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课件.ppt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漫话中国传统节日,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已经出现了
2、“年”字,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年” 的传说,“年” 的传说,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的习俗,贴春联 春节的习俗,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郁垒,神荼,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 郁垒 神荼,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秦叔宝 尉迟恭,贴门神秦叔宝 尉迟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福”
3、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老鼠娶亲,天官赐福,年年有余,挂贴年画老鼠娶亲天官赐福年年有余,燃放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燃放爆竹,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拜年,蒸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
4、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之意。,蒸年糕,春节相关的诗词,【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相关的诗词 【元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
5、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燃灯的传说,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观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年)。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明代南京最盛,观灯日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观灯,“秦淮
6、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吴敬梓儒林外史,“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7、除灾。,走百病,元宵节相关的诗词,【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元宵节相关的诗词 【生查子元夕】,【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
8、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晋文公重耳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山,介子推庙,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介子推庙,清明节的习俗,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
9、千。,荡秋千,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植树,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相关的诗词 【清明】,【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端午节,端午
10、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屈原祠(湖北秭归),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屈原祠(湖北秭归),源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庙(苏州),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曹娥庙(浙江绍兴),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曹娥庙(浙江绍兴),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
11、日本、越南等国。,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吃粽子,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端午】,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
12、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潍坊年画),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现存南阳汉画馆),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潍坊年画)汉,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
13、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七夕节相关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
14、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 “月夕”、“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习俗,赏月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15、,祭拜月神。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吃月饼,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相关的诗词 【水调歌头】,【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16、何处看。,【中秋月】,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
17、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恒景除魔的传说,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
18、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相关的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荫】,【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19、】,除夕,除夕又叫“除夜”、“年夜”或“年三十”。中国农历年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将要来临的新的一年。,除夕 除夕又叫“除夜”、“年夜”或“年三十”。中国农历年十,除夕的由来与传说,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屠苏的传说,除夕的由来与传说 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除夕的习俗,扫尘 除夕的习俗,守岁 守岁之俗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女性玩牌守岁(明清版画),守岁 女性玩牌守岁(明清版画),包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包饺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