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历史ppt课件.ppt
《地球演化历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演化历史ppt课件.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地球演化历史,第一节:地层系统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地球的主要演化阶段第四节:地球各时期历史特征,第一节:地层系统一、概念二、相对地质年龄确定三、绝对地质年龄确定四、岩性地层单位 五、地质年代,一、概念1. 相对年代: -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2. 绝对年代: -地质事件发生距今多少年3. 岩层: -层状岩石4. 地层: -一定时期形成的岩层5. 年代地层单位: -根据生物地层学确定的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阶6. 绝对地质年龄 -利用同位素测得的年龄 宙、代、纪、世、期,二、相对地质年龄确定1. 方法 -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 -相互穿插关系2. 地层层序律 -原始产
2、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关系,3. 生物层序律 -化石:地层中保存的地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层序律: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不可逆性和阶段性 -生物层序律:最古老地层无化石,较老地层中有较 低级化石,较新地层中发现较高级化 石的关系 -标准化石: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 量多,分布广的化石,叠层石,中生代植物化石,早古生代:三叶虫,鱼化石,中华龙鸟化石(K1),中华龙鸟化石(K2),恐龙化石,4. 相互穿插关系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切割者年代新,被切割者年代老,穿插关系,穿插切割关系1,26,由老到新,三、绝对地质年龄确定方法 -同位素测年
3、,放射性元素有古代的衰变常数2. 公式 T = 1/ Ln(1+D/N) T:同位素形成年龄,地层岩石的年龄 :衰变常数 D:子体同位素含量 N:母体同位素含量,3. 同位素元素特点 -长半衰期 -岩石中含量大,易分离 -易保存4. 常见测年方法 锆石 UPb 法 KAr 法 SmNd 法 RbSr 法 C14 法 5. 记年方法 百万年(Ma),四、岩性地层单位 1. 概念 -范围:区域或地方性的 -标志:以岩性变化为主的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 -依据:岩性变化、岩石组合差异、沉积韵律、沉积间断,2. 单位 -群: -组:最基本的地方性地层单位 -段:,五、地质年代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
4、单位 宇 宙 界 代 系 纪 统 世 阶 期,2. 地质年代表,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三、构造历史分析,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2.岩层接触关系 3.古生物(化石)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广大地区的地史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认识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空间分异的情况。 地层对比客观标准-地质年代。,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一)沉积相的分类(二)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三)岩相分析的原则 现实类比方法(四)古地理图,(一)沉积相的分类,对各时代
5、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就可以基本恢复古地理环境。,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沉积地层分为海相(1)滨海相发育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面下200m左右的浅海地区,约相当于大陆架上的海洋部分。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存在于半深海(海面下约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以下)地区,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过渡相陆相。,(二)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1.生物化石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植物化石往往指示陆相环境,而不同的植物又反映不同的气候,如苏铁表明气候湿热,而银杏表明气候温和等。2.岩性特征和结构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
6、环境;交错层、不对称波痕等反映流动浅水地区;干裂反映滨海、滨湖等环境;鲕状赤铁矿和石灰岩代表温暖气候条件下的动荡浅海环境; 竹叶状灰岩代表波浪作用所及的潮上和潮间带、浅海环境,有的还可表示风暴环境;盐假象表示气候干燥环境等等。,3.特殊矿物 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石膏、石盐等代表干燥环境; 白云岩(指形成于古生代以后者)并少含化石往往代表咸化海或潟湖环境,等等。,(三)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时间因素 3.沉积物的后生变化(四)古地理图 于一定地区一定时代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之后,把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情况综合起来绘成图件,就是古地理图。,第三节:地球
7、的主要演化阶段一、生命演化阶段二、几次重大的海陆变化三、几次重大的构造运动四、几次全球性的冰期,(1)有机物形成,甲烷氨水氢,氨 基 酸,1.生命起源,一、生命演化阶段,(2)从非生命到生命,2.几个重要阶段(1)最早生命出现 -格陵兰Ishua变质岩中发现生物有机碳, 时间为38亿年。 -澳大利亚Warrawoona群、Fig Tree群发现 35亿年和32亿年的化石。(2)真核生物出现 - 19亿到20亿年,(3)多细胞后生生物出现 - 后生植物 10 亿到 9 亿年出现 - 后生动物 8 亿年出现(4)生物大发展 - 7 亿到 5.3 亿年 - 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 - 中国澄江动物群
8、,(6)脊椎生物出现 - 5.2 亿年(7)生物登陆 -植物 4.5 亿年 -动物 4 亿年(8)人类出现 - 34 百万年,3.生物演化历史(1) 原始生命萌芽(Ar)-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生物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南非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藻(电子显微镜) 属于原核生物。-南非 Bulawayan 群灰岩中 31 亿年前蓝绿藻(叠层石) 属于原核生物。,(2)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Pt) -蓝绿藻类进一步发展。 -大量叠层石出现。 -真核生物出现,中元古代串岭沟组丘阿尔藻(16-17 亿年) 中元古代雾迷山组震旦塔乌藻(12-14 亿年),蓝绿藻,(4)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P
9、z1)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小壳动物群。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澄江动物群,(3) 后生动物大量出现( Z ) -后生动物大量出现,生物史上的一次飞跃。,早古生代的海洋生物世界,早古生代的海洋生物世界,(5)蕨类时代(Pz2) 鱼类时代和两栖类时代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D,裸蕨时代;C-P 蕨类时代。 -动物界的两次飞跃。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D,鱼类时代; 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C-P,两栖类时代; -晚古生代生物灭绝。,晚古生代的生物世界,(6)裸子植物时代(Mz) 爬行类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爬行类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以菊石为代表。 -恐龙灭绝。,侏罗
10、纪的生物世界,白垩纪的生物世界,中生代植物化石,恐龙化石,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7)被子植物时代(Kz) 哺育动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哺育动物类时代。 -人的出现。,人的演化,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8) 生物演化规律 -从无到有。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 -从水生到陆生。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1、陆核形成2、原地台和古原地台形成3、冈瓦纳古陆和劳拉大陆4、联合古陆形成5、联合古陆解体,二、几次重大的海陆变化,三、几次重大的构造运动,1、阜平运动2、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3、加里东运动4、海西(华力西)运动5、阿尔卑斯运动 老阿尔卑斯运动(印支运动
11、、燕山运动) 新阿尔卑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四、几次全球性的冰期,1、震旦系2、晚奥陶系末3、石炭二叠系4、第四纪 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第三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三、构造历史分析,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2.岩层接触关系 3.古生物(化石)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广大地区的地史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认识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空间分异的情况。 地层对比客观标准-地质年代。,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一)沉积相的分类(二)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
12、(三)岩相分析的原则 现实类比方法(四)古地理图,(一)沉积相的分类,对各时代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就可以基本恢复古地理环境。,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沉积地层分为海相(1)滨海相发育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面下200m左右的浅海地区,约相当于大陆架上的海洋部分。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存在于半深海(海面下约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以下)地区,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过渡相陆相。,(二)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1.生物化石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植物化石往往指示陆相环境,而不同的植物又反映不同的气候,如苏铁表明气候湿热,而银杏表明气
13、候温和等。2.岩性特征和结构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交错层、不对称波痕等反映流动浅水地区;干裂反映滨海、滨湖等环境;鲕状赤铁矿和石灰岩代表温暖气候条件下的动荡浅海环境; 竹叶状灰岩代表波浪作用所及的潮上和潮间带、浅海环境,有的还可表示风暴环境;盐假象表示气候干燥环境等等。,3.特殊矿物 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石膏、石盐等代表干燥环境; 白云岩(指形成于古生代以后者)并少含化石往往代表咸化海或潟湖环境,等等。,(三)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时间因素 3.沉积物的后生变化(四)古地理图 于一定地区一定时代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之后,把
14、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情况综合起来绘成图件,就是古地理图。,一、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三、构造历史分析,第四节:地球各时期历史特征,一、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指寒武纪或古生代以前即距今5.7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最早的地质阶段。 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大约从40亿年前开始进入地质阶段,故前寒武纪时距约为34亿年,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表10-1前寒武纪年代划分和主要地质特征,(一) 太古宙,1、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多亿年(3825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蕴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1)缺氧的气圈及水
15、体 从太古宙,在地球表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它们的性质和规模跟后来的有明显不同。海水中所含的盐类比现在要低,富含氯化物。 大气成分以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甲烷、氯化氢等为主。由于岩浆活动强烈,又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大气中CO2含量比后来要高。太古宙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普遍的由低价铁沉积而成的铁矿,这些都说明当时大气组分和水体性质都处于缺氧的还原状态。,(2)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 由于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并和硬砂岩、泥岩等一起经变质形成特殊火山沉积组合的绿岩带。此外,也有频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花岗岩、
16、片麻岩、混合岩等常与绿岩带相间排列。由于地壳岩石强度较低,地热梯度较高,因而岩层中多塑性变形构造(如揉皱、肠状褶皱等)。(3)岩石变质很深 在漫长的时间中,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普遍发生热变质、深变质(区域变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改变了原来的岩相特征,再加上缺少生物化石,因而给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对地层划分受到很大限制。,(4)海洋占绝对优势 在当今大陆壳的范围内,长期处于活动不稳定状态,陆表海占绝对优势,海底喷溢活动频繁而强烈。陆地面积不大,又不十分稳定,所以不易形成分异充分的沉积。(5)陆核形成 陆壳经过多次的岩浆喷出侵入,变质混合,塑性变形,某些局部地方
17、开始固结硬化,向着稳定方向发展,终于在太古宙中、晚期形成了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但规模仍比后来的地台小得多。 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大阶段的结束。,(6)原始生命萌芽 大约经过十几亿年,地球上有了水和空气以后,才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这是最原始的原核生物,整个个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 (7)构造运动 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有3次主要构造运动。在中国比较确认的是太古宙晚期的阜平运动。此时期缺少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多数人认为太古宙尚未发生板块运动。目前一些人主张板块构造最早发生于古元古代。,2、中国的太古
18、宙地层 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即东经105以东,北纬3143之间,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 下太古界和上太古界界线为2930亿年。 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三带: 北带 :燕山东段地区岩层时代最老,称迁西群(下太古界 ),深变质麻粒岩与片麻岩为主,同位素年龄为3136亿年(铷锶法),辽吉地区划分为龙岗群和鞍山群,鞍山群属上太古界,下部以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等为主;上部是浅粒岩、片岩及磁铁石英岩,形成著名的鞍山式铁矿。 晋北、内蒙古阴山一带的太古宇旧称桑干群,现划分为下部的集宁群和上部的乌拉山群,以片麻岩、混合岩、蛇纹大理岩等为主。中带: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太
19、行山地区可以分为阜平群和龙泉关群,二者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称阜平运动(与此运动相当的有建屏运动、鞍山运动、嵩阳运动、铁堡运动等),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一次构造运动。鲁西地区称泰山群,以黑云母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角闪岩及变粒岩等为主,主要由古老的侵入岩变质而成,难以进行地层划分。南带:主要分布于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呈NW-SE走向,分别称太华群、登封群、大别群等。至于中国西北地区,即东经105以西、北纬3545之间,也分布有古老变质岩系,但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目前尚未进行划分。,3、中国的太古宙形成的陆核 在太古宙地层分布地区,当时有强烈的超基性、基性以至中酸性火山活动,并有普遍的硅铁质沉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演化 历史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24181.html