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理论ppt课件.ppt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理论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揭示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经济联系。揭示联系的重要模型:结构变动模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和农业发展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过程”理论。,第一节 结构变动模型,模型并不神秘。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作为科技用语的模型:用以分析问题的概念、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算法序列的表示体系。强调定量。,结构变动模型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欠发达的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经济由仅能维持生存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
2、向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服务经济的现代化经济转变。,结构变动模型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描述这一过程的转变情况。代表性模型主要有二:阿瑟刘易斯(AWLewis)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经验分析模型。,本节内容,一、刘易斯的理论模型二、发展模式,一、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也称为二元经济模型、“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模型内容,发展中国家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农村中
3、的传统部门,是一个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维持生计”的产业,自给自足。,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这个部门由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接受从仅能维持生存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劳动力供
4、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刘易斯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另一个是现代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增长过程。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部门的就业增长都是由现代部门产出的增加而带来的。,它们的转移或扩张速度取决于在现代工业部
5、门中投资的多少和工资的高低。假定资本家将所得到的利润都重新投资,则投资的多少就取决于现代部门利润超过工资的部分。,最后,刘易斯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并且这一工资是由传统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水平再乘以一个百分比得到。例如,刘易斯认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比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30,才能吸引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进人工业部门。,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被认为具有完全弹性,即劳动供给无限。,模型结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廉价劳动
6、力为现代部门创造利润,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状态。 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部门是积极能动的。,在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有时候也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价格变动1%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二、发展模式(钱
7、纳里多国模型),结构变动模型的另一个代表模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霍利斯钱纳里等人(M赛尔昆 )的发展模式,也称为钱纳里多国模型、钱纳里标准结构、钱纳里(一般)模式。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主要是揭示人均GD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随时间发生一系列进步,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农业。,钱纳里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个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
8、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对“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见表1) :,1.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
9、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10、5.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后工业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6.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其中,第2 4 个时期为工业化阶段。以1964 年美元水平来衡量,人均 GDP 介于 200 400 美元的第2 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 GDP 介于 400 800美元的第 3 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人均 GD
11、P 介于800 1500 美元的第 4 时期对应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着的、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动包括: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变化;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发展模式认为,增加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发展模式认为,除增加储蓄以外,一个国
12、家也要求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相应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些变动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所有函数关系。,本节完!(请点击),第二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20世纪50年代,围绕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下面详细介绍这两派观点。,本节内容,一、平衡增长理论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一、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在主张平衡增长的理论
13、中,尤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他们共同的主张是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但是其观点却有所不同。,(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由于资本,特别是社会分摊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可分性,小规模
14、的、局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滞的经济,必须实行“大推进”。,具体来说,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消除储蓄缺口,克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化的大发展。,以鞋厂为例。我们不仅要投资于制鞋厂,以扩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钢铁厂等工业部门,使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得到增长。如果社会只对一家鞋厂投资,而没有增加对其他部门的投资,鞋将会因市场狭小而没有销路,鞋厂的投资没有效益也将不能持久。,(2)在全面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要按同一投
15、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协调发展。(3)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一切投资均应全部投入工业,因而农业相对不重要。,综上所述 罗森斯坦罗丹从工业化入手,重点考察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供给和投资的不可分性,指出大推进式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规定“同比率”投资和“同比率”投资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制定一条严格的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森斯坦罗丹的理论被认为是“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 R)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
16、环”理论。该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这种“贫困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水平低;而低储蓄能力又会导致资本稀缺,从而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率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低
17、收入意味着购买力低下,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影响生产规模扩大的问题,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这样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所谓贫困循环,其实质就是说,穷国所以穷,是因为它过去的穷,过去穷造成了今天的穷,今天的穷,又将造成未来的穷。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纳克斯主张,增加投资应全线出击,使各个行业发展齐头并进,只有这样市场容量才能全面扩大,反过来又可保证投资成功,并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平衡增长”理
18、论,是纳克斯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概而言之,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并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理论内容包括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关联效应(1inkage effects)”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战略。,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倡导把不平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发展 经济学 理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