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第七章课件.pptx
《环境社会学第七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社会学第七章课件.ppt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环境行为,第七章 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的、有助于环境状况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的行为。环境行为具有个体性、惯常性、模糊性、正向性等特征,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类型区分。侧重心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着重探讨环境认知、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关心、信念、规范、责任归属、个性等因素对环境行为意向与环境行为的影响,旨在揭示实施环境行为的复杂的内在过程与心理机制。其具体研究模式包括计划行为理论、环境素养模式、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多因素整合模式等。,本章要点,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的、有助于环境状况改善与,内外因素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模式着重关注社会人
2、口特征、情境等外在因素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作用以及对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其具体研究模式包括ABC模型、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情境分析模型等。借鉴生活环境主义,基于我国社会实际,结合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从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模式、构筑合理的阶层结构、塑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等方面积极培育环境行为。,本章要点,内外因素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模式着重关注社会人口特征、情境等外在,环境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环境素养模式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关键概念,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生活者的致害者化生活环境主义,环境行为关键概念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目录,第一节
3、 环境行为概述,第二节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第三节 环境行为的培育,目第一节 环境行为概述第二节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第三,第一节环境行为概述,环境行为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如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具有意义的环境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生态行为等。较具代表性的理解与界定有以下几种。海因斯等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界定为:基于个体责任感和价值观而有意识实施的行为,从而避免或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一)国外学者对环境行为的理解与界定,一、环境行为的概念,环境行为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斯特恩则从影响和意向
4、两个取向来界定具有意义的环境行为:影响取向强调人的行为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改变环境物质或能源有效性的程度,或者改变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结构与动力机制的程度;意向取向强调行为者是否具有改善环境的主观意图。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指出,若要更好地辨认目标行为及其不同环境的影响,应采取影响取向的界定;若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目标行为,则应采取意向取向的界定,以聚焦于信念、动机等心理性因素。亲环境行为是指有意识地减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费、使用无毒产品以及垃圾减量等。环境友好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生态行为则侧重强调有利于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的个体行为结果。,斯特恩则从影响和意向两个取向
5、来界定具有意义的环境行为:影响取,(二)国内学者对环境行为的理解与界定,(1)从宏观层面和社会管理视角对环境保护行为加以界定: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2)从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以及政府管制、法律惩处、经济制裁、技术创新与应用、公众参与等多种手段来理解和界定环境保护行为或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是国际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对环境直接和间接施加影响的活动之总称,而依活动影响性质与作用其又可分为积极环境行为与消极环境行为,依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又可分为
6、直接环境行为和间接环境行为。,(二)国内学者对环境行为的理解与界定(1)从宏观层面和社会管,(3)从生活实践以及行为的积极影响来理解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并与环境直接相关的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就是指人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保护环境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4)从环境行为的研究内容加以理解:广义的环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而狭义的环境行为则仅为个体层面的行为或环境保护行为。二者皆具片面性,且难以给出明确定义。环境行为实则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特定的社会因素相关,且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其结果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
7、系。,(3)从生活实践以及行为的积极影响来理解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是,(三)环境行为的主要特征,(三)环境行为的主要特征1.个体性2.惯常性3.模糊性4.正,1.五分法或六分法亨格福德等较早将环境行为区分为五类:(1)说服行动;(2);(3)生态管理;(4)法律行动;(5)政治行动。史密斯塞巴斯托对环境行为做了与之类似的六类划分:说服行动、经济行动、日常身体力行行动、法律行动、公民行动、教育行动。,(一)国外学者对环境行为基本类型的划分,二、环境行为的基本类型,1.五分法或六分法(一)国外学者对环境行为基本类型的划分二、,2.四分法,斯特恩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的基础上,结合激进与否的考虑,将
8、环境行为分为以下四类:(1)激进的环境行为;(2)公共领域的非激进环境行为,;(3)私人领域环境行为;(4)其他环境行为。,2.四分法斯特恩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的基础上,结合激进与,3.两分法,亨特等将环境行为区分为私人领域环境行为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两种类型。廷德尔等则将环境行为区分为环境行动主义与环境友好行为,前者是指“由环境组织发起与推动的具体的运动支持活动”,后者指的是“以不同方式旨在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另有研究者从理性衡量角度出发,依据实施成本将环境行为区分为低成本环境行为与高成本环境行为。,3.两分法亨特等将环境行为区分为私人领域环境行为与公共领域环,(二)我国学者对环境行为基
9、本类型的划分,我国学者多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环境行为类型进行划分。如有学者将公众环保参与行为由易到难划分为三个层面: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的参与、公众自身的环境友善行为、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执法的监督。2006年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则从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参与方式两个方面对公众环保行为进行考察。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则将环保行为分解为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两种类型。,(二)我国学者对环境行为基本类型的划分我国学者多从公众参与的,2018年,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则将生态环境行为区分为10类:关注生态环
10、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共建美丽中国。我们曾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可区分为私人领域环境行为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两类。,2018年,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第二节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与拓展。阿杰恩认为,人的行为并非完全自主的,而往往处在资源、机会或特殊技能等的控制之下,进而在理性行为理论架构之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变量,包括个体对自身完成预期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个体对行为实施与否的控制能力两部
11、分,从而发展出新的理论模式计划行为理论。,(一)计划行为理论,一、侧重心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与拓展。阿杰恩认为,人的行,环境社会学第七章课件,计划行为理论在环境行为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不过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其预设个体是理性的、自主的,其行为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下做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实际上个体并非完全自主、理性的个体,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对日常生活中大量习惯性行为与模糊性实践关注不足。二是遵循态度与行为的经典路径,侧重关注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信念等对行为意向以及行为的相应影响,相对忽视知识、行为策略等认知类因素对其的调节作用。三是预设
12、行为的实施依赖于行为意向的激活,忽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因素对行为的直接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环境行为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不过需注意以下三,(二)环境素养模式,“环境素养”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用以辨认有环境素养的公民,以奠定解决环境问题与破除生态困境的基础。具有环境素养的人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了解自然系统如何运行的知识以及关心社会系统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与影响;了解各种地方、地区、国家、全球等层面的环境问题;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具有辨认、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实施环保行为。,(二)环境素养模式“环境素养”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用,
13、亨格福德等为预测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提出了环境素养模式。此模式包含八个变量,这八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且各自对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亨格福德等为预测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提出了环境素养模式。此模式包,马西尼科斯基在梳理其他学者对环境素养模式中各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模式做了修订。最大的变动,首先是将原有的“环境行为策略”更改为“公民行动” ;其次是拓宽了对“态度”与“控制观”的理解;此外还提出与自然环境接触的直接经验能激发环境敏感性,替代的与间接的经验以及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人的行为示范与影响亦对环境敏感性有着增强作用。,马西尼科斯基在梳理其他学者对环境素养模式中各因素的研究成果的,(三)负责任的环
14、境行为模式,海因斯等在借鉴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参照环境素养模式的基础上,对128篇环境行为研究文献进行了元分析,并提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研究发现,环境议题知识、行为策略知识、行为技能、态度、控制观、个人责任感以及行为意向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有关,即环境议题知识丰富、对环境问题了解得多以及知道如何处理环境问题、具有积极的环境态度、内控观较强、富有责任感的个人较多地从事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三)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海因斯等在借鉴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参照,环境社会学第七章课件,(四)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规范激活理论认为社会规范只有具体化为个人规范,方能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即个人规范激活是亲社会行为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社会学 第七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