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2015级 张旭雯,从一张表格说起,表1. 1936-1945年全国高等学校概况表,注:本表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400、1406页表制,即是说,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得到了大发展。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中国高等教育取得这样的发展,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奇迹。,目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蓄意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各地狂轰乱炸,无情摧残我国教育文化。对于沦陷区的高校来说,它们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关闭学校;二是接受日寇和汉奸的“维持保管”;三是向内地迁移。
2、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不因此而中辍,高校内迁,大量师生逃离沦陷区则成为具有反奴化意义的必然选择。,被炸毁的南开校园,早期南开大学校园南部全景,思源堂,秀山堂,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减少了17%,学生减少了50%;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仇深事亟,吾人宜更努力灭此凶夷。” 梅贻琦,“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张伯苓,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高校内迁
3、的舆论准备:抗战教育思潮讨论面对敌人的侵略,文化、教育界异常活跃。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形成了抗战教育思潮大讨论。诸如战时大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正规学校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战时教育与平常教育关系是什么,知识分子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责任是什么,青年学生和教师是否应直接参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根据当时的争论,指出:“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故决定以”战时需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不有各种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思想的有关讨论使得在一些基本问题上
4、取得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战时教育平时看”成为基本方针,各级学校为延续和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在艰难困苦中有效地组织和维持了学校的发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国民党政府以及教育界的应对为免遭战争破坏,保存抗战之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高校内迁的工作,先后颁布了战时内迁学校处置办法 ,社会教育机关临时工作大纲、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等文件,其中对战时高校的迁移、安置等做了指示和规定: “各省市教育厅局,于其辖区内或境外较安全之地区,择定若干原有学校,即速加以扩充,或布置简单临时校舍,以为必要时收容战区学生之用。 学校在受“轻微袭击时应力持镇静,必要时可作短时停闭,激烈战事时可暂停或迁
5、移”。国民政府主要就国立重点大学的迁移做了具体指示和安排,并选定三个地点组建临时大学,共分三区:第一区在长沙,第二区在西安,第三区地点待定。但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无力组织战区高校的大规模迁移安置工作。,总的来说,从有关规程和纲领的颁布,国民政府力求实现三方面的目的:一是为应变抗敌,集中教育方面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注意抗战知识的传授和应战人员的培养;二是尽力保证中国教育事业正常发展进程不致因战争而中断,并对国民教育进行一定的整顿和调整;三是既照顾战时抗敌之必要,又要放眼于战后建设之需要。,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过程中的三次高潮1. 第一次大迁移,自 1937年抗战爆发至 1938年武汉、广
6、州失陷,约为一年半左右时间2. 第二次大迁移,自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至 1942年上半年,约半年多时间这些高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之前避居于英美租界。3. 第三次大迁移,是 1944年 4月至 1945年初的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溃败,使日军迅速占领了豫湘桂三省的大部和粤闽鄂三省的部分地区,导致了广西、贵州的一些高校和早先云集在广西、贵州、湘西、粤北的大批高校涌向四川、黔北。,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的三条主要路线,一是北方平津高校南下;二是沪宁杭华东地区高校沿长江或浙江西进;三是广东、福建高校主要向西、向北入粤西北和闽西北地区。,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
7、析,高校内迁的三种迁入地类型1.长途迁转战时“大后方”各省区如:中央大学迁往重庆、金陵大学迁往成都2.辗转迁徙省内其他边远安全区如:厦门大学迁往长汀3.就近迁入英、美等外国势力庇护区如:迁入上海租界、华南地区高校迁往英国管辖的香港,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特点:内迁的被迫性内迁过程的阶段性内迁次数的频繁性,内迁高校办学活动,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约翰依雷色尔,“中国战时高等教育体系的光辉杰作”,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惨遭蹂躏,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1937年8月,
8、南京政府制定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联合大学,定于长沙。当时长沙临大的行政组织常务委员会考虑到武汉万一失守,长沙告急,再要从容迁校就来不及了,决定迁往昆明。选中昆明一是由于昆明地处西南,距离前线较远,二是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仪器比较方便。于是,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办一个学期之后于1938年1月迁往云南昆明。当时内迁的路线分水陆两条,一条是由女生、体弱多病、不宜步行者和愿走水道者构成,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乘海船到今越南海防,由滇越路经河口入昆明。另一条是由步行入滇的学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历时68天,平均每天走30多公里,于4月28日抵达昆明。自此至1946年3月
9、,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八个春秋。,湘黔滇旅行团,一路上游览祖国的壮丽山川,一面访问少数民族村寨,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体验基层人们的困苦生活,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联合办学,管理模式 校长民主治校 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三位校长和秘书主任组成,但由于张伯苓和蒋梦麟不常驻昆明,实际工作一直由梅贻琦主持。“吾从众”的治校方针。 教授民主治校 联大实行“精兵简政”,并发扬“教授治校”的精神,除三位常委专职外,设立了教授会,总务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皆由教授兼任,实行民主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了保持各校的传统,三校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了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学组织系统。这
10、种民主作风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联合正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精髓。,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联合办学,学院概况,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联合办学,严格招生 对学生入学的选择上严格要求。1938年教育部继1937年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校联合招生的基础上,推行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的招生制度。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的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位列前茅。同时,联大专设专修班,相当于大学预科,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保障学生入学质量。,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西南联大的教学,课程设置 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如一年级结束时,
11、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 基础课大都由系主任或有经验的教授任教,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在课程修读上,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修重修。,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推行学分制与选修制,为培养“通才”打下基础 联大强调在“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的治学态度和求学精神。规定一个学生在四年内必修修满132学生,相当于30门左右的课程。如理工学院除本系的及自然科学的共同必修科目,也要学习中国通史、逻辑学,一门社会科学。,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考试严格 严格的考试制度是检查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勤奋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战时期 高校 内迁 办学 活动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5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