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是一种寄生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杜,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
2、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一、形态,无鞭毛体 (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体的巨噬细胞内卵圆形或圆形,虫体很小 2-3m。有一较大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杜氏利什曼原虫,一、形态无鞭毛体 (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ishmania amastigotes,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杜氏利什曼原虫,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
3、它巨噬细胞,,前鞭毛体 (鞭毛体) 虫体呈梭形,大小为1020m1.54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寄生于白蛉的胃内。,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鞭毛体) 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中央为缠绕成团的鞭毛和附着的培养基物质。,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虫体成纺锤形,前端具一鞭毛。,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2 前鞭毛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杜氏利什曼原虫,2 前鞭毛
4、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喙,前鞭毛体二分裂,生活史: 在白蛉体内发育,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体小,3,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体小,白蛉,鞭毛体寄生于
5、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感染方式:雌性白蛉吸血,前鞭毛体随唾液注入人体保虫宿主:狗(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1、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1)脾肿大 导致全血减少 RBC 贫血 血小板 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 WBC 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氏利什曼 原虫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