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ppt课件.ppt
《文言虚词的用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的用法ppt课件.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一个人给他出门在外的兄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邻居死一人,其肉卖至七八十 。家中新添一佃户,嫂嫂是以肚子又胖矣。”,都是虚词惹的祸,文言虚词,考什么,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B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如何理解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 一、首先要注意分清词性 (连词/介词/助词/副词/代词)二、然后弄清其在文中的语法作用。 如:四方之民归之,
2、若水之归下也.,的、结构助词,他、代词宾语,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怎么考,高考语文,近几年高考试题有多套(安徽、北京、湖南、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浙江、天津)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 题型有两类:客观选择题和翻译题,例一:四川卷,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 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 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
3、”即“在何”,在哪里;后句“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可见,虚词的考查是重点也是热点。,如何备考,夯实基础:必修课本1-5册和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基本篇目出现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掌握。,1【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表领属。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然视其左右,2第二人称代词,应译为“你(的)”“你们(的)”。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3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自己)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
4、代词,可译为“这”“那” 、“这(那)些”、 “其中的”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其】,(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 “还是”“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4、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或情况即将出现或发生。可译为“将要”、“就要”。教训不
5、善,政事其不治。管子,【其】,(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其】,(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1、 首先要掌握虚词的多种含义,2、再将推断的义项放到材料句中来衡量,看句意是否通畅,“以熟带生”。,解题技巧,真题回放:(湖南卷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6、固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C项 代词 他的 表领属,与例句用法一样。,小试牛刀,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遂去。,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
7、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以】,(一)介词,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以】,(一)介词,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
8、成语)秋以为期(诗经氓),【以】,(一)介词,(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以】,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二)连词,
9、【以】,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二)连词,【以】,(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以】,(四)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0、。(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以】,【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把作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七、特殊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特殊虚词
11、,【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特殊虚词,3.【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一)兼词,(二)代词,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
12、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焉】,(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三)语气词,【焉】,4【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
13、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知明而行无过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一)用作连词,【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
14、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一)用作连词,【而】,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一)用作连词,【而】,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一)用作连词,【而】,(二)通假字(1)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15、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2)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特殊虚词,【而】,【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而】,特殊虚词,【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
16、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而】,特殊虚词,5.【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缙绅、大夫、士卒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于】,(一)介词,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君幸于
17、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于】,(一)介词,6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于】,特殊虚词,【于是】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
18、墓碑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于】,特殊虚词,【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于】,特殊虚词,6.【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一)代词,(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
19、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之】,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之】,(二)助词,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
20、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之】,(二)助词,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之】,(二)助词,(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之】,练习,1)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王见之,曰:“牛何之?”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7)何功之有哉?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1、! 9)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石之铿然有声者,这些话兵器的往这些宾前置我主谓之定后置,(一)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7.【为】,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一)介词,7.【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一)介词,7.【为】,4对,向
22、。为之奈何?(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一)介词,7.【为】,(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7.【为】,7.【为】,(三)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用法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3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