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读书分享ppt课件.ppt
《知行合一读书分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行合一读书分享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一章 王阳明的人生,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第三章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第四章 一点儿感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阳明简介,生于浙江余姚,早慧却不会说话,后改名为“守仁”,随后就开口说话了,一次与塾师先
2、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守仁格竹”。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步入仕途,辞官回乡,宣讲“心学”,总督两广,平叛广西民变,病逝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平定宁王叛乱,平定江西,被贬龙场,开始悟道。,在北京立志成圣为宗旨公开讲学,1、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2、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3、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
3、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个人功绩,心学思想,主要成就:,第一章 王阳明的人生,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第三章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第四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心学”哲学思想是王阳明一生最大的贡献。他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
4、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的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已的行为实践。何为心学,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就是天理。,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简介,这是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面的比喻有助于理解:你有一把菜刀:无善无恶心之体菜刀可以切菜,可以砍人:有善有恶意之动识别菜刀的用途应当依照一定的规律,伤人为恶,切菜为善:知善知恶是良知用菜刀切菜不砍人: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在庐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行合一 读书 分享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