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ppt
《教材《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
2、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背景介绍,解题,谏:劝谏,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作者介绍,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
3、,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整体感知:1、朗读正音(读准语调、停顿。 ),整体感知:2、文脉梳理,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述“居安思
4、危”必要性。第三段,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一段,文本研习,第二段,第三段,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2、疏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见课件)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使动)它的根;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
5、厚却想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最愚笨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占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边)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来求得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来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 (1)、第一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源不深而望流之
6、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反面设喻,(2)本段用了喻证法和对比法,其作用何在?,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
8、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6)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小结第一节:,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研习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2、疏
9、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历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的使命,无不是在深切的忧虑中就治国之道显著的,一旦功业建成就道德衰微。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保持到最后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教材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