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淮安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ppt课件.ppt
《探究淮安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淮安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ppt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究淮安传统民俗文化 校本课程,高一年级,课程研究的背景,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在今天“水土不服”,曾经的浪漫变成历史,仪式变成负担,这可能与社会转型、生活形态变化有关,而其背后的隐忧则是传统民俗文化遭到冷落。当众多传统民俗文化的身影在现代生活里逐渐模糊,当我们的后代仅能凭历史资料的只字片言才能触摸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况,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作为淮安人,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了解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了解淮安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淮安传统民俗文化文化发扬光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1.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淮安传统民俗文化的知识;2.了解淮安传统民俗文化的由来、传说、习俗等。3.增强学生作为淮安人的
2、自豪感;4.使学生对淮安传统民俗文化形成正确的看法;5.从传统民俗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真、善、 美”的形象体验;6.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内容,1、掸 尘 2、贴门神3、贴春联4、端午节5、挂年画6、贴窗花7、放鞭炮8、隔年陈9、闹新春,1、掸 尘 dn,又称“扫尘”、“除尘”、“扫年”、“除残”等。掸除旧岁灰尘,迎接新年的到来,俗称“干干净净过新年”。掸尘的时候大多数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前一天。是日,每户人家要把房子内外彻底打扫,家具衣物亦洗涤一新,以示去旧迎新。旧时,民间掸尘要翻皇历,选择黄道吉日。建国后此俗仍然保留了下来。,掸 尘,掸 尘,2、贴门神,相传始于
3、西汉期间,当时有一位王爷患病,认为是鬼怪在作乱,他想快些痊愈,差人在殿门上画一位勇士像,名叫成庆,意在借勇士之威风,驱走病魔。到东汉时,张挂门神已普遍流行,但门神不是不知名的成庆,而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中的两位勇士,其兄神荼(音同“申书”),其弟郁垒(音同“玉律”) 。据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亦“御凶魅”之意。而门神之说由此始,在二门神下尚有“披甲执铖chng ”四字。由于门神是画在桃符板上的,故又名“题桃符”。,贴门神,贴门神,贴门神,贴门神,3、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楹联和门联等。在贴春联中,人们为迎富、祈福,常常张贴有关“福”与“富”的对
4、联、横额,比如:“福星高照”、“招财进宝”、“发家致富”等等。由于“福”字内涵广泛、吉祥,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庭院照壁、堂屋正中、桌椅门窗、乃至家前屋后的树杆上,贴上斗方的“福”字,以求喜庆吉利、富贵幸福。在贴春联、福字的同时,有的还在粮囤、粮食上贴“黄金万两”的连体字,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发财致富。,3、贴春联,春节期间,淮安百姓人家大门要贴两副对联,一副贴在两扇门心,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年丰时乐,国泰民安”等;一副贴在两旁门框上,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厨房门上的对联一般是“
5、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等;商店门上的春联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等。,贴春联,贴春联,贴春联,贴春联,贴春联,贴春联,4、端午节,淮安人称端午节又叫“五月节”、“五月端”。这里“端”的读音是“东dng”。淮安端午节的民俗主要是:(1)淮安人称端午节又叫娃娃节,也就是儿童节,端午节家家替小孩子做新衣服,新鞋子,不分男女,都是绣花老虎鞋。(2)端午节以后,天气开始炎热,各种疾病容易发生,过去迷信,就认为是鬼怪出来害人了,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门前插艾、桃树头、菖蒲(Chng p )。家家客厅挂判官,也就是钟馗像。以后人们虽然不迷信了还是挂,主要图个吉庆。(3)吃粽子、划龙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 淮安 传统 民俗文化 校本 课程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3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