近三角形。前胸背板前半部有一列弯成弓形的钝圆形的齿,后半部有许
12、多大而密的颗粒状突起。鞘翅末端向斜下方斜削,每鞘翅具9条纵列小刻点,并着生稀疏黄色毛。,谷蠹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被害状(引自四川仓库害虫图册),幼虫:体形弯曲,头部细小,胸部肥大,全体疏生淡黄色微毛。,谷蠹,幼虫,生活史和习性:一年发生23代。一般以成虫蛀入仓库木板内越冬,也可在发热的粮堆中越冬,少数以幼虫越冬。性喜温暖,能在较高的温度发育。最适发育温度为3234 ,最适相对湿度为7080%。在粮食含水量为12%和温度33 条件下,完成一代仅需要25天,在一般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周期约60天。成虫多在粮堆中、下层活动,呈窝状分布。谷蠹耐低氧、耐高温,并有侵蛀木头的习性,喜在粮
13、堆1m深处活动。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谷蠹危害状,三、麦蛾,麦蛾(Sitotroga cereallela (Olivi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别名麦蝴蝶、飞蛾等。英文名angoumois grain moth。,一、分布与危害麦蛾为世界性大害虫。原产墨西哥,现已分布全世界。国内除新疆、西藏等各地都有发生。尤其以长江以南发生普遍。幼虫多在大麦、小麦、大米、稻谷、高粱、玉米、荞麦以及禾本科杂草种子里食害,被害粮粒大部分蛀孔,以小麦、稻谷受害最烈,其次为玉米、高粱。受害的稻麦种子的重量损失约达5675%,并严重地影响种子的发芽力。此虫在仓内及
14、田间都能繁殖危害。是一种严重的初期性贮粮害虫。,成虫体长4.56.5mm。淡黄褐至淡褐色。下唇须镰刀状,向上弯。前翅竹叶状,淡黄色,后翅菜刀状,银灰色。前后缘的缘毛特别长,约等于翅宽。 幼虫58mm。初孵红黄色,2龄淡黄白色,老熟后乳白色。胸部肥大,腹部各节依次缩小。全体光滑,略有皱纹,无斑点。胸足极短小,腹足及臀足退化成肉质突,各节有微小趾钩13个。,麦蛾,二、生活史与习性(一)生活史在黑龙江年发生2代,华北约3代;关中45代,浙江6代,江西及湖南67代;仓内适宜的条件下每年最多可发生1012代。以老熟幼虫和极少数以蛹及初龄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华北:3代3出3进,华北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下旬至
15、5月上旬化蛹(黑龙江在6月、陕西关中在4月中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1代成虫的一小部分仍在仓内粮堆表层产卵繁殖,大部分飞到田间麦穗上产卵繁殖,卵孵化为幼虫后,即蛀入麦粒内食害,老熟后即在粒内化蛹,于6月上旬随同收获的麦粒带进仓内,在仓内羽化为第2代成虫。第2代成虫的小部分飞到田间禾本科作物或杂草上产卵繁殖,大部分在仓内麦堆内产卵繁殖,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羽化为第3代成虫。第3代成虫的一部分在仓内产卵繁殖和越冬,一部分飞到田间在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穗上产卵,孵出的幼虫蛀入谷粒,收获时又随同谷粒带进仓内越冬。,(二)主要习性成虫交尾和交卵多在清晨和黄昏进行,卵多产在小麦种子的腹
16、沟内或稻谷的护颖内,散产或集产。在仓内卵多产在粮堆表层,主要集中在表层20cm以内,约占总卵数的88%,在表层7cm以内的卵占55.8%。每雌蛾一生可产卵63124粒,平均86.7粒。幼虫孵化后,多从籽粒胚部蛀入,也有从胚乳部蛀入的,被害谷粒大部分被蛀一空。幼虫老熟后,先在谷粒上对着胚乳的一端咬一圆形羽化孔,孔口仍留有薄膜,然后在粒内结成薄茧化蛹,羽化成虫后,始从羽化孔外出。,三、发生与环境关系麦蛾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135,当谷物含水量在8%以下,或相对湿度26%以下时幼虫即不能生存。麦蛾的猖獗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据国外报道,大约从5月至8月的平均温度最少达到12.5的地区,麦蛾都有猖獗
17、发生的可能。另报道,前1年冬季气候温暖,加上7、8月特别炎热,麦蛾即有猖獗发生的可能。另据报道,在美国大西洋沿岸软质冬小麦区和玉米区,如遇上几个温暖的冬季之后,麦蛾即猖獗发生;反之,在经过寒冷的严冬之后,麦蛾也不致成灾。,第三节其他常见储粮害虫,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L.)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蚕豆象Brachus rufimanus Boheman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bener)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 (Walker)其它初期性仓虫:皮蠹、谷象、大谷盗等赤拟谷盗Tribolium
18、 castaneum Herbst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Jac.du Val. 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e 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 长角扁谷盗Cryptolestes pusillus Oliver 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 turcicus (Grouville) 腐嗜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其它中间性仓虫:米黑虫、黄粉虫、黑粉虫、黑米虫等。,一、 豆象类(bean weevils),豆象类指属豆象科和长角豆象科
19、的仓虫。全世界已知为害仓储物的有30余种。国内已知豆象科的9种,长角豆象科的有1种。寄主为豆科作物种子,少数生活于槟榔种子。主要在仓库为害,个别同时可在田间危害。比较重要的种类为:蚕豆象Brachus rufimanus Boheman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L.)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蚕豆象原产欧洲,现已分布全世界。我国(随侵华日军传入)除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省(区)外,均有分布。主要危害蚕豆。被害虫粒内蛀成空洞,表皮变赤褐色,味苦,并影响发芽,使产量及质量均大受损失。豌豆象原产欧洲,现已分布全世界。国内除
20、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广西、广东省(区)外,各地都有发现。曾是国内检疫对象之一。在国内豌豆象只危害豌豆(国外报道,还危害紫花豌豆及东非野豌豆),为豌豆的严重毁灭性害虫。绿豆象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我国除西藏自治区未报导及新疆、青海、宁夏省区外,各地都有发生。幼虫危害各种豆类,尤以绿豆、小豆及豇豆危害最强,还能危害莲子。仓内和田间均能繁殖。,蚕豆象,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Boheman),属鞘翅目,豆象科。别名豆牛、豆乌龟、蚕豆红脚象。成虫略食豆叶、豆荚、花瓣及花粉,幼虫专害新鲜蚕豆豆粒。被害豆粒内部蛀成空洞,并引起霉菌侵入,使豆粒发黑而有苦味,不能食用;如伤及胚部,则
21、影响发芽率,质量大大降低。幼虫随豆粒收获入仓,继续在豆粒内取食,造成严重损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蚕豆象1.成虫2.卵3.幼虫4.蛹5.被害状,成虫体长4.55 mm;黑褐色,全体密被黄褐色绒毛。前胸背板两侧的中部各着生一齿,齿端朝向左右两侧,齿的后方显著向内凹入;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一近三角形白毛斑。两鞘翅近末端1/3处有白色毛斑各形成形。小盾片方形。腹末露在鞘翅之处,臀板上黑色斑不明显。,蚕豆象的生活史及习性蚕豆象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内或砖石下等处越冬。成虫飞翔力、耐饥力、耐浸力及抗塞力都较强,需要补充营养,并有假死性。成虫活
22、动、产卵与蚕豆开花结荚存在物候关系。次年春季蚕豆开花前后,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到蚕豆田取食花瓣和花粉,并交配产卵。卵主要散产于蚕豆植株中、下部的青荚表面,每荚26粒,单雌产卵量96粒。被蛀豆荚和豆粒上均有黑色针尖大小的侵入孔。每豆粒可蛀入16头虫,最多可达17头,但能完成发育的最多34头。幼虫共4龄,2龄或3龄时随收获蚕豆入仓,在豆粒内继续为害。羽化的成虫若受到惊动即自豆粒内爬出寻找适当场所栖息并越冬,若无惊动即在豆粒内越冬。,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越冬基数与蚕豆种植面积。食物。蚕豆品种对蚕豆象的抗性存在差异。荚上多毛的品种着卵较少,种皮为红褐色、绿色蚕豆品种较抗虫;泥黄色蚕豆品种较感虫。蚕豆结荚盛期
23、与蚕豆象产卵盛期相吻合的田块受害重。天敌。虱螨(Pediculoids ventricosusNewport)、豆象金小蜂(Bruchobius magus)、豆象茧蜂(Triaspis similis Szepl)、赫氏蒲螨(Pyemotes herfsi Oudemans)寄生蚕豆象幼虫或蛹。在波兰、豆象茧峰对蚕豆象幼虫的寄生率有时高达80%。,防治技术1田间防治。在田间成虫盛发期或蚕豆结荚初期至开花末期喷施80%敌敌畏乳油3 000倍液,隔57 d一次,共23次;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或用2.5%敌杀死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2蚕豆收获后及时晒干,趁热装入塑料
24、袋内或能密闭的容器内,并加以密闭,利用聚热及低氧杀死豆粒内蚕豆象幼虫。3沸水烫种。少量蚕豆装入竹篮,置开水锅中烫30 s,及时取出后在冷水中浸凉,再晾干储存。可全部杀死幼虫,且不影响发芽力。4山苍子油防治。按每50kg蚕豆拌入山苍子油300 ml,防治蚕豆象效果好。5磷化铝熏蒸。每50kg蚕豆用磷化铝片0.40.6 g,熏蒸密闭57 d,即可杀死豆粒内幼虫、蛹和羽化成虫,但熏蒸时应注意安全。,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Lin.)),属鞘翅目,豆象科。别名豆牛。以幼虫蛀食豌豆豆粒,可把豆粒蛀空,并引起霉菌侵入,若伤及胚部,则影响发芽。,豌豆象,豌豆象1.成虫2.卵3.幼虫4.蛹5
25、.被害状(引自四川仓库害虫图册),成虫体长约5 mm,黄褐色,遍体密被茸毛。前胸背板两侧缘中部前方各生一齿,齿的尖端向后,齿的后方不显著向内凹入;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的白色毛斑近于圆形。每鞘翅近末端三分之一处有一排白色毛斑,排成斜直线形。臀板左右侧各有一个很明显的黑褐色毛斑。,豌豆象,蚕豆象,蚕豆象、豌豆象为近似种,可根据成虫前胸背板、鞘翅及臀板的特征进行区别。,豌豆象,蚕豆象,豌豆象的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仓库缝隙、屋角屋顶、包装物内、豆粒内及杂物内越冬。成虫飞行力强,有假死性,需补充营养,当豌豆开花结荚时,越冬成虫飞到豌豆田内取食豆花瓣和花粉,并交配产卵,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散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害虫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