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发展论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文学发展论,第一节,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的关系,一艺术的起源,(一)探讨艺术起源的前提,1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不能被再次追问的,是讨论问题的基础,是不需要再证明的,即形而上的最高抽象。2应该是从“所以然”层面所作的解释,即要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只是在“想当然”层面上的陈述,即只是对“是什么”的说明。,3.同时又要是具体的,要在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以内来探讨艺术的起源,即要将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其他创造相区别,从而指出它的特殊性来,凡是同时也能运用于人类其他创造活动的,都不是对艺术起源的最终说明,如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就不是对艺术起源的最确切的界定。,4要将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本质相区
2、别,尽管这两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看到人类艺术的起源,往往是和其他意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艺术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正如宗教和哲学相互独立一样。,(二)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1摹仿说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代表作: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斯多德诗学,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因此,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是不真实的。他提出的“摹仿说
3、”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亚里斯多德,在批评柏拉图唯心主义摹仿说的基础上,重新使摹仿说获得了唯物主义的性质,他认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而摹仿是人自孩提时代起就具有的本能。这种说法肯定了文学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摹仿说”指的是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的“摹仿说”,不是柏拉图的“摹仿说”。但唯物主义的“摹仿说”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来解释摹仿动机,把它归之于人的天性和本能,仍不能科学他说明文艺的起源,2游戏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与游戏有关,是动物精力过剩的游戏冲动。这种说法源于康德,后经德国诗人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加以发挥和补充。这种理论
4、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但这是一种终极的实用观,即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没有什么创造是“废物”)。,康德认为,“照理,我们只应把通过自由,即通过以理性为活动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叫做艺术”。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所谓情感判断就是主体因不受对象的感性存在和理性概念的束缚而获得自由,由此引起的情感愉悦,是主体在精神上的解放,即知解力和理性的完美融合所带来的心灵自由,因为感性认识要受经验的束缚,理性认识要
5、受概念的束缚,这都不是自由的意识活动,只有超越了这两者的局限,意识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自由,实际上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具体展开(判断力批判)。,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体现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人性状态,他的名言是“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教育书简),斯宾塞补充说,艺术和游戏就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谷鲁斯认为,游戏是“内摹仿”。他举了一个人看跑马的例子,“这时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跟着马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
6、粹的审美欣赏 ”。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通过大量的原始艺术和原始部落实际生活的考察指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于人与游戏关系的命题,对于我们考察教育中的游戏因素极具启发意义。,胡伊青加,提出了一个更大胆,也更为本源的命题“人是游戏者。”对于理解人、人性以及人与游戏的关系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他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
7、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巫术说,这种说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魔法、巫术仪礼活动,目的在于人类早期控制自然力的渴望。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一书中,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
8、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
9、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他是最早用图腾和巫术解释旧石器时代艺术的人,其代表性著作有图腾崇拜的规则艺术与巫术关于驯鹿时代绘画和雕塑的谈话。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主要代表作 :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1854-1941)的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10、987年版)。中国也类似的古代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一说即神农,一说为帝尧)的蜡辞(12月蜡za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4心灵表现说,心灵表现说是欧洲19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观,持这种观点的有哲学家,也有心理学家。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主观心灵的需要,是主观心灵的产物。华兹华斯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抒情歌谣集)康德认为: “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来源于人的“天赋资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 艺术是人的一种成功的直觉表现,是心灵产生的与客观对象无关的表象。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
11、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 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观点解释艺术起源 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
12、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5劳动说,恩格斯、普列汉诺夫、鲁迅。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人的手日臻完善,语言思维不断发达,从而提高了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恩格斯指出:“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尔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马克思在讲到神话形式时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
13、力加以形象化”。 劳动起源说科学地解决了文学的起源问题,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证明了文艺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起源于劳动,传统的看法有:,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提供了文学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人类通过劳动在一定环境中把前肢变成两手,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大脑逐渐发达,表达意识、情感的语言随之而产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感觉形式美的眼睛等各种感觉器官也逐渐形成了。 由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到工具制作逐渐标准化和艺术化。可见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和人的审美意识,创造了文学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
14、并伴随劳动而产生。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及思想感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自己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和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这就是最早的音乐节奏来源。原始人把这些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从原始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看,文学起源于劳动。 原始文学艺术反映的是原始人民的劳动过程、场面。原始舞蹈是各种动物动作的摹仿和劳动生产过程的再现。原始绘画表现的是一些动物和狩猎生活场面。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
15、洞中的野牛画,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山洞壁画。其中画了一只被原始猎人打伤了的野牛,它扑倒在地、睁大眼睛、浑身有力、企图挣扎着向前冲去。整个画幅用红、黄、黑几种色彩绘成,线条豪放洗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野牛的外形,生动地反映了原始人的狩猎生活。,不同看法:,原始人为什么要把这种狩猎过程记录下来呢?决不会是出于为记录而记录的目的,它必然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目的,我以为这就是为了超越自然的局限,即一种巫术。如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一说即神农,一说为帝尧)的蜡辞(12月蜡zha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从原始文学艺术的形式看,原始歌谣往往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三位一体。
16、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地、六日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尽管这八首歌谣的词已失传,但这种反映劳动过程的边歌、边舞的原始艺术最典型的形式却被记载下来了。但这仍然是一种巫术活动。,因此对劳动起源说,不能简单地认同,而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它太宽泛,因为连人都是由劳动创造的,那艺术自然就是起源于劳动了,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另一方面,它又太狭窄,即将艺术的起源只局限于劳动,至于人的心理、情感、意识等等都没有包括在内。,二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一致性,(一)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社会生活发展
17、而发展,1文学内容的发展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每一时代的社会生活都决定该时代文学的内容;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引起文学内容的变化。其一,生活的发展使文学有了新的反映对象,即有了发展的可能一方面,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性质内容的文学作品。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内容。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没有分离,人人必须参加劳动,劳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也有不同性质内容的文学作品。,如同是封建时代的文学,在唐代出现了大量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和同情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在宋代诗歌中爱国主义内容十分突出,
18、出现了陆游、辛弃疾这样伟大的诗人。,再如资本主义文学,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把人比成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反对教会黑暗统治。 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种种黑暗现象。,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富人的天堂。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家们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在他们作品中的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精华了,而是一些扭曲变形、十分荒诞的人,或者是“甲
19、壳虫”、“犀牛”等等。总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文学,如鲁滨逊飘流记不同于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狄更斯、萨克雷的小说,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卡夫卡的变形记则又有别于前两者。可见,文学的内容总是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二,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服务对象,即读者,有了发展的需求,它提供了文学发展的广阔市场。其三,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矛盾,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2文学形式的发展,内容的发展引起文学形式的变化,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归根结缔是由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文学形式就比较粗糙。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生活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就必然要求文学形式不断更新、变化,以表现新的内容。,以我国文学的发展为例:,原始社会文学直接和集体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其形式往往以“歌”为主、诗为辅,节奏鲜明、歌词简短、语意不深,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在人们还没有足够力量战胜自然力的情况下,以幻想形式反映生活的神话就诞生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又产生了先秦时期的四言诗,进而发展到汉魏时代的五言诗,到唐代,七言诗高度发展,除古体诗外,又形成了近体诗,从而不断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的诗歌。人们常讲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代有偏胜”的状况等,就体现了文学形式的不同时代的特点。,唐宋时代
21、商业经济发达,市井繁荣,市民阶层出现,促进了传奇、话本、杂剧等文学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已发展成熟。到“五四”时期,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生活促进了现代小说、白话诗的崛起。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出现了暴风骤雨、创业史等表现劳动群众伟大斗争、反映一代新人成长的优秀作品。,我国小说、戏剧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一切都说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文学的发展,社会前进了,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发生变化。这是文学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二)文学发展中的诸种因素,文学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种因素,经济、政治、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民
22、族的传统习俗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种综合因素的合力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因此,文学发展是“多因”的而非“单因”的。1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文学发展。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学艺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第一、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文学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革。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
23、古希腊、罗马文学。随着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文学。到了公元14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便产生了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20世纪初,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由此可见,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影响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会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战胜波斯之后,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哲学、史学、美术、文学都得到高度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
24、代文化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反杜林论)具有不朽魅力的希腊文学艺术,正是希腊经济繁荣的结果。,第三、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文学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使得文学有所发展。如18世纪的德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割据状态,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停滞、腐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因而在文学上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产生了歌德、席勒这样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也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
25、的美好愿望,因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机构、政治制度、政策法令等等。它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基础和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矛盾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社会生活是由不同的集团和群体组成的,而这些不同的集团和群体的社会要求必然要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由于它们在社会生活的地位不同,对文学的要求也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作为被统治集团总是要表现自己的要求,而作为统
26、治者,他们必然要压制这种要求。,第二、政治统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般说来,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统治阶级,其政治观点和政治权力还没有发展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尖锐对立的程度,他们的统治一般还比较开明,其方针政策与经济基础、与文学发展相适应,因而有利于文学的繁荣发展。反之,统治阶级日趋没落,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权力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必然文网森严,使文学领域万马齐喑,百花凋零。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没落的统治阶级倒行逆施,也往往激起进步文学家们突破原来的阶级局限,转到人民方面来,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第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27、哲学、道德伦理、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都和文学艺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当某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得到高度发展时,就会对文学发展产生突出作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它指导文学家正确认识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道德,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道德伦理主要在精神生活、道德面貌方面对文学内容的善与不善进行规范,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同时也从世界观、道德伦理观方面为作家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直接影响文学的创作。由于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情感和思想情操的影响,所以,历来的文学创作都受到一定的道德观
28、念的制约,使文学有利于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宗教是对现实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它依靠一种虚无飘缈的神秘力量对社会发生影响。它通过种种玄妙言论把偶像吹得神乎其神、智慧无穷、法力无边,可以创造一切、消灭一切,使人盲目地屈从,任其驱使奴役。宗教支配文学,最典型的是欧洲中世纪。当时教权高于皇权,宗教要求文学艺术为上帝唱赞歌,为基督、圣母写赞美诗。当时的文学作品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在技巧上多用梦幻、寓意、象征手法,直接为宗教服务的,成为宗教神学的附庸。但宗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文学发生普遍影响。它除了在教义上影响作品内容外,还给文学提供想象、联想和幻想的材料;宗教活动中那种神秘感
29、和恐怖感也深深地渗透到文学作品中。,第四,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传统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也影响文学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心理素质,文化历史,风俗民情,在历史的积淀中,构成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文化习俗、深层心理结构和审美传统。因而每个民族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别。,3文学观念、理论、流派、思潮,社会物质生活的发达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丰富和深该,一方面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等其它意识形式的发展,必然对文学观念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文学观念及其理论的自觉,也必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4
30、社会分工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有了分工,这对文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一部分人脱离了物质生产,成为专业的文学家,以从事文学创作,这对文学的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它也使这些专业人员脱离了社会生活及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民大众,影响了他们才能的极大发挥;也消解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文学创作的机会。,总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事实上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正是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常常通过政治、道德等中介因素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发生影响。因此,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中介因素表现出对文学强大、直接的影响是毫不奇怪的。同时,文学
31、的发展又不是某个单一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是社会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的。所以,在看到经济因素对文学影响的同时,必须看到社会各因素的作用,具体分析不同时期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不可一概而论。,三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不一致性,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生活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时,理想与现实是相统一的(文学的创作方法也就趋于统一),这时的文学也就随着有很大的发展。而当社会生活的发展处于停滞徘徊时,即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差距,这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文学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文学的发展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过对于局部的不平衡性而言,后者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这是由于虽然整个社
32、会生活可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阶段,但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为作为创作动力的一个主要来源就在于作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即批判意识和理想表达,这时作家就以文学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如18世纪后期的德国文学和19世纪中期以后的俄罗斯文学。至于文学的发展落后于现实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政治统治对文学的影响,如中国现在的文学。,2文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以外,还要以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即所谓创新与继承的矛盾运动为依据。如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文学,当时的社会生活虽然落后于西欧,但文学的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由于西欧的文学发展成就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
33、借鉴,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很缓慢的,而文学的继承则是很快的,因而俄国文学就可以直接借鉴西欧的文学成就,而在社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很快取得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3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发展的制约以外,还受上层建筑及其他意识形式的影响。,政治统治制度、政治观念、法律意识、哲学思想、宗教和道德等等,都对文学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物质生活的发展并非直接同文学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中介而发生作用的,这就使文学有可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如西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被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所接受,从而起来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就以文学作为武器,为其制造舆论 。,4
34、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外因,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是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中介,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文学发展的中间环节。内因,文学自身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内在根据。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文学与其反映对象(生活特征)和服务对象(读者及其审美需求)适应不适应的关系。就反映对象而言,文学作品是否完美地反映了生活特征,即作品与生活特征是否适应。就服务对象而言,文学作品是否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要,即作品与读者是否适应。,旧的文学与旧的生活是适应的,旧的文学与新的生活不相适应,或文学的发展赶不上社会生活发展的步伐,也不适应,这时文学就要通过调整而获得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与社会生
35、活的矛盾运动就是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过程。社会生活的发展必然要促进文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发展的可能,创作。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其现实成果和潜在要求)创造出许多新的反映对象,即新的审美特征,为文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发展的需要,欣赏。社会生活的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服务对象(读者)和审美需求,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发展的需要。,这两者的解决只有创作使可能变为现实、欣赏使需要得到满足。要创作就要突破旧的框架,就要创新,要创新就要继承。因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适应或不适应,是由创作和欣赏实现的,而创作和欣赏都有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创作发展可能社会文学继承创新欣赏发展需要,第二节,文学自身创新与继承
36、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与文学创新关系,文学的发展是靠创新实现的,所谓发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前进,这其中既有继承的成分,更有创新的成分,其中创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和形式、范围和程度等等方面。因此没有创新,文学的发展就谈不上。,创新:随着生活的发展,为了反映新的审美特征、表达新的审美感受,从内容到形式,即从写什么到怎样写所进行的一场带革命性的变革。文学的创新是由文学生产的特性所决定了的,即个性化和多样化,对作家而言,既要突破别人,又要突破自己,否则文学就会千篇一律,即类型化,没有独创性,一味摹仿别人,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1内容的创新,是否创新的标准,要看其是否
37、表现了新的情感不断发生的生活内容、生活特征、生活矛盾,要求人对它作出不同的反应,即新的客体剌激必然带来主体新的反应是否塑造了新的形象生活特征发生了变化,即原型发生了变化,那么反映它的艺术形象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亦即创新。具体来看:第一、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内容要有新材可选,即要作到“善避”。第二、要有新意可采,在旧有的题材中灌注进新的审美感受和赋于新的主题内涵,即要作到“善犯”,它比选用新的题材难度更大,也更有意义。,2形式的创新,形式的革新则相对缓慢,语言形式是约定俗成的,非个人所能轻易改变,语言形式的变革往往成为一种文学革命的运动,内容的创新则主要是作家个人的,它更多个性特色,每个作家都是独立
38、的个体,既就是面对同一个生活特征,不同的作家其感受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内容本身就是独创的,因而就容易创新。换句话说,内容主要是一种主观化的东西,它具有更大的随意性,或灵活性;而形式主要是一种客观化的东西,一旦形成就比较固定,因而语言形式的变革往往成为一种文学革命的运动。,3形式创新的途径改变和革新传统的旧形式。引进和移植外国的洋形式。发掘和提炼民间的土形式。4创新的民族化和化民族 为本民族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包括内容和形式,关键是内容。创新要适应本民族的欣赏习惯。,二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的继承,(一)文学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按信息论的观点,新颖信息必须以旧有信息为基础,没有旧有信息,新颖信息的传输
39、与接收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反对如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样的主张。它形成于1917年,以波格丹诺夫为首,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为组织。认为过去的文化都是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文化应抛弃一切旧文化,而创造百分之百的无产阶级文化,并且要由无产阶级文化派自己来创造,这个主张立即遭到了列宁的批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因此继承既包含着对异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学的继承更是如此,因为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往往带有很大的阶级性,因此对它的继承要受阶级性的限制。而文学的继承则可以自由得多。,(二)批判继承的原则,继承是有选择的而非全部照搬,这是一个扬弃的
40、过程。之所以要做这样的鉴别选择,即批判过程,是由文学传统和文学遗产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它们代表着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晶,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受过去的时代和阶级的种种限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特征和不同的情感内容,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适应今天的时代生活和情感需要。如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等等,都与今天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我们所肯定的正是古代文学中对此持批判和抗争的那些内容,如儒林外史、牡丹亭等等。,第一,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即要将具有人民性的作家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及其作品与那些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无聊文人的应制、应酬之作区分开来。第二,把真
41、善美文学中的精华部分与糟粕部分区分开来,真善美只是就大的类别而言,在这个类别里,还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如李白杜甫里面有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有对政治黑暗的抗争、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等等,这些都是其精华所在,而其中的及时行乐、忠君观念及维护封建等级制思想等等,则都是糟粕所在。如水浒传里宋江性格中的正统观念。第三,要把精华中于今天有用的因素和于今天无用的因素区别开来。总之要继承真善美文学中的精华部分中于今天有用的成份。,批判继承原则的补充:,以上三者主要是情感倾向和文学观念,而对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则是完全可以欣赏的,因为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了,对于人性长河中的那一段,理应给我们以审
42、美的精神享受。再者所谓批判继承,即肯定或否定,只是一种欣赏的情感判断,而不是说欣赏过程。,如只看那些精华部分,而不看所谓的糟粕部分,其一,是不可能,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如红楼梦;其二,也没有必要,古典文学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它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情感反应,所谓糟粕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的,而那个时代则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所在,它正是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感本身就包含有两个方面:肯定美的,即审美;否定丑的,即“审丑”,如果古典文学都先进的与今天一样,那它就失去了作为古典文学的意义,对人的审美情感而言也是不完整的,即只有肯定的一面,而缺乏了否定的一
43、面。,三,文学自身创新与继承的矛盾运动和党的推陈出新方针,(一)继承与创新、批判与继承的矛盾运动:,相互对立,继承意味着对传统的保留、延续。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相互统一,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的,继承的目的则在于创新。,(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推陈出新原则,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64年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他作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这是他一贯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凝炼。,“古为今用”,就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
44、上发展起来的;悠悠的中国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吸收互相发展的。每一民族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与贡献,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因此,在文化的建设上,不能采取关门主义,同时,也要分析、鉴别、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毛泽东高度浓缩与概括,其外延自然也就扩大了;它无论作为理论原则、指导思想,还是作为方针、政策,其适用的范围,早已
45、不仅限于文化艺术领域。,毛泽东推陈出新的文艺政策,首先和主要的是要以旧戏的形式表现新中国的新内容,在此继承的只是形式,目的还在于由此出新,即表现新的内容。这就过于功利性了,因为继承本身首先是一种欣赏,而不仅仅是为了创新,自己没有审美价值可言。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新戏的产生,而传统旧戏的消失,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文艺政策,这无可厚非,它必然要求它的文艺思想为其统治服务。但作为审美欣赏而言,它却是有其局限性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生活本身并非不“美”(好,陕西方言),之所以要否定它,是因为它建立在大多数人受苦受难的基础上,因此在政治上要否定它,所以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虚拟环境,无疑则是艺术的固有之意,即弥补现实生活的局限,充分占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因此,社会主义文艺要批判的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文艺成果,即真善美文学中的精华部分中于今天有用的成份,由此创造出新的艺术,但与今天无用的部分则仍然可以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当然要以反思的眼光去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3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