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ppt课件.ppt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城市化原理ppt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概念,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城市等级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一、城市化的概念,1、普遍提法: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2、各学科理解:,(1)人类学、社会学观点:L沃思(LWirth)从社会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行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PSoro
2、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2)经济学观点,城市化现象,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方面。,(3)地理学观点,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3、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城市化 +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等;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
3、土地景观变化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产方式转为城市意识、方式、行动的过程;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城市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用于整个国家的地域空间,促进全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深圳三十多年间的变化: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城市规模不断
4、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伦敦,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形式,美国学者诺瑟姆 (Ray.M.Northam)1979年发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我国(乡村城镇化) :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农村,由于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也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国外: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由于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
5、化、逆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逆城市化现象,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化概念应该是一种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如果没有一定结果的话,城市化无从继续发展,对此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服务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是否属
6、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英国学者施梅莱斯 、瑞典学者亚历山德逊认为:城市化概念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程不属于城市化。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美国的哈里斯(C.D. Harris):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
7、续论。,(亚历山大、查博特),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一种观点: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种观点:城市是滋生于地表的一种渐变的人文地理现象,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因此,目前赞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有增多趋势。,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独立以来,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第二节 城市化机
8、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城市(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第二、三产业人口集中地)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不同产业构成在空间场所上的分工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由城市外部农业提供,(第一前提),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个例: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日本贸易中国:粮食基本自给 耕地数量 农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
9、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第二前提),发展:城市产生初期工业革命时期圈地运动(英国)、国际移民(美国)20世纪,(1)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方式(革命) 农业的人口抚养能力提高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发展,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不同的观点:,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1)韦伯: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2)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竖向结合和竖向分离的企业发展过程
10、(劳动过程连接方式)。,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总之,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又吸引更多的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集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大产业的
11、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伯格: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
12、结果。,推力(迁出地)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拉力(迁入地)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质量文化和教育机会,1、“推拉”假说:,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2)李(E.S.Lee)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进一步概括为4各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过量的劳动力、家庭的理解等)(就业机会、经济活动差异等)(交通、信息、政策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发达国家:以城市拉力为主因,农村是被动地被拉发展中国家 :推是主导,而城市是被动地接纳,第二节 城市化机
13、制,2、两部门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美国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两部门模型。,假定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比例,1,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2,现代部门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3,模型有三个前提:,3、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 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使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过程: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预期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获得就业机
14、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5、斯塔克和布罗姆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迁移不仅为了获得 预期的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 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城市和乡村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6.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系统分析模式),农村组织发挥出色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强。教育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弱。家庭、婚姻等的牵制。,农村控制次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来实现。,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
15、城市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就业机会、管理政策等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自身的适应过程(建立新的社交网络、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自身的调节(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住宅问题等)农村的调节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业结构,适应失去劳动力),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我国:多以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是造成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宁越敏:推-拉模式拉力: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推力:区域之间发展差异(2)农民外出动因:对外出收入高于农业收入的预期和家庭抚养负担,劳动力外出就业实质:农户家庭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过程。,第
16、二节 城市化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速度、方向、方式均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育和运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 农业内部的转移:不直接影响城市化; 农业外部的转移:在本区域转向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影响城市化进程; 区域性转移:转到区外从事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影响城市化进程; 国际性移动(劳务输出):与本国城市化无关。,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唯、美国的卡斯特尔斯。 哈唯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他提出了资本“三次循环”
17、的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工厂、仓库等)和消费性建成环境(住宅、居住区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建成环境。哈维给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与传统理论和人口指标分析城市化相比,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反
18、映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换; (2)周期性特点; (3)当前发达国家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阶段;,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一、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4,向心型与离心型,1,2,3,5,景观型与职能型,积极型和消极型,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一、城市化的类型,外延型与飞地型,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决策部门(政府、公司总部等)与服务对象直接交流的部门(
19、文化、体育、娱乐等)以稠密人流作为服务对象的部门(商店、酒楼等),结果:中心土地利用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需有宽敞用地的单位(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灾害与污染企业(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需安静环境的单位(如精神病院等)特殊使命的单位(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结果: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面积扩大,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离心型,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也称间接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
20、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的破产,城市化 与城市化同步,5.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5.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21、,农村从事非农业人口数量,1978-1988,1989,1110万,9000万,(一)主要指标法 1.人口比例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能直接反映人口的集聚程度和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标。该指标也被用于划分城市化的进程。,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城市化水平30%:初级城市化; 30%城市化水平60%:城市化;城市化水平60%:高度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各国划分城市的标准是不同影响各国间城市化水平的可比性; 不同学科对城市人口的理解也不同影响了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仅能反映城市化中人口集聚的程度,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只能反映城
22、市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因为是比重)。,人口指标的局限性:,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城镇的平均人口和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人口的通勤率人口的就业结构,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土地利用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反映城市化水平 其指标:城市用地占可用地的比重; 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速度。,局限性: 各国各地区城市的人均用地标准不一致,仅用土地利用指标计算不够科学; 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难以统计、难以测定。,(二)复合指标对与城市相关的指标予以综合分析 由于城市化涉及的范围广泛,其量化测度仅靠一两个孤立指标是难以准确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应当选择与城市化有关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城市化 原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