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贝氏体转变介绍ppt课件.ppt
《第四章贝氏体转变介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贝氏体转变介绍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 四 章,贝氏体转变,2,1. 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将材料通过特定的加热和冷却方法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时间,温度,临界温度,热加,保温,冷 却,奥氏体化,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化,3,在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之间,过冷奥氏体将按另一种转变机制转变。由于这一转变在中间温度范围内发生,故被称为中温转变。在此温度范围内,铁原子已难以扩散,而碳原子还能进行扩散,这就决定了这一转变既不同于铁原子也能扩散的珠光体转变以及碳原子也基本上不能扩散的马氏体转变。为纪念美国著名冶金学家Bain,此转变被命名为贝氏体转变,转变所得产物则被称为贝氏体。 英文名称Bainite,用
2、B表示,4,(一)上贝氏体1、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区的较高温度范围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约在350550范围内形成,所以上贝氏体也称高温贝氏体。2、组织形态 上贝氏体是一种两相组织,是由板条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成束的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自A晶粒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A晶粒内部长大,渗碳体(有时还有残余A)分布于相板条之间,整体看呈羽毛状。,一、贝氏体的组织形态,5,6,3、影响组织形态的因素 C%: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加,上贝氏体中的相板条更多、更薄,渗碳体的形态由粒状、链球状而成为短杆状,渗碳体数量增多,不但分布于相之间,而且可能分布于各相内部。 形成温度:随形成温度的降低, 相变薄,渗碳体更小
3、,且更密集。,7,(二)下贝氏体1、形成温度范围 一般在350 Ms之间的低温区。2、组织形态 也是一种两相组织,由铁素体与碳化物组成。铁素体的立体形态呈片状(或透镜片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与片状M相似。形核部位大多在A晶界上,也有相当数量位于A晶内,碳化物为渗碳体或-碳化物,碳化物呈细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约以5560角度与下贝氏体的长轴相交,并且仅分布在F片内部。钢的化学成份、A晶粒度和均匀化程度对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影响较小。,8,9,3、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下贝氏体中相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不确定,110、254及569。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 相中碳的含量是过饱和的
4、,随转变温度降低,过饱和程度增大。,10,(三)、无碳化物贝氏体1、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2、组织形态 是一种单相组织,由大致平行的F板条组成,F板条自A晶界形成,成束地向一侧晶粒内长大,在F板条之间为富碳的A。F板条较宽、间距较大,随转变温度下降,F板条变窄、间距缩小。富碳的A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转变为P、B、M或保持不变。所以说无碳化物贝氏体不能单独存在。3、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惯习面为111,位向关系为KS关系;F内有一定数量的位错。,11,12,(四)粒状贝氏体 是1957年由Habraken首先确定的。主要是在低碳和中碳合金钢中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冷却后获得的,如
5、正火、热轧后的空冷、焊缝的热影响区中等。后来的研究,发现等温也可以形成,形成温度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 其组织是由F和富碳的A组成。F呈块状(由F针片组成),而富碳的A呈条状在F基体上呈不连续分布。F的C%很低,接近平衡状态,而A的C%确很高。,富碳的A由于冷却条件和其稳定性的不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发生以下三种不同的转变情况:1、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和碳化物;2、可能部分转变为M,C%很高,属于孪晶片状M,M和残余A统称为“MA”组成物或“MA”组织;3、可能全部保留下来。,13,14,15,(五)反常贝氏体 在过共析钢中可以见到,形成温度在350 稍上,F夹在两片Cem中间的组织形
6、态。,16,(六)柱状贝氏体 一般在高碳碳素钢或高碳中合金钢中当温度处于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时出现,F呈放射状,碳化物分布在F内部,形成时不产生表面浮凸。,17,(七)B、B、B 日本的大森在研究低碳低合金高强时发现,在某些钢中的贝氏体可以明显地分为三类,分别把这三类B称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贝氏体,并用B、B、B分别表示。B约在600500之间形成,无碳化物析出;B约在500450之间形成,碳化物在F之间析出;B约在450Ms之间形成,碳化物分布在F内部。,18,动画,动画,动画,19,二、贝氏体转变动力学(一)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1、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特点(1)贝氏体转变速度比马氏体转变
7、速度慢很多 原 因:一般认为B长大速度受碳原子从F中脱溶速度控制。(2)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一般B转变量随温度降低最大转变量增加。通常有两种情况:温度低于某一温度,A可全部转变为B;等温温度很低时也不能完全转变。(3)可能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重叠1)与珠光体转变重叠:P转变在先,B转变在后;2)与马氏体转变重叠:当Ms较高时,在Ms以下可先形成一定数量的M,而后发生B转变。,20,2、贝氏体等温形成 图 与P转变相同,B的等温动力学曲线也具有C形,但B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底。 等温温度愈高,愈接近Bs点,等温转变量愈少。,21,B转变的等温形成图也具有C字形,在Bs温度以下随等温温度降低,孕育
8、期先增后减具有一个鼻子,对于碳钢,由于P转变与B转变C曲线重叠在一起,因此合并成一个C曲线。,22,23,(二)贝氏体转变时碳的扩散1、奥氏体中碳的扩散 B转变是在碳原子还能扩散的中温范围内发生的,为了在A中形成低碳的F,C必将在A中偏聚。当A的碳含量超过其溶解度时(ES及其处长线),碳将以碳化物的形式自A中析出,而使A的C%降低。 在B转变过程中A的C%有可能升高,也有可能降低,具体情况取决于A的成份及转变温度而定。,2、贝氏体中铁素体内碳的扩散 F形成初期C含量是过饱和的,而B转变温度范围较M转变高,故B中F在形成后必然要发生分解,以碳化物的形式由B中的F内析出过饱和的碳,从而使F的C%下
9、降。,24,(三)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1、碳含量规 律:随A中碳含量的增加,B转变速度下降。原 因:C含量高时,形成F核心,较困难,而从F中向外排出碳的数量增多,从而增加了B的形成时间。,25,2、合金元素 凡是降低C扩散速度、阻碍F共格长大、阻碍碳化物形成的元素,都使B转变速度下降。因此,除Co、Al以外所有合金元素都降低B转变速度,使B转变的C曲线右移,但作用不如C显著,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26,3、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奥氏体化温度A晶粒大小:随A晶粒增大,B转变孕期延长转变速度下降。其原因是由于晶粒大晶界面积小,形成F核心的几率小,同
10、时碳的扩散距离长。A化温度:A化温度高,晶粒粗大,成份均匀,贫碳区少,这都影响F的形核,使B转变的孕育期延长,转变速度下降。,27,4、应力的影响 拉应力使B转变速度增加,尤其对下B更显著。压应力的作用不清楚。5、塑性变形(1)在较高温度(1000800 )范围内对A进行塑性变形,将使A向B转变的孕育期增长,转变速度下降,转变的不完全程度增大。原因:一方面变形使A中的缺陷密度增加,有利于C原子的扩散,有利于B转变的进行;而另一方面,A形变后会产生多边化亚结构,这对B中F的共格生长是不利的。通常以后者的作用为主。,28,(2)在较低温度(350300 )范围内对A 进行塑性变形将加速B的形成。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章贝氏体 转变 介绍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