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可编辑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史伶官传序(可编辑ppt)课件.ppt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教版,*五代史伶官传序1.提取有效信息,为李存勖整理一份人物年表。2.鉴赏本文以散体写史论,从细微处切入,步步深入纵说天下大事的说理方法。3.体会本文总结后唐灭亡历史教训得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道理。,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1哉!原2庄宗3之所以得天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就可以知道了。1人事:人的作为。2原:用作动词,推其根本。3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
2、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段解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世言1晋王之将终2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然而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3无忘乃父4之志!”2庄宗受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而藏之于庙。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5以一少牢6告庙7,请8其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一名属官用羊
3、、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4(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们向前走,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1世言:世人说。2将终:临死。3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4乃父:你的父亲。5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6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7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8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段解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方1其系2燕父子以组3,函
4、4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5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的时候,他的意气旺盛,可称得上是雄壮啊!等到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向东出逃,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6誓天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奔何方,以至于对天发誓,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截断头发,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
5、容易吗?,抑7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或者探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8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6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1方:当时。2系:缚。3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4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5仇雠(chu):仇人。雠,与“仇”同义。6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7抑:或者,还是。8逸豫:安乐。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段解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故方其盛也,举1
6、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因此,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2,为天下笑。夫祸患常几十个伶人围困住他,他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积于忽微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岂独伶人也哉?7极小的事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限于伶人吗?1举:全,整个。2国灭: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群臣中有人劝他自建国号,此事虽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以说是“国灭”。3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4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
7、、无节制。段解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立论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李克用临终“以三矢赐庄宗”并交代遗命的描写,真是绘声绘色。简短的几句话,说得很急促,很斩截,追述以往的恨事,激励复仇的决心,如闻切齿之声,如见怒目之状。3写庄宗受父命,只用一句“受而藏之于庙”,“受而藏”的行为,既表现了他的坚定意志,也流露出他的沉重心情。4庄宗杀敌制胜,得天下。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8、,何其衰也!”写庄宗失天下,与前文得天下的情形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发人深省。,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结论。“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行为,但其结果却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他忘记了前人的一句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致使自己国破家亡。7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进行对比,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指出统治者如果沉溺于安逸享乐,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就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现实针对性很强。,一、重点剖析全文是如何围绕
9、“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答案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
10、什么?答案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
11、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答案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二、写法赏析1.选材新鲜、剪裁合理本文属于史论性文章,采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以庄宗本纪未提及的“
12、晋王三矢”的故事作为议论的生发点,选材新鲜,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有“晋王三矢”这个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作“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说明作者在选材和剪裁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2.叙事议论,配合恰当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所以整篇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的故事叙述得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讲完这个
13、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盛一衰,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澜。再则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澜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澜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为天下笑”。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在于宣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盛和衰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
14、的。,3.锤炼语言,骈散结合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辞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先从词语上看,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带有对比性的词。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具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灵活多变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
15、,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也难怪文章得此盛赞了。,三、思辨探究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观点这个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归于某个君主是否有品行或才干,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这个观点加以推论,那么似乎只要统治阶级能“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其观点也有历史进步性。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当时北宋王朝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曾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另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2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