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优秀课件.ppt
《杜氏利什曼原虫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氏利什曼原虫优秀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种类很多,分别寄生于人,哺乳动物(狗、沙鼠等)和爬行动物(蜥蜴)体内。其生活史有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和无鞭毛体(amastigote)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或罗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或罗蛉传播 ),1,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利什曼病 (1)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以原发性皮肤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体很多,如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大型
2、利什曼原虫(Lmajor)等。主要流行于中东及北非一些国家,原苏联南部及中亚地区,我国新疆也曾有病例报告。,2,利什曼病 2,利什曼病 (2)皮肤粘膜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又称鼻咽粘膜利什曼病(espundia),由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ziliensis)等引起。以皮肤溃荡,鼻、口腔、咽部粘膜肿胀和破损为主。可破坏软组织及软骨,流行于中、南美洲。,3,利什曼病 3,利什曼病 (3)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 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et Mesnil,
3、1903) 等引起。主要病变在内脏。分布在南亚、中东、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美北部的一些国家,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也曾有较严重的流行。,4,利什曼病 4,我国的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黑热病(kala-azar)。,5,我国的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一、形态 无鞭毛体 (amastigote),虫体很小,卵圆形,大小为2.95.71.84.0m;圆形虫体直径为2.45.2m,常见于巨噬细
4、胞内。经瑞氏染液染色后原虫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在油镜下有时可见虫体从前端颗粒状的基体发出一条根丝体。基体靠近动基体,在光镜下难以区别。,6,一、形态 无鞭毛体 (amastigote)虫体很小,卵圆,前鞭毛体(Promastigote),成熟的虫体呈梭形,大小为14.320m1.5.1.8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在动基体之前,由此发出一鞭毛游离于虫体外。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有时也可见到粗短形前鞭毛体,这与发育程度不同有关。,7,前鞭毛体(P
5、romastigote)成熟,二、生活史:,8,二、生活史:8,二、生活史: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两个 宿主体内完成其生活史。 寄生部位:脾、肝、骨髓、淋巴结 网状内皮系统 (巨噬细胞内)。 感染方式:白蛉叮咬。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9,二、生活史: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两个9,利什曼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机制: 利什曼原虫首先粘附于巨噬细胞。粘附后原虫随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进入细胞,而非前鞭毛体主动入侵巨噬细胞。粘附的途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配体受体途径,一种为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c或C3b受体结合途径。,10,利什曼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机制: 10,机体对利什曼原虫的杀伤:利什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氏利什曼 原虫 优秀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