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工程概述课件.ppt
《材料表面工程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表面工程概述课件.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材料表面工程,概 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表面工程概 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第1章 绪 论,2第1章 绪 论,3,表面工程是将材料的表面与基体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利用各种表面技术,使材料的表面获得材料本身没有而又希望具有的性能的系统工程。,材料表面工程的定义,3 表面工程是将材料的表面与基体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4,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途径和应用, 避免和减少经济损失 赋予材料表面功能特性(3)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 节约材料、节约能源,1.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4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途径和应用 避免和减,5,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
2、的、途径和应用,现在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对于固体材料来说,使用表面工程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材料抵御环境作用的能力; 赋予材料表面某种功能特性,包括光、电、磁、热、声、吸附、分离等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能; 实施特定的表面加工来制造构件、零部件和元器件等。,1.1.2 表面工程技术的目的,5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途径和应用 现,6,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途径和应用,施加各种覆盖层,采用各种表面改性技术。,1.1.3 表面工程技术的途径,61.1 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途径和应用施加各种覆盖,7,1.2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技术内容及发展,表面工程技术可以从
3、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分类。例如按照作用原理,表面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以下4种基本类型:原子沉积颗粒沉积整体覆盖表面改性,1.2.1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71.2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技术内容及发展,8,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8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9,2.1.1固体的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清洁表面, 指在特殊环境中经过特殊处理后获得的表面,是不存在任何污染的化学纯表面,即不存在吸附、催化反应或杂质扩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清洁表面是相对于受环境污染的表面而言的。只有用特殊的方法,如高温热处理、离子轰击加退火、真空解理、真空沉积、场致蒸发等才能得到清洁表面。,92.1.1固体的
4、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清洁表面,10,2.1.1固体的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1.清洁表面的结构,几种清洁表面结构和特点,102.1.1固体的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1.清洁表面的结构 几,11,2.1.1固体的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1.清洁表面的结构,Kossel和Stranski提出了单晶表面TLK模型,其中T表示低晶面指数的平台(Terrace),L表示单分子或单原子高度的台阶(Ledge),K表示单分子或单原子尺度的扭折外,还有表面吸附的单原子(A)以及表面空位(V)。,112.1.1固体的理想表面和清洁表面1.清洁表面的结构,12,2.1.2 固体的实际表面,122.1.2 固体的实际表面,13,2
5、.1.3固体表面的成分偏聚,合金的表面成分不同于合金的整体平均成分。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偏聚。表面偏聚: (1)溶质原子在表面偏聚(正偏聚) (2)表面溶质原子减少(副偏聚)表面偏聚: (1)平衡偏聚 (2)非平衡偏聚,132.1.3固体表面的成分偏聚 合金,14,2.2.1 吸附现象,物理吸附: 任何气体在其临界温度以下,都会在其和固体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下,被固体吸附。但两者之间没有电子转移,化学吸附: 气体和固体之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二者产生了化学键力,其作用力和化合物中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的力相似,较范德华力大的多。 但并不是任何气体在任何表面上都可以发生化学吸附。,142.2.1 吸附现
6、象物理吸附: 任何气体在其临界温,15,2.2.1 吸附现象,表2-2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虽然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在固体表面上常常会出现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同时存在的现象。而且,气体先进行物理吸附再发生化学吸附要比先解离再发生化学吸附容易得多。,152.2.1 吸附现象表2-2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16,第3章 表面摩擦与磨损,16第3章 表面摩擦与磨损,17,3.1 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这一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 外摩擦:摩擦仅与两物体接触部分的表面相互作用有关,而与物
7、体内部状态无关。内摩擦:阻碍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移动的摩擦。,3.1.1摩擦的定义和分类,173.1 摩擦 两个相互接触物体在外力,18,3.1 摩擦,根据摩擦副的运动和表面情况分类: 根据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 根据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 根据摩擦副所处的工作条件分类:,3.1.1摩擦的定义和分类,干摩擦,流体润滑摩擦,摩擦,纯净摩擦,边界润滑摩擦,固体润滑摩擦,183.1 摩擦 根据摩擦副的运动和表面情况分类:3.1,19,3.1 摩擦,1.材料性能:弹性模量,晶粒尺寸,强度和硬度等 2.接点长大:摩擦系数增加 3. 摩擦环境:载荷,速度,温度,表面膜等,3.1.3影响摩擦的因素,1
8、93.1 摩擦 1.材料性能:弹性模量,20,3.2 磨损,磨损:物体相对运动时,相对运动表面的物质不断损失或产生残余变形称为磨损。目前较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磨损机理的分类方法为基础,将磨损分为:粘着磨损:当摩擦面发生相对滑动时,由于固相焊合作用产生粘着点,该点在剪切力作用下变形以致断裂,使材料从一个表面迁移到另一个表面造成的磨损。,3.2.1磨损的定义和分类,203.2 磨损磨损:物体相对运动时,相对运动表面的物质不断,21,3.2 磨损,磨料磨损:由于一个表面硬的凸起部分和另一个表面接触,或者在两个摩擦面之间存在着硬的颗粒,或者这些颗粒嵌入两个摩擦面中的一个面里,在发生相对运动后,使两个表
9、面中的某一个面的材料发生位移而造成的磨损。,3.2.1磨损的定义和分类,213.2 磨损磨料磨损:由于一个表面硬的凸起部分和另,22,3.2 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在滚动接触过程中,由于交变接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表面接触疲劳,使材料表面出现麻点或脱落的现象。腐蚀磨损:摩擦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腐蚀产物,进一步摩擦后这些腐蚀产物会被磨去,如此重复所造成的材料损伤称为腐蚀磨损。,3.2.1磨损的定义和分类,223.2 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在滚动接触过程中,由于交,23,3.2 磨损,磨损的评定:(1)磨损量:长度磨损量,体积磨损量和质量磨损量(2)磨损率:单位时间的磨损量,单位摩擦距离的磨损量
10、(3)磨损性:一定工作体积下材料耐磨的特性,3.2.2磨损的评定和影响因素,233.2 磨损磨损的评定:3.2.2磨损的评定和影响因素,24,3.2 磨损,影响固体材料耐磨性的因素:硬度:一般认为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晶体结构和晶体互溶性:密排六方结构具有低磨擦系数,磨损率也低;冶金上互溶性差的一对金属摩擦副可获得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温度:温度越高,硬度下降,且互溶性增强,摩擦加剧;温度升高导致氧化速度加剧也可影响磨损性能。环境:真空条件,磨损严重加润滑剂,可有效减小磨损。,3.2.2磨损的评定和影响因素,243.2 磨损影响固体材料耐磨性的因素:3.2.2磨损的评,25,3.2 磨损,耐磨
11、设计: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好的设计,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抗磨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前要首先查清影响产品寿命的基本因素和磨损过程是否始终以同样的磨损机理进行等情况,然后进行选材。耐磨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提高耐磨性。,3.2.4 控制磨损的方法,253.2 磨损耐磨设计: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好的设计,才可能,26,第4章 表面腐蚀基本理论,26第4章 表面腐蚀基本理论,27,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金属腐蚀:金属与环境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表面破坏称为金属腐蚀.金属腐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其热力学上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即金属及其本身较其它某些化合物(如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原子处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这种
12、倾向在条件(动力学因素)具备时,就会发生金属单质向化合物的转化,即发生腐蚀。,27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金属腐蚀:金属与环境组分发生化学,28,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腐蚀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腐蚀环境分,有的按腐蚀形态分,也有的按腐蚀的现象或原因分。1.按环境分:湿蚀:如水溶液腐蚀,大气腐蚀,土壤腐蚀,化学药品腐蚀等.干蚀:如高温氧化,硫腐蚀,氢腐蚀,液态金属腐蚀,羧基腐蚀等.微生物腐蚀:如细菌腐蚀,真菌腐蚀,硫化菌腐蚀,藻类腐蚀等.,28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腐蚀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腐蚀环,29,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2.按形态分:全面腐蚀(均匀腐蚀):腐蚀分部在整个金属表面上
13、(包括较均匀的和不均匀的)。在全面腐蚀过程中,进行金属阳极溶解反应和物质还原反应的区域都很小(甚至是超显微的),阴阳极区域的位置不固定,在腐蚀过程中随机变化,结果使腐蚀分布非常均匀,危害也相对小些。局部腐蚀(非均匀腐蚀):腐蚀局限在金属的某一部位。在局部腐蚀过程中,阴极区域和阳极区域是分开的,通常阴极区面积相对较大,阳极区面积很小,结果使腐蚀高度集中在局部位置上,腐蚀强度大,其危害性比均匀腐蚀大得多(如在化工设备的腐蚀损害中,70是局部腐蚀造成的)。,29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2.按形态分:,30,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局部腐蚀包括(11种):点蚀:在点或孔穴类的小面积上的腐蚀叫点蚀。这
14、是一种高度局部的腐蚀形态,孔有大有小,一般孔表面直径等于或小于它的深度,小而深的孔可能使金属板穿孔;孔蚀通常发生在表面有钝化膜或有保护膜的金属(如不锈钢钛等)。,30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局部腐蚀包括(11种):,31,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缝隙腐蚀:金属表面由于存在异物或结构上的原因而形成缝隙(如焊缝、铆缝垫片或沉积物下面等),缝隙的存在使得缝隙内的溶液中与腐蚀有关的物质迁移困难,由此而引起的缝隙内金属的腐蚀,称为缝隙腐蚀。,31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缝隙腐蚀:金属表面由于存在异物,32,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晶间腐蚀:沿着合金晶界区发展的腐蚀叫间晶腐蚀。腐蚀由表面沿晶界深入内部
15、,外表看不出迹象,但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可看出晶界呈现网状腐蚀.这种腐蚀可使金属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丧失强度,造成构件或设备的严重破坏.晶间腐蚀易发生在不锈钢镍合金上。,32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晶间腐蚀:沿着合金晶界区发展的,33,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丝状腐蚀:涂有透明清漆或油漆膜的金属暴露在潮湿的大气中时,金属表面由于漆膜能渗透水分和空气而发生腐蚀.腐蚀产物呈丝状纤维网样,这种腐蚀称丝状腐蚀。其产生原因是潮湿大气的作用,其机理为氧的浓差电池作用. 应力腐蚀开裂:金属和合金在腐蚀与拉应力的同时作用下产生的破裂,称为应力腐蚀开裂。 一般认为纯金属不会发生应力腐蚀的,含有杂质的金
16、属或是合金才会发生应力腐蚀.,33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丝状腐蚀:涂有透明清漆或油漆膜,34,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电偶腐蚀:当两种金属浸在腐蚀性溶液中,由于两种金属之间存在电位差,如相互接触,就构成腐蚀电偶。较活泼的金属成为阳极溶解,不活泼金属(耐腐蚀性较高的金属)则为阴极,腐蚀很小或完全不腐蚀。这种腐蚀称为电偶腐蚀,或接触腐蚀,亦称为双金属腐蚀。氢脆:金属由于吸收了原子氢而使其性质变脆的现象叫氢脆.如钢中的BiPbSAs都能促进氢脆。,34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电偶腐蚀:当两种金属浸在腐蚀性,35,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腐蚀疲劳:交变应力和腐蚀介质的同时作用下,金属的疲劳强度和
17、疲劳寿命较无腐蚀作用时有所降低,这种现象叫腐蚀疲劳.任何金属在任何介质中都有可能发生腐蚀疲劳,不要求特定的材料与介质组合.冲刷腐蚀(磨损腐蚀):当溶液流动时,溶液中含有能起研磨作用的固体颗粒破坏了金属表面的保护膜,使保护膜被除掉的地方发生腐蚀。其破坏形貌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均匀的。湍流腐蚀(冲击腐蚀):流速较快的溶液由于金属器件或管道的几何形状突然变化而冲击金属表面产生湍流,使金属发生破坏。,35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腐蚀疲劳:交变应力和腐蚀介质的,36,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气蚀(空泡腐蚀):当金属与液体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大时,金属表面的某些局部液体压力下降到常温液体蒸气压以下时,发生
18、“沸腾”而产生气泡,当气泡破裂时产生的冲击力使材料呈蜂窝状损伤,这种破坏叫气蚀。这气泡破裂时产生的冲击波压力可高达4000大气压,可使金属保护膜破坏,并能引起塑性形变,甚至可将金属粒子撕裂.,364.1 腐蚀的定义与分类气蚀(空泡腐蚀):当金属与液体,37,4.3 金属的钝化,一些较活泼的金属,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介质中,变为惰性状态。例如,铁在稀硝酸中腐蚀很快,其腐蚀速度随硝酸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当硝酸浓度增加到3040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值。若继续增大硝酸浓度(40),铁的溶解速度却突然急剧下降,直到反应接近停止(图)。这时金属变得很稳定,即使再放在稀硝酸中也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铁在浓硝酸
19、中或经过浓硝酸处理后失去了原来的化学活性,这一异常现象称为钝化。,4.3.1 金属钝化现象与阳极钝化,374.3 金属的钝化 一些较活泼的金属,38,4.3 金属的钝化,可钝化金属的典型阳极极化曲线示意图(P77),4.3.1 金属钝化现象与阳极钝化,384.3 金属的钝化 可钝化金属的,39,4.3 金属的钝化,没有任何外加极化的情况下,由于腐蚀介质的氧化剂(去极化剂)的还原引起的金属的钝化,称为金属的自钝化。要实现金属的自钝化,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 氧化剂的氧化还原平衡电位E0,C要高于该金属的致钝电位EPP,即E0,CEPP; (2) 在致钝电位EPP下,氧化剂阴极还原反应的电
20、流密度iC必须大于该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iPP,即在EPP下iCiPP。,4.3.2 金属的自钝化,394.3 金属的钝化 没有任何外加,40,4.3 金属的钝化,1 成相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可以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覆盖得很好的固体产物薄膜。这层产物膜构成独立的固相膜层,把金属表面与介质隔离开来,阻碍阳极过程的进行,导致金属溶解速度大大降低,使金属转入钝态。,4.3.3 金属的钝化理论,404.3 金属的钝化 1 成相膜,41,4.3 金属的钝化,2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钝化是由于表面生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改变了金属溶液界面的结构,并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提
21、高的缘故。即由于这些粒子的吸附,使金属表面的反应能力降低了,因而发生了钝化。,4.3.3 金属的钝化理论,414.3 金属的钝化 2 吸附理,42,4.3 金属的钝化,3 两种理论的比较 这两种钝化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大部分实验事实,然而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能较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钝化机理。 这两种理论的相同之处是都认为由于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极薄的钝化膜阻碍了金属的溶解。 吸附理论认为,只要形成单分子层的二维膜就能导致金属产生钝化,而成相膜理论认为,要使金属得到保护、不溶解,至少要形成几个分子层厚的三维膜,而最初形成的单分子吸附膜只能轻微降低金属的溶解,增厚的成相膜才能达到完全钝化。 此外,两个理
22、论的差异,还有吸附键和化学键之争。事实上金属在钝化过程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吸附膜和成相膜可分别起主要作用。,4.3.3 金属的钝化理论,424.3 金属的钝化 3 两种理论的比较,43,第5章 电镀与化学镀,43第5章 电镀与化学镀,44,5.1 电镀与电刷镀,电镀的定义:电镀是将直流电通入具有一定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在电极和溶液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电化学反应,进而在金属或非金属制品的表面上形成符合要求、致密均匀的金属层的过程。 基本原理,电极过程,以CuSO4为例介绍反应过程阳极:溶解,提供正离子 Cu Cu2+ + 2e阴极:提供电子析出,形成镀层 Cu2+ + 2e Cu,445.1 电镀与
23、电刷镀电镀的定义:电镀是将直流电通入具有一,45,5.1.1 电沉积的基础知识,1.电镀液主盐 导电盐络合剂缓冲剂添加剂,455.1.1 电沉积的基础知识1.电镀液,46,5.1.2 电沉积过程与电沉积理论,电沉积基本过程:(1) 金属的水化离子或络合离子从溶液内部向阴极表面传递液相传质步骤(2) 金属水化离子或络合离子在阴极表面上得到电子并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原子电化学步骤(3) 反应产物生成新相电结晶步骤,465.1.2 电沉积过程与电沉积理论电沉积基本过程:,47,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电刷镀又叫选择电镀、无槽镀、涂镀、笔镀、擦镀等。 它是电镀的一种特殊方式,不用渡槽
24、,只需在不断供电解液的条件下,用一支镀笔在工件表面上进行擦拭,即可获得电镀层。电刷镀也是一种金属电沉积的过程,基本原理与电镀相同。,47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48,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48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49,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与常规电镀相比,它又具有以下特点:设备简单,携带方便,不需要大的渡槽设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凡镀笔能触及到的地方均可电镀,特别适用于不解体机件的现场维修和野外抢修。镀层种类多,与基体材料的结合力强,力学性能好,能保证满足各种维修性能的要求。沉积速度快,生产效率高,但必须采用高
25、电流密度进行操作。刷镀液不含氰化物和剧毒药品,故操作安全,对环境污染小。但电刷镀也存在劳动强度大,消耗阳极包缠材料等缺点。,495.1.3 电刷镀1.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50,5.1.4 电镀层质量的影响因素,1. 电镀液的影响(1)电镀液本性的影响(2)主盐浓度的影响(3)附加盐浓度的影响 (4)添加剂的影响2. 电镀规范和镀液成分对镀层的影响3. 电镀过程析氢对镀层的影响,505.1.4 电镀层质量的影响因素1. 电镀液的影响,51,5.1.5 电镀在生产中的应用,与单金属镀层相比,合金镀层有如下主要特点:能获得单一金属所没有的特殊物理性能,如导磁性、减磨性 、钎焊性。合金镀层结晶更细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表面工程 概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