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
《教育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育 学,内容提要: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有区别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一般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是有区别的。,返 回,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虽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是,它只有被人们
2、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返 回,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活动、实际的经验,教育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教育学科的分类 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3、、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科教学法等。可谓科目繁多。,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 (一)理论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总结、概括、发展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实践运用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普及和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水平。,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伴随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
4、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5、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uinti
6、lianus,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返 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 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
7、了继往开来的丰碑。,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返 回,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返 回,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名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孔子的思
8、想学说经由曾参传至子思,子思授徒讲学 ,其门人再传至孟轲。后人将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思孟学派是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孟 轲得孔子思想之嫡传,思孟学派又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孟子 被尊称为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生卒约公元前372年 前289年,孔子创办私学图,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
9、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根据已有的资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626)。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对“各种科学作了百科全书那样广博的观测”。并且按照科学的内在特点,对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范围进行了认真考察。其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
10、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则最早始于康德。1776年康德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开始讲授教育学。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11、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开掘了对教育学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先河,初步勾勒了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
12、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便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录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等,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
13、作。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雄辩术原理和昆体良,返 回,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
14、法在西方的渊源。,返 回,【产婆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在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产婆术”因此得名。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74页。,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返 回,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
15、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三)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 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6、,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地球上出现,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多元化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德国)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意大利)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法(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前苏联)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赞科夫的科学与发展
17、(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思想(法国)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有力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同时,心理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的巨大进步给教育科学的发展以有力支持。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在50年代科技剧烈竞争的背景下,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为之震动。1958年美国制定国防教育法,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18、,进行教育改革,60年代兴起教学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布鲁纳所著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赞科夫,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自1957年起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反映其研究成果的著作是教学与发展(1975年出版),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推动了苏联60年代的教学改革。“发展教学论”发展了凯
19、洛夫主编教育学中的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在“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口号下,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过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在1951年召开的图宾根会议上,瓦根舍因等人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年代联共中央作出决议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要求以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武装青少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此,他主编了教育学(年出版)。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