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pptx
《杜甫诗三首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课件.ppt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诗圣”。他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原籍襄阳,在河南巩县住家,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一、作家作品:,年东游齐赵,30岁回到洛阳,在偃师成婚,33岁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不久又北上齐鲁,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后来多次来到长安,希望自己能立
2、登要路,致君尧舜,却总是落空。这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国家安危,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被后
3、人称为“诗史”,他则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预习检测:,1、字音词义。秋兴xng 塞上si 系舟x 砧板zhn 万壑h 荆门jng 朔漠shu 青冢zhng 省识shng 千载zi 琵琶p p 猿啸xio 渚清zh 霜鬓bn 潦倒lio,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明妃:王昭君青冢:王昭君墓 省识:曾经识得 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百年:晚年 苦恨:极其遗憾 新停:刚刚停止,3.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 永泰元年(765)
4、,杜甫离开成都去渝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2)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秋。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登高: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所作,写于大历
5、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4.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又名今体诗,因其讲究严格的格律,故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在押韵、对仗、平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排律是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把句数多于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按每句字数的多少,近体诗又有五律和七律之分。,秋兴八首(其一),1.“秋兴”是何意?从题目来看,秋兴八首这一组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写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八首诗以忧念国家兴衰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为景,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
6、零特别是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表达了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秋兴”:兴感之由为秋,即因秋而兴发的诸多感触。,2.首联和颔联有哪些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水、波浪、塞上、风云”。意境:描绘了风云变幻、壮阔的巫峡景观,创造了一种萧瑟阴森、悲壮苍茫的意境。,3.颈联中,“丛菊两开”指的是什么? “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故园”指的是哪里,此句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丛菊两开”:两种说法。一为两次见到菊开,一为第二次见到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因此可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三首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