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ppt
《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一、概念:解表药-发汗、解肌、透疹-表证二、适应证:表证三、分类:辛温、辛凉、扶正,四、使用注意:,1、武火急煎(1015分); 2、药后避风寒,添衣加被助汗; 3、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4、发汗峻剂“中病即止”。,适应证:风寒表证。组方配伍规律: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常配: 1、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2、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基础方典型结构,主证病机分析:,(太阳伤寒),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脉紧,肺气不宣,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
2、汗,脉浮紧。,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方解:,君臣佐使,麻黄桂枝杏仁甘草,(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降利肺气,调和诸药,缓和峻烈,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麻、桂相须 -辛温发汗麻、杏宣降 -宣肺平喘,随证加减:1、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2、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荑;3、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4、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附方:,1、三拗汤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组成
3、:麻黄汤去桂枝,2、华盖散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3、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烦燥,口渴,脉浮紧。 组成:麻黄汤增麻黄为六两(倍用),加石膏如鸡子大(二三两),趣味记忆法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三拗汤: 干黄杏 (炙甘草 麻黄 杏仁)大青龙汤:石大江干妈姓桂 (石膏 大枣 生姜 甘草 麻黄 杏仁 桂枝),1、外感发热,李某,男性,48岁,公务员。酒后受凉,当夜寒热交作,咳喘身痛。次日到某大医
4、院就诊,以“高热查因”收住院。此后每天下午体温39度以上,反复10天,。无奈之下求助中医。症见:周身酸疼,头晕痛,口淡纳差,进食甚少,生病以来体重减近5公斤,渴喜热饮,轻咳,痰稀不多,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大有力。处方:生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5g,柴胡20g。1剂水煎服。1剂退热未再发。,2、痛证,杨某 ,男,6 O 岁,1 9 8 0 年 4月2 0 日初诊。腰痛、左腿痛3个月。3月前因风雨天外出,回家后出现腰及左腿痛并渐渐加重,终至卧床不起,疼痛剧烈。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刻诊;左腿痛剧不可屈伸,畏寒,患肢以棉被裹之,四末欠温,脉弦,舌苔白。此乃风寒之邪客于分肉
5、之间,即太阳之经证也。虽然客之日久,尚未传入他经,仍宜麻黄汤加减治之:麻黄15 g ,桂枝l0g ,炙甘草6g ,附子10 g,3剂。服讫全身俱感温暖,疼痛十去其七,八,能持杖行走。后随症调理月余而安。,3、咳喘,姜春华医案:胡女,46岁。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以麻黄汤加味,处方: 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 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4、水肿,陈华医案: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近二
6、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0克,蝉衣5克。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帖,诸症若失。,5、皮肤病,李克绍医案:陈某,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前,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然身痒,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改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思考脉迟、肢冷,并有明显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场原方。共服2刑,块消痒止,后未复发。,6、寒闭
7、失音,赵守真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
8、肺化痰。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7、突发性耳聋,刘女,52 岁。晨炼时,天下大雪,忽感右侧偏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身痛。服川芎茶调丸及西药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但右耳突发耳聋、耳鸣,西药治疗无效。现右侧耳鸣、耳聋、头昏胀,恶风,形寒肢冷,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入侵, 肺失宣降,耳窍不利。治以宣肺散寒,通利窍道。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石菖蒲各12g, 桂枝、防风各床盖被发汗。服2剂后微汗出,头昏胀,行寒肢冷,右耳15g, 细辛6g, 川芎10g, 黄芪30g, 甘草3g, 生姜6 片、大葱白5根引。1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耳鸣基本消失。按:此例患者受严冬风雪之寒气
9、侵袭,致肺失宣降、寒凝气滞、耳窍不通而致耳聋,故用麻黄汤发散风寒。风寒祛、耳窍通,耳聋自愈。,8、胸痹,刘某,男,56岁,1980年12月诊。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动则尢甚,时常发作一年余。近月余发作频繁。刻诊:气短声低,气急而咳,痰少色白,畏寒怯冷,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舌暗苔白,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此乃胸中阳气不振,不能贯通心脉,则胸闷胸痛;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血肉则畏寒怯冷,时时恶风。宜麻黄汤主之:炙麻黄6g,桂枝15g,杏仁6g,炙甘草30g,薤白6g,附子30g(另包先煎)。服药3剂,诸症消失。麻黄汤宣肺解表,散寒通滞,消除病因使胸中阳通阳化气,对本证属
10、阴寒凝聚型的有较好疗效,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9、乳腺管闭塞,李氏治疗急性乳腺炎并发乳腺管闭塞病例1例。患者女,24岁。因睡姿不当,挤压乳房,遂发冷发热如疟状。现见左侧乳房胀硬,乳汁排泄不畅,舌苔薄白,六脉浮紧。体温37.2,血象正常。投麻黄汤,药物组成:麻黄7g,桂枝10g,炒杏仁15g,炙甘草5g。1剂,水煎服,汗出病愈,10、遗尿,某女32岁。91年春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感冒胶囊等末愈。此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住某院治疗,有所好转,但小便开始不利,数日后不禁。刻诊:形体肥胖,两眼险虚浮,下肢浮肿,尿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声、大笑时尿液自出。发热微恶寒
11、,肢节疼痛,平时很少出汗。舌质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15克,3剂。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今未有复发。(韩天育医案.吉林中医药1992,(4);19)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用麻黄场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11、癃闭,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热,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畅,小腹胀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郁闭而致尿闭不畅。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15克,桂枝
12、、杏仁各9克 牛膝30克 葱白3茎,水煎温服。1剂尽而小便通畅。(吴光烈,福建中医药1987)风寒闭肺,上窍闭塞,致下窍不通,小便点滴不行。治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闸而开支流,此先贤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12、难产,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皇汉医学)按语: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
13、产。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12、难产,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稍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13、开窍还魂,刘某,男,44岁。1980年孟冬煤气中毒,其亲属发现时已昏迷不醒,手撒遗尿,呼之不应。急送某医院抢救后苏醒。醒后头晕头痛,胸中闷窒,烦躁不安,恶心欲吐,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翌日晨起,诸症不减,邀余诊治。舌苔白腻,脉沉弦有力。辨证为余毒内伏,神明受扰。治宜宣通气血,祛毒外出。乃试投麻黄汤,处方:麻黄、生甘草各15g,桂枝、苦杏仁
14、各10g,服药1剂,通体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13、开窍还魂,按:煤气余毒内伏,须有外出之路。麻黄发汗利水,宣通气血,驱散毒邪。徐大椿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4、开太阳治失眠,梁女,54岁,退休。反复睡眠不安10多年,主诉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早醒。每晚入睡一二小时。舌淡,苔白稍腻,脉细弦。一月内更方数次,遍用养心安神、镇静安神、补脾安神等法治疗,效果不显。尝试用麻黄汤: 麻黄10 桂枝6 杏仁10 炙甘草10三付,嘱其水煎时间不要过久,且早、中饭
15、后服用。 药后复诊,睡眠明显改善。后用建中汤和归脾汤调理月余而愈。,14、失眠,麻黄汤用于治疗失眠亦未见过报道,余国俊、刘力红 均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失眠记载,网友博客也有麻黄汤治失眠的记录。理论根据: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太阳与阳明相表里。不汗出乃太阳不开,太阳不开每每影响阳明主合之功能,而阳明合则寐,阳明合不利则失眠。用麻黄汤开太阳,使阳明主合之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失眠之目的。,15、蛛网膜下腔出血,2000年秋 , 37岁农妇,患高血压 18年 ,因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昏迷 48小时 ,醒后发现暴盲。寒战 ,咳逆,无汗。查见颅内血肿、水肿 ,双眼底出血、水肿禀赋素壮 ,纯属表实
16、。遂予麻黄汤1剂令服。后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调理愈。(李可),15、蛛网膜下腔出血,从本案的病机看 ,由于寒袭太阳之表 ,玄府闭塞 ,寒邪郁勃于内 ,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 ,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 ,即邪之出路 ,随着汗出 ,表闭一开 ,邪从外散 ,肺气得宣 ,水道得通 ,小便得利 ,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 ,脑压迅速复常。,15、蛛网膜下腔出血,由此想到古代治中风昏迷欲死 ,用“古今录验大小续命汤 ”,并强调“录验 ”二字 ,必有至理。人本一体 ,表里同气 ,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 ,表气通则里气和。汗法之奥妙 ,并不单在一个“汗 ”字 ,麻黄可以通利九窍 ,宣通脏腑之气。
17、,麻黄体质,适宜用麻黄的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润,脉浮较为有力。,麻黄剂量的掌握,何绍奇用麻黄,一般用69克,儿童酌减。中医学家米伯让在治疗急性肾炎中,均以麻黄为君药,用量多在1428克以上,小儿也用至17.5克。江苏的邱祖萍先生用麻黄、石膏,十分讲究量比关系,通常将麻黄用量提高到1215克,石膏控制在2040克,意在重用麻黄为主,辅以石膏,这样既达到攻逐表里之水邪,又能缓和麻黄峻汗之性,力图做到既给水邪出路,又使邪祛而正不伤。
18、吉林的梁兴才先生在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及寒湿痹痛等症,使用蜜炙麻黄30克左右,多至45克(一日量,水煎服),生者用1518克,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麻黄的注意事项及禁忌,本草经疏曰:“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麻黄的注意事项及禁忌,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温燥发散,一般而言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北地严
19、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躁,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相恶,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麻黄的副作用,据海外新闻媒体报道,美国的研究人员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用来健身和减肥的草本兴奋剂麻黄,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死亡等灾难性的并发症。他们研究的病例大部分都是身体健康但在服用麻黄时出现了副作用的年轻人
20、。有些人服用麻黄才几天或几星期就出现了问题,有两名在服用麻黄期间怀孕的妇女出现了流产。,何方可以一方治百病?,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范中林小柴胡汤:陈慎吾、江尔逊下气汤:麻瑞亭五苓散:水液代谢四物汤、逍遥散:傅青主女科,麻黄附子细辛汤,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
21、抓药2剂。不意服完l剂,当夜竟然安睡! 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余国俊,全息医学,针灸现象更明显:耳针现象头皮针现象腹针现象足底按摩,麻黄汤的“一”,麻黄汤作用的“一”:开窍、通经络(开)麻黄汤证病机的“一”:寒邪郁闭(闭)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观其脉证,随证治之),麻黄汤的“一”,柯韵伯: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 (伤寒附翼)汪昂: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
22、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皮腠,肺之所主,寒从此入,仍从此出) (医方集解),麻黄汤的“一”,无论麻黄汤能治疗多少种病症,它的基本作用就是发汗开窍,和延伸的温经通络散寒。所有的医案也有共同点病机:即寒邪郁闭。,古代中医的许多理论与治法的奥秘 ,现代人尚无法破解 ,用现代病理药理揣测古代医理病机 ,大多是闭门造车 ,驴唇不对马嘴。如果用现代的尺度去判定古代的是非 ,把真正的精华当成糟粕抛弃 ,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李可),身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西医:神经、体液、自身 中医:气机(经络通路) 核心是整体观,关于圆运动这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
23、,把圆圈的运动出现障碍,不能转动了,就会产生疾病。治疗疾病,就是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圆圈里的脏腑气机恢复正常运行,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通方”。即通用方,很多病都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再根据病情特点适当加减。例如咳嗽,止嗽散就是很多医生喜用的通方,这首方可发可收。肺气郁闭,加麻黄、杏仁;内热郁闭,加黄芩、桑皮;咳嗽有痰,加浙贝或川贝;咳久伤阴,加沙参等。程钟龄自己还列举了许多加减法,使用起来,进退自如。又如,妇科病有两首名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解表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3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