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血论之血瘀证课件.ppt
《未来血论之血瘀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血论之血瘀证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未来血证论 心脏、冠心病与血瘀证,江苏省中医院 方祝元,1,未来血证论 心脏、冠心病与血瘀证,瘀血的概念,内经中无瘀血一词而有“恶血” 、 “留血” 、“血菀”等病名;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证进行辨治,如胸痹心痛病脉证、胸满血瘀病脉证、妇人妊娠病脉证等,但对瘀血的概念无明确的界定;血证论中提出“其离经而未吐血者,是为瘀血。”现在比较完整的解释: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指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2,瘀血的概念内经中无瘀血一词而有“恶血” 、 “留血” 、,瘀血形成的病因,血瘀证:因瘀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称为血瘀证。 临床最有代
2、表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气虚,寒凝,气滞,热灼,3,瘀血形成的病因血瘀证:因瘀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称为血瘀,瘀血的性质,瘀血为有形之邪,属阴邪,易阻滞气机;瘀血为患,致病广泛;病久血瘀,瘀久可虚;病久入络,瘀久成疾;瘀血阻滞、痰水内生;瘀久化毒;血证多瘀,脉瘀血溢;,4,瘀血的性质瘀血为有形之邪,属阴邪,易阻滞气机;4,血瘀的特点,疼痛、出血、肿块紫绀、瘀斑舌质紫黯、舌体瘀斑、瘀点及舌下络脉曲张脉象常见沉、迟、弦、涩、结、代等,5,血瘀的特点疼痛、出血、肿块5,心脏、气血与瘀血的关系,气血与瘀血: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
3、气滞气虚都会引起血瘀,瘀血阻滞则新血不生,血愈虚则血愈瘀,血愈瘀则血愈虚。心脏与瘀血: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源动力,瘀阻心脉致心气亏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易致瘀,心失所养可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瘀血是导致心系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胸痹心痛的发生更与瘀血密切相关。,6,心脏、气血与瘀血的关系气血与瘀血: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血瘀证分类,从病理性质进行分类,7,血瘀证分类从病理性质进行分类寒凝血瘀热壅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血瘀证的治疗,内经首提用“和血”的方法调节气血的运行,强调去恶血即祛瘀,同时提出了用活血化瘀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治疗血枯经闭证; 西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总结
4、了四十一种明确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瘀、和攻瘀作用的药物,如丹参、赤芍、桃仁、蒲黄等;东汉时期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使活血化瘀法则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揭示了温寒化瘀和泻热化瘀两大治疗法则和组方配伍,总结了用动物药物特别是虫类药物活血、破瘀、祛瘀、化瘀的作用;,8,血瘀证的治疗内经首提用“和血”的方法调节气血的运行,强调,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新增了很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和药物;明朝张景岳对血证也很有体会,认为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或攻或补,当以调气为先;晚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有了更大的发扬,理论上强调治病以气血为主,治病之要在于明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创有活血化瘀的方
5、剂33首,如:血腑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9,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新增了很多,治疗血瘀病证总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临证应根据具体病情遵循正确的治疗法则,选择适当治法,以促进血脉通利,血行流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失笑散、鳖甲煎丸等。,10,治疗血瘀病证总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临证应根,现代医学对瘀血的认识及研究,11,11,瘀,管腔狭窄,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组织坏死,氧化应激,瘀?,12,瘀管腔狭窄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损伤炎症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观念革新,AS发病机制过去主要围绕三
6、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 近年来研究发现,AS具有慢性炎症病理的基 本表现形式:变性、渗出和增生,在随着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不断检出,AS通常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动脉壁脂质堆积的疾病,而是进展性炎症反应。,13,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观念革新 AS发病机制过去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脂质“被动”地沉积到血管壁表面,血管壁内部“主动”的炎症反应,14,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脂质“被动”地沉积血管壁内部“主,冠心病的传统观点,AS斑块逐渐增大突入管腔引起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治疗的重点放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介入治疗)以狭窄发展及改善与否作为病情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15,冠心
7、病的传统观点AS斑块逐渐增大突入管腔引起冠脉狭窄和心肌缺,冠心病的“抗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GPIIb/IIIa受体阻断剂他汀内药物(来适可、立普妥)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其他基础性治疗:硝酸脂类、阻剂、ACEI等药物,16,冠心病的“抗栓”治疗16,提出问题,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观念革新为中医药学创新病因学说的提出带来了契机。那么,“炎症反应”、“易损斑块”等是否能使我们在“瘀血”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其机理又是什么?与既往的“瘀血”认识有何联系?,17,提出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观念革新
8、为中医药学,现代中医对瘀血的提出新认识,-继承古代医家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现代中西医学的研究,18,现代中医对瘀血的提出新认识18,揭示血瘀证的科学内涵,从融会新知到理论创新,19,揭示血瘀证的科学内涵血组织异常增生、炎症及,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十纲辨证,气血辨证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血虚、血瘀、血热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虚失血、气随血脱、痰瘀互结,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20,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十纲辨证气血辨证八纲辨证阴阳、寒热、,21,21,血瘀证诊断标准(1988年),1、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2、典型涩脉或无脉;3、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痛不喜按);4、
9、瘀血腹证;5、癥积;6、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瘀血);7、皮肤粘膜瘀斑,脉络异常;8、痛经以伴色黑有血块或闭经; 9、肌肤甲错;10、偏瘫麻木;11、瘀血狂躁;12、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说明:具有以上任何1项可诊断为血瘀证;各科血瘀证诊断标准另行制定;有兼证应注意整体辨治,22,血瘀证诊断标准(1988年)1、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22,临床研究用定量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注:判断标准以19分以下为非血瘀证;2049分为轻度血瘀证;50分以上为重度血瘀证,23,临床研究用定量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舌质紫暗(轻)8手术史5,中国传统医学特色诊断:血瘀证,久病多瘀(慢瘀)温热病重症必瘀
10、(热瘀)创伤外症多瘀(伤瘀)急症多瘀(急瘀)老年多瘀(老瘀)寒凝致瘀(寒瘀)紫舌无症状(潜瘀),24,中国传统医学特色诊断:血瘀证久病多瘀(慢瘀)24,主要依据,生物流变学特点(血管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所见)宏观生物流变学(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管壁应力,微血管应力)微观生物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能力,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电荷水平;血细胞性状、粘附性及变形性;血浆蛋白含量,凝血因子,细胞膜功能,神经介质,免疫因子,血栓素等水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心衰、高原反应、脑梗塞、心肌梗塞、周围血管阻塞、休克、高脂血症、高血压、原发性骨髓瘤、多数肿瘤、烧伤、创伤、脱水、增龄改变、DIC、甲亢、经期
11、妇女、妊娠、红斑狼疮、视网膜静脉阻塞、ARDS、部分感染等,失血、贫血、晚期肿瘤、尿毒症、肝硬变腹水、酒精中毒、部分白血病、部分月经病、红细胞膜损伤等,血瘀证的现代分类,25,主要依据生物流变学特点(血管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所见)真性红,阐明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26,阐明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活其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化其抗心,三类活血化瘀药物,和血类药物 :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 鸡血藤2. 活血类药物:川芎、蒲黄、红花、刘寄奴、五灵脂、 郁金、三七、穿山甲、姜黄、益母草、 泽兰、苏木、海风藤、一枝蒿、牛膝、 马鞭草、延胡索、鬼见羽、紫葳、酒3.破血类药物 :大黄、水蛭、虻虫、三棱、莪术
12、、乳 香、没药、血竭、桃仁,27,三类活血化瘀药物和血类药物 :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活血化瘀中有抗血小板作用,赤芍、丹参川芎、蒲黄、益母草、王不留行、红花,28,活血化瘀中有抗血小板作用赤芍、丹参28,瘀毒理论的提出 陈可翼院士认为在中医“毒”的概念基础上综合现代医学观点不难发现,AS炎症反应及在此基础上导致易损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坏死及炎症介质等病理产物,均与中医毒邪学说密切相关。,作为AS和冠心病发病过程中心环节的“瘀”与“毒”是否相关呢?,提出疑问?,29,瘀毒理论的提出 陈可翼,“毒瘀搏结”的现代阐释,传统上认为炎症与血栓形成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病
13、理过程。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已公认体内炎症、血栓之间存在网络关系。一方面炎症促进高凝状态,易化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血栓形成中的物质也可引起炎症。炎症血栓的相互作用在急性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30,“毒瘀搏结”的现代阐释 传统上认为炎症与血栓形成,“瘀毒”概念的最早记录,“瘀毒”概念的正式提出 东晋时期张湛所撰的养生要集(原书已佚 ),部分内容见于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撰医心方 :“百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疢,急者交患暴至”,饮食不节可致“瘀毒”,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产生,指出“瘀毒”
14、既可作为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为“瘀毒”病因病机相关论述奠定了基础,31,“瘀毒”概念的最早记录“瘀毒”概念的正式提出 东晋时期张,“瘀”和“毒”的关系,“瘀”可化“毒”,“毒”可致“瘀”“瘀”可化“毒”瘀久化热,酿生毒邪。“毒”可致“瘀”毒邪煎熬血液,血凝成瘀;毒邪伤络,血溢成瘀;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毒壅气机,血脉凝滞;热毒损脏,血行失司。,32,“瘀”和“毒”的关系 “瘀”可化“毒”,“毒”可致“瘀”3,“瘀”和“毒”的关系,“瘀”是“毒”产生的基础状态,“毒”则是“瘀”的发展和转归;“瘀”为有形之灶,病由“瘀”生;“毒”为 致病关键,病由“毒”变;“毒”在内常依附于“瘀”等
15、病理产物,损害机体;“瘀”、“毒”可相互促生,交结凝滞。,33,“瘀”和“毒”的关系“瘀”是“毒”产生的基础状态,“毒”则是,提出“瘀毒”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特殊性毒邪在外常依附于六淫, 在内常依附于瘀血、痰浊、积滞等病理产物,损害机体。瘀血贯穿于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整个环节,因此“瘀毒”为最常见的形式;“瘀毒”并论的必要性能更加突显瘀毒互生、毒瘀搏结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34,提出“瘀毒”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特殊性3,“瘀毒”涉及病证,35,“瘀毒”涉及病证病证病机症状、体征出处痈疽时毒瘀血壅盛肿赤走,36,“瘀毒”临床表征骤发性(
16、起病急)舌紫暗、或红绛、或起芒刺,苔,“瘀毒”临床表征,正盛邪实,正邪交争或实热体质,邪从阳化,毒邪过重,正不胜邪或虚寒体质,邪从阴化,37,“瘀毒”临床表征ACS(急性血栓事件)患者发病特点宏观表征微,“瘀毒”临床表征,38,“瘀毒”临床表征冠心病易损患者(稳定期高危患者)发病特点宏观,“瘀毒致变”与冠心病临床表型模式图,注:SA:稳定性心绞痛;UA:不稳定性心绞痛;AMI:急性心肌梗死,39,“瘀毒致变”与冠心病临床表型模式图注:SA:稳定性心绞痛;U,发皇古义,创新重点病种治法,心脑血管病,尤其冠心病心绞痛,既往多用宣痹通阳法则,临床疗效有限,我们根据经典论述,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血脉瘀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来 血瘀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3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