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
《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2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论纲教案,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 杨光岐,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教育,教学,教学论,教学思想, 教学论流派 2、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3、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二、教学方式设计:讲授式三、教学时间:3学时四、教学内容设计:补充“教学论理论基础”的内容五、训练评价设计: 1、作业题:3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2题(P18,23题),第一章 绪论,讨论提纲:一、教学论研究的相关概念二、教学论研究的范畴三、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五、参考书目,一、教学论研究的相关概念,(教育,教学,教学论,教学思想,教学论流派)1、教育 广义的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学: 教育大辞典: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李秉德教学论:“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或“指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杨光岐定义: 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发展”,指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学习阶段要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包括做人的基础、交往的基础、事业(专业)的基础,尤其是终
3、身学习的基础。 “实践活动”,包括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反思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开发智慧,完善个性,和谐发展。,3、教学论:,李秉德教学论观点: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和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教学论与学习论的关系(略),4、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以及应对策略的总称。,5、教学论流派,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思想才可以称为教学理论教学论。 教学论流派是指各种教学理论的派别,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存在形态。它有3个特点:独特性: 群体性: 实践性:,二、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4、,凡是教学活动涉及的范围,都属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论(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阶段性特点等)2、教学目的论(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3、教材(课程)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4、主体论5、教学方法(含原则)论(解决“怎么教?”的问题)6、教学环境论7、反馈论8、教学管理论9、教学评价论上述内容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三、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理论;认识论揭示认知发展的规律。2、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交往心理学等都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理
5、论思考。3、脑科学基础 脑科学的四大突破(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学说、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情商说),都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4、系统科学基础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五、主要参考书目:,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5、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陈时见:比
6、较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熊川武:教学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9、裴ti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黄甫全: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5、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
7、二章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元学习的概念,它对改善人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之意义; 2、设计强化自我元学习品质的措施二、教学内容设计: 补充关于元认知的知识;重点:元学习对于改善人的知识结构之关系三、学法、教法设计: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四、教学时间:3学时五、训练设计: 1、作业题:2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4题(P27),第二章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讨论提纲:一 什么是元学习二 元学习与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关系三 元学习的教学论的意义,一 什么是元学习,元认知与元学习的比较: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后一个“认知”指的是元认知,其内涵包括:
8、知道认知过程(前一个认知)所需要的认知策略,知道如何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以及如何激发自我态度动机等。 类推一下,元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知道学习过程所需要的学习策略,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设计、评价、监控,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兴趣、动机、信心、态度、意志等)。 按中国人的话说,元学习就是“我要学”(兴趣、动机),“我会学”(方法、策略),“我能学”(意志、管理);换一种表述方式:我为什么学?我学习什么?我怎样去学?对于这三个问题达到的程度,反映了 元学习品质的状态。,二 元学习与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关系,1、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2、心理结构图示3、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4、元学习与
9、心理结构的关系5、元学习通过改善认知结构 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丰富。,1、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1)什么是结构? 结构,指事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关联包括组合方式、制约方式等)。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大到人类社会、宇宙, 小到分子、原子,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不同,事物就有不同的特性。 结构方法,属于“方法论”层面的概念。即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分析它的结构入手,对其进行把握。,(2)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 用结构方法去看人的心理,其要素有两大类: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这两大类及其关联,就称为心理结构。 仍用结构方法去看待“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
10、理”: “认知心理”包含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等要素,这些要素及其关联,就组成了“认知心理结构”,简称“认知结构”。 “非认知心理”包含兴趣、需要、信心、意志、态度等要素,这些要素及其关联就组成“非认知心理结构”。 运用结构的方法,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知识结构:学习者经过了学习,也就是“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共同活动出现的结果,形成了概念、观念等,称之为“知识结构”。 就学科的学习来看,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科知识体系是相通的,是网络状的。 就生活的体验经验来看,形成的“知识结构”是“组块”的,如果能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那么就能够被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使其丰富或者“修正”;如果不能与学科
11、学习建立联系,那么“经验”与以前或以后的经验之间,也可形成“块”与“块”的联系,进行整合(同化或改进)。,2、心理结构图示,3、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1)改善元学习,就能优化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改善认知素养。 改善元学习的品质,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学习活动的体验,掌握了认知策略。以“思维结构”为例,通过思维活动,掌握分析的方法,归纳综合的方法,演绎推理的方法等。并且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的去 选择运用。,二是提升了思维要素之间的关联水平。 还以“思维结构”为例,上面所说的思维策略都属于逻辑思维的策略,如果没有掌握直觉思维的策略,不懂得逻辑的 、直觉的思维交替运用,必然影响思维水
12、平。如果掌握了联想的方法、顿悟的方法等直觉思维的策略,并且在思维过程中与逻辑思维策略交替运用,这就必然大大提高思维水平。,把上面认识迁移到认知结构的其他要素中去,思维结构有思维策略、观察、记忆、想象等要素的结构,也有各自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系列“策略”组成了“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掌握了这些“认知策略”,同时又提升了各要素结构的关联水平,这就改善了认知结构。,(2)认知结构的改善,又可以反作用于元学习,提升元学习的品质。,4、元学习与心理结构的关系,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心理结构”和“非认知心理结构”两大子结构。讨论了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这种认识可以迁移到元学习与“非认知心
13、理结构”的关系上。,元学习改善“非认知心理结构”的途径,也需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掌握心理调控的策略。 包括如何激发兴趣?如何明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目标?如何磨练自己的意志?如何坚定自我信心?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如何自我开发动机?等。不仅要掌握这一系列策略,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能够随机运用。,二是提升兴趣、需要、信心、意志等各要素的关联水平。例如,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等,都会产生“木桶”效应,削弱“非认知心理”的整体水平,影响认知的效率效果;只有扬长补短,改善自信和意志,提高了关联水平,避免“互相掣肘”,达到相得益彰,就可大大提高“非认知心理”的整体水平和认知的效率效果。,总之,元学习通过学习活
14、动的体验,掌握了认知策略和心理调控策略,同时提升了认知结构各要素的关联水平和非认知心理结构各要素的关联水平,就能够大大地改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了元学习品质的提升。,5、元学习通过改善认知结构 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丰富。 知识结构的改善又为元学习品质的提升提供营养。,三 元学习的教学论的意义,1、把“元学习”研究、纳入教学论理论研究的范畴,开辟了新的领域。,2、在教学实践的指导上,重视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心理调控策略的 训练和应用,通过提高元学习品质,去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本人
15、专著“会学学会”教学思想论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会学”是一种素养,元学习是“会学”素养的核心。“会学”的结构包括:“动力结构”(含兴趣、动机、态度等)和效率结构(含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方法等)。主张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会学”素养入手,课堂上逐步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会学”素养被称为发展性学力,这是要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第三章 教学要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要素,教学要素,特质要素,平凡要素,硬要素,软要素 2、掌握“教学要素的层次系统”二、教学内容设计:(略)三、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
16、;引导学生质疑、建构。四、教学时间设计:2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 1、作业题:2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5题(P36-37),第三章 教学要素,一 概念: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教学要素:支撑(构成)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二、教学要素系统图示:硬要素,指物质形态的要素;软要素,指观念形态的要素。,三、关于教学要素的思考:1、用什么标准去划分教学要素?(必要性、简约性)2、你个人运用结构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第四章 教学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规律,教育规律,教学规律 2、理解教材提出的三类教学规律特质性规律、因果性规律、结构性规律的具体内容。 3、比较并且评价
17、张楚廷、李秉德、巴班斯基的教学规律体系,建构自己的教学规律体系。二、教学内容设计:补充李秉德、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规律的研究成果三、教学方法设计:自主、合作学习,质疑,建构。四、教学时间设计:3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题:3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4题(P60),第四章 教学规律,讨论提纲:一、几个相关概念二、教材关于教学规律的划分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四、比较与创造,一、几个概念:1、规律: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决定着事物发展趋向。 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不能够改变它。,2、教育规律:教育活动中事物之间的内在的
18、必然联系。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 其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二,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的规律。,3、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中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里的“事物”,既包括教学要素,也包括教学活动以外的相关事物;因此,这里的“联系”,既包括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包括教学活动以外的相关事物与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内在的”和“必然的”。,二、教材关于教学规律的划分,思考:依据“规律”的定义,哪些属于“规律”的范畴?哪些不属于“规律”的范畴?为什么?,分析:1、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讲的是“关联”。符合此含义的,只有“因果性规律”所介绍的四条。2、“特质性规律
19、”的5条不是揭示“关联”,揭示的是教学要素的特征,因此,不能算是“教学规律”,可称为“教学特征”。3、“结构性规律”的4条内容,也不是揭示“关联”,故称不上规律。对任何事物运用结构法进行分析,其要素均有这些特点,它甚至谈不上是教学要素的独有特点。,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1、李秉德教学论介绍的教学规律 (1)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作用; (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2、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论”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受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2)教学过程与教养、教
20、育和发展过程有规律地联系。(3)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4)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依存于其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5)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合乎规律地相互联系。(6)教学内容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任务。(7)激发、组织和检查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8)教学的组织形式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9)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在相应条件下相互联系,合乎规律地保证取得有实效的教学结果。,四、质疑与创新,1、试比较张楚廷、李秉德、巴斑斯基关于教学规律的不同阐释,你对“教学规律”的理解是什么?(注:规律,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教
21、学规律所应揭示的“关联”,既概括教学要素之间的“关联”,又包括教学要素与外部条件的“关联”。没有揭示“关联”,就不称为“规律”。)2、你概括几条教学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考虑如何用它去指导教学?,第五章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性特征和功能 2、掌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补充) 3、掌握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理 4、了解常见的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二、教学内容设计: 补充功能、阶段性特征等内容三、学法、教法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时间设计:3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题:4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5题(P85),第五章 教学过程,讨论提纲:一、教学过程
22、的本质性特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三、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四、教学设计依据五、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性特征 1、教材观点2、李秉德先生的观点3、新课程:交往本质说,1、教材观点: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经历的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心理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既是学生知识量的变化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结构、认知结构变化的过程。其次,它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有明确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 有教师指导, 快捷性(少走弯路,认知效率高),(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除了引起认知方面的变化之外,还引起学生情
23、感、意志、审美、兴趣、动机方面的变化,因此,它超出了认知的范畴,涉及到认知和非认知心理两个方面。因此,2、李秉德先生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发展智能、确立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过程。,3、新课程:交往本质说教学过程中,师生皆为主体,主体只有通过交往,其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
24、,教学过程可以视为师生交往过程,交往即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 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知识的间接性(指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 知识传递的简约性(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递相对多的知识)。,2、技能形成功能,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如识字、数数、计算、推理等心智活动方式。动作技能如写字、体操、乐器演奏、实验、文体表演等肢体器官的活动方式。苏.加里培林把心智技能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动作定向、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语言、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内部语言阶段);动作技能形成四阶段(分解动作的模仿、连贯动作的模仿、连贯
25、动作的独立完成、连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等)。,3、智能培养功能,知识和技能不等于智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能够拓展、迁移并灵活地运用的知识,才是智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4、个性发展功能,教学可以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教学还可以改变人的非认知心理结构,如思想、品性、价值观、情感、态度、动机、意志等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如何激发动机?激发间接动机(需要、理想、追求) 直接动机激发(兴趣、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改进;直观形象等) 如何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教案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