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课件.pptx
《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课件.ppt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湖库的水文、水质特征分析湖库箱式水质模型非完全混合水质模型狭长湖库移流衰减模型湖库环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型湖库水质模型通用软件简介,第1页/共23页,湖库水文、水质特征分析,湖库水文、水质特征主要体现为水温的垂直分层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湖库的水温结构特性及其类型分层型湖库水温结构特征湖库的水质特性,第2页/共23页,湖库的水温结构特性及其类型,异重流现象影响湖库水温的主要因素湖库的温度分层现象湖库主要水温结构类型及判定方法,第3页/共23页,天然湖库具特殊水温结构,是一种热容量 很大的水体。 随水温不同,湖库内水质点密度不同,形 成水质点密度差结构,使湖库的入流与出流 具密度
2、流现象,也导致河水在湖库内具滞留 机制。 异重流是湖库水温预测模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可用经 验公式计算出它的厚度与流速。,湖库异重流现象,第4页/共23页,湖泊、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对深度较深的湖泊水库,因其流速小,紊动掺混能力小,由春季始,气温升高,日照增强,入湖水温比湖库水温相对较高,而从湖表进入,使湖表水温在夏末达到峰值,水体温度在垂直方向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底层水温高于表层,表层水冷却、密度增大、向下沉降产生对流现象使温跃层逐渐消失,湖库表层形成温度均匀的掺混层,厚度随时间增加,对流现象达到整个水深时,称为湖库大循环翻池,进水潜入水表面下。 冬末,湖库最终冷却水温大
3、于 4 以上的湖库,形成近乎均匀的温度场,最终冷却水温小于 4 的湖库,冬季表层形成逆温层。,第5页/共23页,湖库水温结构类型及判定方法,分层型 以夏季为中心,形成稳定的温跃层,冬末,温度接近均匀分布湖库水在垂直方向存在密度梯度,很难产生掺混;入流与出流成为水平的层流。湖库内可分为层流和滞留两部分,水的滞留时间长,水质问题比较突出。混合型 一般出现在掺混强、水流急的中小型湖库,年内湖库内水温分布大致相同水在湖库内滞留时间短,水质问题一般并不严重。过渡型,第6页/共23页,水温结构类型判定方法,分层的判别方法库水交换次数法由日本学者提出,判别指标为:=,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总库容,一次洪水总量
4、,总库容,判别方法:20 混合型对于分层型: 遇1 的洪水,成为临时混合型 遇到0.5 的洪水对分层影响不大 其他的,介于二者之间。,第7页/共23页,分层型湖库水温结构特征,温水层表面较浅范围内,受风动力作用影响,水层混合剧烈,水温垂向分布均匀与大气、太阳进行热量交换,水温较高。温跃层较短距离的过渡层,温度梯度大,混合能力弱。均温层下部较深的范围内,水温低,稳定少变,基本均匀。,第8页/共23页,湖库的水质特性,湖泊与水库的主要水质问题 湖泊和水库属静水环境,水流速度较低,水滞留时间长,进入湖库的营养物质在其中不断积累,因而湖库中突出的水质问题: 下层厌氧状态的发生与富营养化。贫营养湖与富营
5、养湖,第9页/共23页,湖库箱式水质模型,完全混合箱式模型Vollenweider 模型Kirchner-Dillon 模型分层箱式模型,第10页/共23页,Vollenweider 模型,假定: 对停留时间较长,水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湖库,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输入、输出和在湖库内沉积衰减的该污染物的量函数。方程: V(dc/dt)= CpQp+ Wo QhC K1CV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 Qp 废水排放量; Wo 湖库中现有污染物的排入量 Qh 湖库水出流量;,第11页/共23页,Vollenweider 模型,解析解: C=(CpQP+Wo)/VKh+(Ch-(CpQp+W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泊 水库 水质 模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4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